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这款是我心目中的完美雷电 4 / USB4 扩展坞

 

USB-C,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接口。在接口大一统的路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正反插,还能承载非常高的数据带宽;但在协议上,却让不少小白摸不着头脑;而从实用性来说,不少 USB-A、HDMI 等的外设设备只能望「口」兴叹,硬是养肥了一大波转接器商家。

所以,在转型带来的阵痛期间,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扩展坞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看过我之前折腾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一直在用的一款雷电 3 扩展坞是 CalDigit 的 TS3 Plus。只需一条雷电 3 线缆连接到电脑,就能扩展出十几个接口,堪称扩展坞界的「瑞士军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苹果官方钦点的外设产品,在我的使用期间几乎没有遇到崩溃、断连或是电感啸叫的问题。

TS3 Plus 是陪我征战了许久的老将,但在我的新桌面搭建之后,它却渐渐不能够支撑我的需求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接口虽然多,但速度却没有达到我的期望,10Gbps 的接口仅仅只有一个 USB-C。

另外在我使用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TS3 Plus 的几个 USB 口都在后方,前面板只有一个 USB-A。由于我平时会有插外接 U 盘的需求,所以前面板的 USB 接口并不能用来连接鼠标,只能用后面板。

然而,USB 3 对 2.5GHz 和蓝牙信号有较大影响,偶尔会导致我的鼠标漂移和蓝牙键盘断连。到后面我索性直接用一根延长线牵引出了一个接口到桌上,才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自己新桌面的需求,我想也到了该换扩展坞的时候了。不过在开始之前,我依然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需要一个怎么样的扩展坞?

首先,这个扩展坞我会放在桌面上使用。其次,它需要连接的设备有一个 4K 显示器、一个外置磁盘阵列、一个 SSD 移动硬盘,所以雷电 / USB4 的协议是必须的。同时,我还希望能有足够多的 USB 口,让我能够连接目前依然数量庞大的 USB-A 设备。此外,网线接口和读卡器也是需要的,毕竟有线的体验还是会比无线稳定且快速。

大量的外接磁盘连接需求

其次,为了能达到最快的连接速度,我希望扩展坞上所有的 USB 接口都是 10Gbps 的 USB 3.2 Gen2,网线接口千兆起步,读卡器则至少有 100MB/s 上下。基于这些需求,一款新的雷电扩展坞就成了我的目标。

所以综上所述,一个对我来说完美的扩展坞,会是长这样的:

于是,我又一次在茫茫大海中开始了寻找。

雷电 4 / USB4 时代

在经历寻找之后,我发现雷电 3 的扩展坞新品几乎没有太多变化,倒是新的雷电 4 扩展坞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雷电 3 时代,一个雷电扩展坞上只能有两个雷电接口,一个上行负责连接电脑同时充电,一个下行用来连接其它雷电设备,且不兼容 USB 协议。而到了雷电 4 时代,得益于芯片和协议的更新,一根上行的雷电线可以同时引出 3 个雷电下行接口,全部都是满速 40Gbps,而且还能够根据接入的上行设备动态调节协议 —— 这也就意味着,普通的 USB-C 设备(例如我的 iPad Pro 2020 款)也能够使用它作为扩展,连接各种外设。

这就大大击中了我的需求要点了 —— 毕竟在未来有钱了之后,谁知道我会不会换上全套的雷电扩展呢?

谁不想要一套这样的桌面呢?

Anker:优点确实多,但缺点却条条致命

一开始我注意到的是 Anker 的两款雷电 4 扩展坞,毕竟作为充电头和配件大厂的 Anker,产品的质量也是让人比较放心的。其次从接口上来说,这两款扩展坞几乎都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尤其是 12 合一的那款,可以说是此前「梦寐以求」的雷电产品了。

然而,在阅读商品详情时,我却发现了对我来说的几个致命缺点。

首先是上面提到的 12 合一雷电 4 扩展坞,它并不支持 M1 芯片的 Mac。正是这个最致命的缺点,直接导致我对它失去了兴趣,因为在未来,我必然会升级到 Apple 芯片的 Mac。其次是另外一款,虽然它有 3 个下行雷电接口,但 USB-A 接口却只有一个,意味着如果我想要连接其他设备的话,要么频繁插拔,要么就只能扩展坞 + 扩展坞套娃……

另外需要吐槽的一点是,两款雷电扩展坞的上行接口都是前置的。这对于一些会将 MacBook 放在显示器前使用的用户而言影响不大,但对我这种使用 Mac mini 台式机的用户来说,意味着我就得在让雷电线转个大弯,从显示器增高架下凸出来一块,十分影响美观。

因此,我和 Anker 的故事还没开始,马上就结束了。

除了 Anker,其实我也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寻找过雷电 4 扩展坞。鉴于能找到的产品都是在之前的文章里出现过各种小问题的品牌,逐也渐放弃了。

肯辛通 /雷蛇:前置的接口,高昂的价格

目前推出了雷电 4 扩展坞的品牌并不多,从 Anker 出来之后,我又查询到了肯辛通和雷蛇的两款。这两款在提供的接口上几乎无法挑剔,不仅有 3 个下行雷电 4,还有多个 USB-A、网口和读卡器。除此之外,雷蛇的扩展坞还可以通过软件联动,呈现出十分电竞的 RGB 光效。

然而,它们在接口类型上的优秀,却覆盖不了我的需求。他们和 Anker 一样,也把雷电 4 的上行接口放在了前面,如果选购这两款,一样要面临着绕一圈到前面插的麻烦。另外,肯辛通的前面板也仅有一个 USB-A 接口,如果选择它,鼠标的接收器又只能插在扩展坞后,而雷蛇前面板干脆就只留了一个读卡器。

雷蛇的官方图十分诚实......

最后需要关注的一点是价格。这两款扩展坞的国行售价都在 2000 以上,比此前我使用的 TS3 Plus 售价还要高。在这双重的缺点之下,我也就只能「另觅新欢」了。

CalDigit:依然不够完美,但瑕不掩瑜

在碰壁后,我想起来老伙伴 CalDigit。其实在此前 iPad Pro 2021 的发布会上,CalDigit 就有一款雷电 4 扩展坞露脸了,它不但驱动着一块全像素的 Pro Display XDR,还连接着一个外置的 SSD —— 没错,它又是被 Apple 官方钦定的下一代雷电设备。

经过搜索,我知道了这玩意叫 ThunderBolt 4 Element Hub。相比起前代的 TS3 Plus,它的重量和体积进行了大幅度的缩小,又轻又薄,而且还有不分正反面的设计,适应各种桌面布局。但在大规模的「减肥」之下,接口却没有妥协:一个上行和三个下行雷电 4 / USB4 接口,以及四个 10Gbps 速度的 USB-A 接口。

而且,它的这些接口兼容性可谓逆天。所有的 8 个接口都支持从 USB 2.0 到雷电 4 的所有协议,能够自动根据连接到上行主机的接口协议进行自动适配 —— 无论你是复古的 USB 2.0 还是 3.0,亦或是最新的雷电 4 / USB4,没有它不能扩展的。

同时,在芯片上它也完全不挑剔,无论你是老款 iPad Pro 的 A12 系列或 Intel 处理器 Mac / PC,还是最新的 M1 芯片 Mac / iPad,它也全部通吃。你需要做的只是将你的外设和电脑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然后剩下的事情,它都帮你搞定。

哦对了,反向充电功能自然也是有的,只不过这一次只有 60W,对于 16 寸 MacBook Pro 这种「吃电大户」可能会力不从心,但要喂饱 M1 芯片的设备还是毫无压力的。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个问题倒不重要,毕竟 Mac mini 本身就有电源了。

图片来自 CalDigit 官网

当然,要说它是「完美符合我需求的扩展坞」也倒未必,缺点也还是有的。例如,它并没有网线接口和读卡器,如果需要的也还是得通过「扩展坞 + 扩展坞」的套娃。除此之外,它的雷电上行接口在侧面,因此也会有一根线凸出来。不过比起从前面凸,从侧面凸至少还能利用显示器增高架侧面的空间走线,坐在正前方时几乎不会注意到,而且也不会影响其他线材的插拔。

正当我决定入手它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它如今正处在全球断货的阶段,整个大陆市场也几乎都搜索不到它的身影,仅仅只有早期的十几台,售罄之后便一直没有补货。但事情都走到了这一步,又怎能说放弃?因此在我的「好哥们」帮助下,我成功搞到了一台 ThunderBolt 4 Element Hub。

目前我所使用的电脑是 Mac mini 2018 款,整个桌面的设备只要通过一根雷电 4 数据线连接到 ThunderBolt 4 Element Hub 即可。下行的三个雷电口中,连接着两块高速 SSD 和一块 4K 显示器,前面的 USB-A 接口除了固定分配一个给罗技大师鼠标的接收器之外,还有 3 个可以即插即用。实际使用一星期下来,我发现它确实无愧于「Apple 官方钦点」的名头,稳定性和易用性相比 TS3 Plus 可以说再进了一步。

在未来,如果我更换了 Apple 芯片的电脑,也只需要直接插上电源和扩展坞的雷电线,就可以马上完成桌面布置。同时,下行的雷电接口还可以直接通过菊花链连接更多的雷电设备。

调整好桌面的布局之后,我还用我的 iPad Pro 2020 进行了连接测试。自然结果不出所料,一套 Mac 桌面工作环境,瞬间就变身成为了 iPad Pro 桌面工作站。在驱动一块 4K 60Hz 的显示器的同时,iPad Pro 依然也能够轻松读写两块外接磁盘内的的数据。

其实在使用过程中,我还发现雷电扩展坞的发热问题还是老样子,但这锅其实不应该 CalDigit 来背(不愧是英特尔的祖传艺能)。但只要能稳定运行,不出现断连甚至烧坏的问题,我倒觉得是无伤大雅,毕竟平时我也不需要经常去触摸它。

我想,在整个雷电 4 / USB4 的时代,有了它的陪伴,我应该不必再为扩展坞的事情而发愁了。尽管它目前还没有达到我心里的满分,但从现在来看,CalDigit 的这款 ThunderBolt 4 Element Hub,就是最适合我需求和我桌面设备的雷电 4 扩展坞,没有之一。

对了,如果你要问我最后网线接在了哪里的话,我悄悄告诉你吧:Mac mini 自己的屁股上。

尾巴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我,Mac mini 本身的 I/O 口就很丰富,那些线缆直接就可以连接到上面,为什么要这么折腾?

其实,有时候桌面的设备不仅要考虑当下,还要考虑未来的迭代,例如我接下来的换机方向,很大概率就会是 Apple 在秋冬发布的 32 寸 Apple 芯片 iMac。众所周知,iMac 的接口全部都在机身背后,连接很麻烦不说,而且很可能也只会有 USB-C,因此还是要未雨绸缪。

希望我也能早日拥有我的 Pro Display XDR......

另外作为一个在扩展坞上较真了这么久的人,看到这么棒的产品,肯定还是要想办法尝尝鲜的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