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投入4000亿,东数西算工程有何重要之处?
东数西算被人称作国家战略工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原因呢?
是因为国家每年往它身上狂砸4000亿投资?还是因为它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一样,可以打破地域牢笼?
其实都浅了,它真正的作用是搭建中国数字社会的基础,它和水、电、燃气等一样,将在未来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资源。
所在它诞生之初,规模之宏大,国家之重视,都不亚于中国任何一项成功,和它有关的产值高达25万亿元,而它能撬动的产业可能更高,有机构甚至预测是百万亿
如果能够完成这个工程,我们将在未来的科技上,取得非常丰厚的回报。那么它真的配得上这个称号吗?
首先,将数据中心建在西部,是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
在客观上,可以打破地域牢笼。
一个大型数据中心有几十万,甚至百万台服务器,它们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开机运行,每天消耗的电能比一个小型的城镇还多,而且这些服务器加上其他设备会散发很大的热量,也需要空调和水来降温。
两者能耗叠加,就造成数据中心成为公认的高能耗行业。
以2017年为例,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突破1200亿千瓦时,首次超过三峡大坝,到了2020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就突破2000亿千瓦时,超过2个三峡大坝,在未来,它还将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预计5年内,数据中心耗电量就可以超过3个三峡大坝。
这么大的耗电量让很多数据中心都很头疼。
而我国各省用电量都是有指标的,尤其是东部工业区,大部分电量都规划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用电上,时不时都要拉闸限电,实在供不起数据中心这个百家儿。
但是西部就不一样了,不仅电能丰富,而且价格低廉,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可以节省很大的成本。
那么西部电价低到什么程度呢?
以贵州为例:数据中心电费平均在0.4元左右,有些地方只需0.35元,而北上广等区域,电价至少在1元以上,两者相差3倍左右,按照每年2000亿千瓦时的耗电量算,仅此一项可以为企业节省1000亿以上的成本。
另外,西部能源还有一个很大优势,就是清洁能源多,东部大部分电力都是煤炭烧出来,而西部有很多的水电、风电、和光伏,用这些电供应数据中心,不仅减少成本,还顺带响应国家号召,把数据中心的碳排放指标问题也给解决了,一举两得。
当然,在西部搞数据中心,绝不仅仅是电力的问题,还有环境和土地资源的问题。
先说下环境,数据中心的理想温度是:18-23℃,所以为了让数据中心稳定运行,就需要建造专门的冷却系统,这些系统五花八门,但是都需要耗电。
所以为了降温,Facebook将数据中心建到南极附近,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海底,谷歌专门建了一条船,让数据中心在海上漂流,各大科技巨头为了数据中心温度难题,绞尽脑汁。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
按照东数西算的要求,我们国数据中心的能效比(PUE )应该控制在1.25以内,也就是说用来降温的电能,只能是服务器的0.25倍,否则就要整改,或者收取高额的电价。
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数据中心只能做到1.5以上,尤其在东部,有些性能落后的数据中心,每年在降温上消耗的电能比服务器运行还高,让企业非常头疼,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更适合数据中心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就将数据中心瞄准了西部。
这里年平均气温比东部低好几倍,宁夏中卫年平均气温只有8.6℃,内蒙古乌兰察布年平均气温只有4.3度,而作为对比,北上广年平均气温处于12-22度,夏天时候甚至接近40度。
所以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可以减少甚至不用消耗额外的电能来降温,能效比自然就提高了。
以华为云在贵安的数据中心为例,它的能效比可以做到1.12,远超国家要求的1.25,每年可以节省数亿的电费。
当然在西部建造数据中心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土地资源多。
数据中心因为需要散热,所以没办法像盖房子那样叠放,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往往占地可以达到几百,上千亩大小,比如上面说的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占地高达1521亩,比我老家的镇子还要大,被贵安成为“童话小镇”
想想看,如果这种土地资源在北上广,需要花多少钱?
综上,将数据中心搬到西部,不仅减少企业的成本,加快中国对于数据中心的布局,这也就有了中国科技企业的狂欢。
中国三大运营商、华为、阿里、腾讯等等,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在共同参与,这种宏大的工程,在中国历史上都少有。
也因此,在东数西算项目启动时,不仅在我们内部受到很大的关注,在国外也很热闹,有些国家就阴阳怪气,说:中西部距离这么远,数据传输必然有时延,所以推断:东数西算的工程不可能成功。
事实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如果是其他国家,本猫相信,他们确实没办法做到
但是,中国的东数西算就是要做到其他国家没能做到的事情。
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数据中心的概念并不是中国创造的,而是老美提出来的。
在1961年时,老美一位教授就提出过算力应该像电话系统一样,用户可以随意取用,这就是数据中心的最初概念,1990年时,老美的另一位教授提出,可以建立一个像电力一样的网络,为企业和个人服务。
但是时至今日,由于难度太高,老美一直没能完成这个伟大的构想,
而东数西算却完成了,它不仅要克服困难,构建一张像电力系统那样的数据大网,还要再建超级计算机的算力大网。
这个过程难度肯定更大,因此在东数西算之前,中国就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布局和探索。
早在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就开启了数据转移的战略,当时还不叫东数西算,而是:东数西存,就是将西部数据中心,作为东部的备份,不参与训练和计算。
这种模式比较简单,所以存在的缺陷也比较大。
一开始,东数西存项目,也是看中西部的电力资源,但是项目真正开始后,才发现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比较差,电网和网络宽带的配套跟不上。
电网是电力的载体,没有电网,西部的电能再丰富,也没办法连接到数据中心上,西部建设数据中心的数量就上不去。
而带宽的资源,会影响数据中心传输速度,同样限制了金融,医疗、工业互联网等行业。
所以在东算西存的项目初期,但是很多企业宁愿花大价钱在东部搞小型数据中心,也不愿意去更加省钱的西部。
数据中心“东部紧缺、西部过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而在东部的数据中心,也不好受。
东部大部分区域都要限电,分配给数据中心的电量是有限的,企业要么因为供电配额的问题,被迫取消计划,要么因为配额问题,只能建设小型的数据中心。
只有大的企业,才有足够多的资源和资金,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但是在寸金寸土的东部,它们也只能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于是,在2016年,中央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想法,开始在数据中心的布局上,找到协调东西部的方法。
又经过6年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将西部的电网和宽带逐渐完善,而且方案也在不断完善,终于在今年的2月份,中国正式启动东数西算战略工程。
东数西算和东数西存,仅一字之差,但是两者的模式却完全不同。
有些人或者专家,会将它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联系在一起。
然后简单地解释为: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然后将东部的数据,拿到西部去算,这样解释,确实通俗易懂,而且也能体现它打破地域牢笼的高明之处,但是却没有看到东数西算的真正价值,甚至会误导别人。
我们来看下这张图
根据东数西算的规划显示:中国将长京津冀、内蒙古、甘肃,贵州等地,建设8个算力枢纽,并且在这些区域再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
如果你看这些城市的分布图,你会发现东数西算,并不是简单地将数据中心迁移到西部,而是东西部都有建造数据中心,共同搭建一张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
这才是东数西算真正的内涵。
如果仅仅将东部数据,拿到西部去算,那和东数西存没啥区别?
那么到底如何协调呢?
我们要从数据的分类慢慢浅析,数据按使用频率可分为:热数据、冷数据、温数据三种,热数据是指:使用频率高,时延要求也高的数据,占比为5%,冷数据是指:使用频率很低,对时延要求也低的数据,占比最多,达到80%,而温数据则介于两者之间,指的是使用频率高,但是时延要求低的数据,占比为15%。
所以根据使用频率和时延要求不同,就可以将它们进行分类和协调,在西部的数据中心,就可以储存冷数据,而在东部就可以储存和运行热数据以及温数据,如果有需要,西部中宽带资源丰富的区域,也可以参与温数据的使用。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阶梯式的数据处理模式,比单一的东数西存更加的协调。
为了保障这种协调性,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四大工业区都部署了算力枢纽,并且每个算力枢纽的周边,又有2个算力枢纽支撑。
京津冀枢纽有内蒙古和宁夏两大枢纽,长三角枢纽有成渝和甘肃两大枢纽,成渝枢纽又有甘肃和贵州两大枢纽,只有粤港澳枢纽,单独依靠水电能源异常丰富的贵州枢纽。
为什么很多人说:中国东数西算是一盘大棋,原因就在这里,它不仅仅打破地域牢笼,更是将东西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
西部有传统工业的电力资源,东部有未来数字社会的算力资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一张中国的算力大网。
而这才是东数西算成功的关键,其他国家没办法像我们这样,能够整合这么多资源,下这么大一盘棋。
当然,这张大网如果织的好,织的牢,那么将为中国打下科技的制高点,直接撬动百亿的产业值。
那么它的价值真的有这么大吗?
答案依旧是可以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开玩笑,数据中心凭啥有这么大的能力。
其实还真有可能。
东数西算,数指的数据,算是指算力。
数据大家都知道,它是数字时代的底座,不管是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等,都会产生庞大的数据,所以它们都离不开数据中心。而算力就是指: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衡量数据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举个例子:如果说:农业时代,劳动力是生产力,那么工业时代,电力就是生产力,在数字时代,算力也将替代电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
根据全球计算力指数显示:算力每提高一点,对数字经济就有3.5‰的贡献,换算成GDP,就是1.8‰,所以提升算力,就可以撬动巨大的经济规模。
可以说: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掌握了战略制高点。
因此,不管是美欧日早就将算力当做国家战略性资产,它已经和水电、石油等资源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标准,建设数据中心,就是提高国家整体算力的主要方式。
所以东数西算瞄准就是数据和算力,这也是它称作战略工程原因。
在没有东数西算工程前,中国数据中心是多而不强的局面,它的机架数可以达到世界第一,占全球的42%,但是大型数据中心占比只有12.7%,至于算力和数字经济相差就更大了。
2020年中国算力指数只有66,落后老美的75,虽然后来赶上一点,但是依据相差较大,而在数字经济规模,中国更是落后老美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提升算力迫切眉睫。
而东数西算通过搭建8个算力枢纽,以及10个数据集群,就是要利用中国强大的基建,将数据中心、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东西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共同建设即大又强的算力大网。
这张大网剑指的就是国家一体化的算力,为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它真的能撬动百亿产业吗?
用基础设施撬动经济,其实不是数据中心的专利,我国的高铁和电网就是先例
中国高铁几乎每年都在亏损,单单2020年上半年就净亏900多亿元,当时很多人都在指责国铁集团:拿着一手好牌结果打烂了。
但即使如此,中国高铁也依旧要完成八横八纵的目标,因为高铁的价值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对经济的推动,每在高铁上投资1个点,就可以撬动周边城镇1.8个点的经济,也就是说高铁虽然建的越多,亏得越多,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的越快。
同样的事情也在电网上发生。
2021年,国家电网的电网业务净亏170多亿,同样让很多人很惊讶,但是真正了解内幕的人却知道,相比居民生活质量和撬动的经济,这点亏损根本不算什么。
以广州的电力为例,每一度电,可以为广州换来23.5元,而一度电的成本其实不到1元钱。
这就是基础设施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那么数据中心又是如何撬动经济的呢?
首先分为3种,一种是数据中心本身的产值,第二种是直接关联的产业,还有一种是间接关联的产业。
根据《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显示,2020年时,中国的算力产业规模就达到了2万亿,直接和间接带动的产业达到8万,也就是在算力中投入1元,就可以带动4元的经济产出,比高铁还大。
但是这种算法并不太准确,因为间接产业中,有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正在爆发的产业,未来它们的产值,以及它们带动的产值,才能真正衡量算力撬动的经济。
那么具体是多少呢?
其实已经有不少机构做出分析了,以埃森哲为例,他们预测在2030年时,5G将为全球带来13.2万亿元经济增长,而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也差不多,能带动14.2亿和13亿元,也就是说仅仅这三个产业就将为全球带来40亿的产业增值。
这还没算医疗、金融、导航等等其他热门行业,在未来的数字社会,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算力,乐观的情况下,可以撬动149万亿人民币。
所以我才说,东数西算最大的价值,不是在于数据中心本身,而是它背后的经济效应,这就是为什么东数西算会被称作国家战略工程的原因。
中国在农业时代,就是世界中心,错过了工业时代,导致我们落后百年,现在有机会在数字时代,重新建立先发优势,自然也不会错过数据中心的基础建设,作为普通人,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支持它。
都看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我的视频还可以,麻烦点个关注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