长征干部李沛群——奋战在秘密战线上的虎胆英雄
李沛群(资料图片)
他参加了名震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潮汕地区仅有的两位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战士之一。他的革命生涯充满传奇色彩,曾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最高法院秘书,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受到毛主席接见,其革命英雄事迹至今在海山民众中传颂。
他,名叫李沛群,1908年5月8日出生于饶平县海山镇隆西村一个贫困家庭,13岁就外出打工参加工人运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早年曾参与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此后长期奋战在秘密交通线上,护送大批中共高层和输送大量财物到苏区,成为红色交通线上的关键人物、“虎胆英雄”。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近日,本报记者前往海山镇,追寻长征干部李沛群的生平事迹,深刻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不怕艰险,深入虎穴机智勇敢与敌作战,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热爱人民,克己奉公,以身作则,甘于贡献的高尚情怀。
出身贫寒
年少就参加革命工作
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海山镇隆西村李厝祠后的李沛群故居,只见这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旧平房,房子与其他4间旧平房连成一个整体,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门口挂着一块简单的木板,上面写着“李沛群故居”几个字。由于房屋久没人居住,房门紧锁,透过房前窗户,能依稀看到里面简陋的家用设备。李沛群同志堂弟的儿子、79岁的李国光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几年前还在这房里居住,后来他搬到外面新房居住,房子就一直空着。房子多年来一直没有重修,至今保持着李沛群居住时的原貌。
低矮的瓦房、简陋的设施、狭窄的空间,似乎在述说着李沛群同志艰苦的童年生活。李沛群是家中长子,身下有3个弟弟和3个妹妹,一家九口人就居住在这间狭窄的房间里,只靠其父亲搭(虫习)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李家当年生活之困迫可想而知。但年幼的李沛群并没有屈服于生活的压力,他8岁时就开始承担放牛、拾柴火、带弟妹等家务活。虽然家贫无法交学费,但渴望读书的他三番五次地来到设于村里李氏宗祠的私塾教室外偷听老先生讲学。当年的私塾是由李家族内一位秀才举办的,取名“启蒙学校”,老先生看到李沛群生性纯真、求学心切,就主动到他家劝他父亲让他免交学费入学,就这样,李沛群开始了边读书边干家务活的读书时光。
年幼的李沛群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读书特别刻苦用功,就是外出放牛、拾柴火时也常以树枝作笔、沙抹平当纸写字,因此每次考试总是获第一名,受到老先生和周围乡亲的喜爱。
1921年,年仅13岁的李沛群因家境艰难不得不结束初小的学生生涯,参加劳动以帮助家庭生活。此时,住在附近的党的地下工作者、盐警吴树德看在眼里,他认为李沛群是值得培养的好根苗,便带他到汕头一家抽纱厂当童工,暗中向他讲革命道理。在吴树德的引领下,李沛群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李沛群15岁时由进步地下党介绍,离开汕头往广州渭文机器厂工作,并参加工会的地下革命斗争活动。由于工作出色,1926年2月李沛群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当年他才19岁。
入党以后,李沛群工作更加刻苦。在党的领导下,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参与组织、发动省港劳动童子团,参加广州市青年经济斗争委员会以及陈德工会等省港罢工组织、发展工作。1927年12月5日至6日两天,李沛群以党代表身份率领手下车夫工人参加广州暴动,夺取广州警察第五区署所有枪支、弹药,有效地壮大工人武装。
英雄虎胆
护送邓颖超入苏区
广州起义失败后,广东省委在香港开总结经验教训会议,革命转入地下斗争形式,李沛群从此开始了他在地下交通战线上充满惊险而贡献重大的峥嵘岁月。
1928年3月后,李沛群历任广东省委交通员,中共中央交通员、发行科、交通科科长,中共中央交通局闽西和永定交通大站主任,战斗在党中央从上海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上,期间,李沛群以机智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几件重大任务。
1931年3月,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把白区60%的干部转入苏区,中央建立了几条交通线,都遭到敌人的破坏,只有李沛群所负责的闽西大站,以及汕头、大埔中站安全保留下来。
这一条从白区到苏区的重要交通线,中间要经过国民党的封锁线,再通过游击区才能进入苏区。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时期,工作险象环生,每一次物资和人员的转送,都充满惊心动魄的情景。转移人员通常由交通员领着从上一站摸黑走到下一站,到站后,交通员拉着转移人员的手交给下一站的交通员,这样一站接一站地将转移人员护送到苏区。
1932年,李沛群接到中央通知,说有一些“比较负责的领导干部”要进入苏区,让他到汕头联系接送。等到在汕头一见面,李沛群才知道要护送的原来是邓颖超和项英的亲属。
为了不引人注意,邓颖超把头发盘成发髻,扮作普通客商的夫人。李沛群也是生意人打扮,称邓颖超为表姐,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应对准备。他们一行由汕头乘火车到潮州,再搭民间的电船到大埔。到大埔后,由于水势较大无法渡河,当地交通中站安排了小舢板接送,停在河边的小舢板在竹竿上放一顶帽子作为特殊标记。当他们正准备出发时,突然一个警察过来盘问李沛群要去哪里?哪里来的小船?李沛群不懂当地方言,一旦开口就会被对方察觉。幸好同行的一位汕头站交通员懂当地方言,解释了一番后对方终于放行。到大埔交通中站后,由近十人组成的武装手枪队前来掩护接应,护送他们一行到闽西的汀州,在这里邓颖超与周恩来会合。由于准备充分、随机应变,一路上可谓是有惊无险。
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中,这条交通线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及时传达、沟通了党中央和苏区的信息往来,还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的物资,有药品、电讯器材、布匹、纸张、食盐等。这条交通线也为敌后地下工作运送活动经费,经闽西大站运往上海的黄金大约5000两。这条交通线还护送大批干部到中央苏区,从1930年至1933年共护送400多人到中央苏区,其中有周恩来夫妇、叶剑英、刘少奇、邓小平夫妇、刘伯承、任弼时、聂荣臻等。这些领导能够安全进入苏区,为接下来的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最终胜利起到重要保证。
长征路上
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
1933年3月,随着地下交通线任务的减少,李沛群调到江西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最高法院秘书。1934年9月,李沛群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在以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第二纵队直属第一干部连党支部任组织委员。
此后,随着战争的需要,李沛群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第一纵队秘书。1935年2月,川南游击第一纵队与五龙山游击队合编,正式成立川南游击队。当年秋冬间,红军主力部队过了金沙江和雪山、草地后,长江以南敌人集中兵力“会剿”川滇黔三省,李沛群所在的游击队被重兵包围,遭受严重损失。李沛群与游击队被打散后,隐蔽在村里农民家。
1936年春,国民党军在“清乡”行动时包围了李沛群所在村子。敌军把全村百姓赶出集中,扬言若不把共产党员交出,要把全村杀尽、火烧。在这紧急关头,李沛群为了不连累村民,挺身而出毅然迎刃受捕。被捕后他受尽严刑拷打,仍然坚贞不屈,不久被押解至重庆监狱。后经其胞弟李沛强及弟妹林逸冰变卖家产,以华侨身份到重庆保释出狱。
赤胆忠心
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沛群出狱后来到香港找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后继续从事地下秘密交通工作。在香港,李沛强夫妇以办鸡场为掩护帮助李沛群开展工作,为党输送许多革命志士,包括归国华侨、青年学生、医务人员等,并筹集、护送了大批外援物资。
1937年10月,李沛群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南方局八路军长沙、衡阳、桂林通讯处交通副官。期间,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护送越南共产党卓越领导人、正在筹备回国组织活动事宜的胡志明从广西桂林抵达龙州,然后又顺利返回。
1939年12月,李沛群担任越南海防交通站、香港交通站国内线负责人和上海交通站秘书。在上海,李沛群以无线电公司老板身份为掩护,有些情况直接用无线电台直通党中央。他与地下战士们一起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同敌人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
1942年12月,李沛群被调任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干事、交通科长。1944年9月,他被调任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招待所所长。“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主席在重庆运筹帷幄、日理万理,周恩来还是专门介绍李沛群与毛泽东相识,毛泽东与他亲切握手还问:“你是广东人吧?”这让李沛群感到意外和激动。
1946年5月,李沛群随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迁至南京,不久调至上海市思南路周公馆(周恩来办公的地方)工作,这是他五进上海。此后,按中央指示,他撤至香港,到中央交通局工作,以纶兴公司老板为掩护,担负我党与港沪、美国、加拿大等地下情报工作。在白色恐怖中,他长期深入在敌占区,靠着机智和勇敢,临危不惧地与敌人展开斗争,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1年6月23日,李沛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
(资料来源: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饶平县委党史研究室、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
严于律己 艰苦朴素 甘于贡献
——亲人眼里的李沛群
李沛群族亲向记者讲述李沛群革命故事。
李沛群同志是从海山镇走出去的革命战士,是海山人民的骄傲。近日记者前往海山镇采访时,不仅感受到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革命英雄事迹仍在激励着后人,而他一生对党忠诚、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甘于贡献的生活作风也为后人所敬仰。
族亲找他帮忙找工作,他说“相信党的政策,听从组织安排”
今年79岁的李国光是李沛群堂弟的儿子,1955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都会到李沛群住在广州的家里探望李沛群,直至李沛群同志逝世。说起对这位族伯的印象,李国光感受最深的就是:“他是一个对党和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人。”“他是一个十分朴素的老实人。”李国光说,虽然李沛群13岁就离开家乡,但他与亲人交谈时,仍讲着一口流利的潮汕话。或许是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养成的习惯,李沛群平时言语不多。在李沛群不多的言谈中,与他讲的最多就是要相信党、跟党走。“我当兵9年,退伍后想找族伯帮忙找个较好的工作,但他听后对我说,要相信党的政策,听从组织的安排。”李国光说,村里有族亲找李沛群要求找工作或升迁,李沛群也是一样的态度,要求对方听从组织的安排,从不插手地方组织事宜。
李沛群唯一的女儿李霭华在对父亲的回忆录里写道:“他一生坎坷,却终始凭着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人对事。”“他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一生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着我党地下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李霭华在文章里写了一个事例:在“文革”后期社会动荡,“走后门”风气甚浓,许多人都在忙着利用关系为子女和亲属安排好工作和出路。适逢那时她中学毕业,很想也像其他干部子女那样去参军、上大学或是找份好的工作。但是父亲并没有为她所动,而是让她听从组织的安排。结果她和学校部分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一所工厂里当学徒工。
对族亲如此,对自己的女儿也如此,足见李沛群同志一生廉洁自律、光明磊落的秉性。
晚年生活仍节俭,剩饭剩菜热后再吃
工作上克己奉公,生活上艰苦朴素,这是李沛群给李国光留下的深刻印象。李国光说,当年他与李沛群一起吃饭时,吃得是十分简单的饭菜,番薯与稀粥是桌上平常食物。对于吃剩的饭菜总是隔餐加热后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饭。“他一生都保持着农民本色。”李国光说。李沛群的妹妹李梅君在追忆大哥李沛群的文章里写道:“他的内衣裤都是补了又补的。记得有一次我曾对他说‘这么烂的内衣再补也不行了。’他便对我说‘周恩来总理的那条洗面毛巾,也是补过的,你们好好学习总理的艰苦朴素精神才好啊!’所以,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家里的人,侄儿们的衣着都是很朴素的。”
1950年7月后,李沛群同志历任广东省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劳动局办公室副主任,省农机研究所、省农机服务站、省一机局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对于工作安排他毫无怨言,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离休后,他还带病参加党史研究工作,撰写党史资料数十万字,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饶平县海山镇:建立教育基地 弘扬长征精神
李沛群纪念馆——李氏宗祠。
为纪念李沛群同志的革命英雄事迹,弘扬长征精神,饶平县海山镇于1996年底修建李沛群同志童年时读书及青年时回乡组织革命活动的李氏宗祠(启蒙学校旧址),将其辟为“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该馆每年都吸引大量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前往参观学习。
纪念馆中摆放着各级领导和老同志的题词。
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收集了李沛群同志及其亲属撰写的回忆录,以及省、市、县党史人员等各界人士撰写的文章和资料图片、领导题词等,其中有广东省省委原书记吴南生同志于1996年参观该馆后深切怀念李沛群同志的题词:“革命鸿雁、海山英豪”。为进一步弘扬李沛群同志革命精神,2004年,中共饶平县委党史研究室、海山镇委联合编辑出版了《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文集》一书,并在该纪念馆举行发行仪式,为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提供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近日记者前往该纪念馆参观时看到,该馆三面墙体设有数十平方米的李沛群同志革命事迹宣传栏。纪念馆由李沛群同志的6名族人负责管理、接待来访者,并设有义务讲解员。
当天,来自海山镇中心小学的李淑英老师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李沛群同志充满传奇的一生。李老师告诉记者,李沛群同志的事迹她自小就听老一辈人讲述,为之感到光荣和自豪,如今能利用业余时间到纪念馆为参观者义务讲解,也是尽自己的一份心意。她还时常带学生来纪念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们从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激发学习的热情。“自开馆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本地乃至周边县市的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特别是清明节前后,全镇各中小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前来参观学习。”纪念馆馆长李阳城告诉记者,纪念馆的建立,对于弘扬李沛群同志的革命传统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海山镇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
据了解,该纪念馆于2009年被列为“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6月被列为“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海山镇委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李沛群同志是海山人民的光荣典范,近段时间,该镇将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组织镇机关干部、党员前往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教育活动。下来,该镇将把纪念馆进一步建设好,争取成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扩大宣传阵地,进一步弘扬李沛群同志革命传统精神。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