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投屏,实力扩展,两款五合一Type-C拓展坞使用对比
大家好,我是梦想是个猪,今天为大家带来两款Type-C拓展坞的使用对比。
前言
这几年因为用轻薄本和mini PC的缘故,陆续的入手了好几款拓展坞,其中最贵的是一款雷电3接口的多功能拓展坞,可以扩展出十几个接口,能满足我日常使用的所有需求。但是这款拓展坞最大的问题就是尺寸和重量都比较感人,而且还需要配备一个比拓展坞还大的外置电源,所以就只适合平时放在办公室使用。
出差的时候,我就会带比较小巧的Type-C拓展坞,Type-C拓展坞的体积非常小巧,仅仅只有M.2 SSD移动硬盘那么大,并且不需要外接电源,虽然扩展出来的接口相对要少一些,但也基本能满足常用的需求了。
前段时间有朋友要我帮他推荐一款Type-C拓展坞,这里就简单的和大家聊聊Type-C拓展坞的选购以及我手里在用的两款Type-C拓展坞之间的使用情况对比,以便让大家对这种电脑周边小配件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选购Type-C拓展坞需要了解的常识
什么是Type-C接口?
Type-C和USB-C是同一种接口,没有任何区别,其全称叫做USB Type-C,这种接口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机和电脑上。
从接口的外观来看,Type-C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分正反,并且接口相对要更加纤细,除了插拔时更加方便外,更重要的就是它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Type-C接口支持USB 3.2 Gen2标准,理论带宽最高可达40Gbps的传输速率;具备USB Power Delivery功率传输协议,标准情况下最高支持20V/5A 100W充电功率,在私有协议和特殊设计下可以支持更高的充电功率;因为在Type-C接口四对差分信号传输通道正好用来传输DP的四个数据通道,所以支持DP Alt-Mod模式传输视频,最高支持8K@60Hz的高规格视频显示。
全功能和非全功能Type-C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这类接口形态都是全功能Type-C,全功能Type-C支持的是USB 3.2 Gen2标准,能支持数据传输、视频传输、供电等功能,而另外还有一些Type-C口则只支持数据传输或只支持充电,属于非全功能Type-C。
图上的C口是全功能的,如果C口旁边只有DC电源接口那个插头标的,就是非全功能C口,只支持充电。
Type-C和雷电4的关系
上图①和②分别是Type-C和雷电4,我们如果单纯从接口外形看,其实很难分辨出Type-C和雷电4,因为这两种接口在外形上是一样的。
这两种接口的区别在于传输协议不同,Type-C接口是USB3.1传输协议,而雷电4则是Thunderbolt4传输协议,所以雷电4理论带宽最高可达40Gbps的传输速率,并且支持外置桌面显卡扩展坞,USB 3.1 Gen2标准的Type-C理论带宽最高是10Gbps的传输速率,不能支持外置桌面显卡扩展坞。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外接Type-C拓展坞,因为雷电4同样能够完美兼容Type-C拓展坞,所以不管是雷电4接口还是全功能Type-C接口都可以使用。
UGREEN绿联和acer宏碁两款拓展坞的使用对比
这两款拓展坞是我根据京东销量排行榜前三购买的,有平台背书给朋友推荐他也比较放心。因为都是五合一拓展坞,所以这里就简单的做个对比,相信大家通过我的对比可以对如何选择拓展坞会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在尺寸方面,两者的差异其实并不大,和M.2 SSD移动硬盘相差无几,这样的尺寸有着非常好的便携性,不管是日常携带还是出差携带都非常方便,这也是我之所以会入手这种Type-C拓展坞的原因。
在接口方面,这两款拓展坞都是五合一设计,产品侧面设计了一个支持PD供电协议的C口和三个USB-A口。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绿联扩展坞接口间距比较大,acer扩展坞接口间距比较紧凑,在使用体验上有一些差距。
(左:宏碁扩展坞 右:绿联扩展坞)
在拓展坞的顶端,则是支持分辨率为4K*2K/30Hz的HDMI视频输出口。
(绿联扩展坞)
乍看之下,这两款Type-C拓展坞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其实在性能上,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绿联的这款Type-C拓展坞的三个USB-A口,均为USB3.0标准,USB3.0接口理论带宽为5Gbps。
(宏碁扩展坞)
而acer的这款Type-C拓展坞的三个USB-A口,则只有一个为USB3.0标准,另外两个只支持USB2.0标准,USB2.0接口理论带宽只有480Mbps。
(宏碁扩展坞)
而且,如果按照惯常的颜色分类方式,蓝色的USB接口通常是USB3.0,而黑色则是USB2.0,acer的这款Type-C拓展坞的三个USB-A口却都是采用了蓝色标识,个人觉得有误导消费的嫌疑,按说应该是用一个蓝色两黑色来标识。
同样的一块M.2 SSD移动硬盘,在USB3.0和USB2.0中的实测传输速度相差非常大,在USB3.0中,实测可以达到457MB/s的读取和410MB/s的写入。
而在USB2.0中,则只有37MB/s的读取和42MB/s的写入这拉垮的速度,如果是进行大容量文件的传输,我是完全无法接受USB2.0的传输速度的,USB2.0也就只够给鼠标键盘等外设使用。所以很显然,绿联Type-C拓展坞拥有三个USB3.0标准USB-A口,比起acer Type-C拓展坞一个USB3.0标准两个USB2.0标准要更加实用一些。我们在购买Type-C拓展坞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这一点,如果有很多数据文件传输的需求,最好选择全是USB3.0标准的接口。
在使用Type-C拓展坞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拓展坞上的C口向笔记本电脑供电,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笔记本电脑上的各种连接线。
但是,不同的拓展坞,其C口支持的PD协议供电功率是不一样的。
绿联Type-C拓展坞支持PD 100W供电,而acer Type-C拓展坞则只支持PD 60W供电,PD 100W供电可以满足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快充需求,而PD 60W供电能够使用的场景就十分有限了。
由于好奇,我特地将这两款Type-C拓展坞的内部PCB板拆了出来,想看看在做工和用料上到底存在哪些不同,然后发现这两款产品所采用的芯片方案完全不同。
绿联Type-C拓展坞的PCB板上主要有VL102-Q4、VL817-Q7和PS176HDM三块芯片,其中VL102-Q4和VL817-Q7均来自于威盛电子,分别用于PD协议沟通和USB3.0扩展,而普瑞PS176HDM则用于DP转HDMI。
acer Type-C拓展坞的PCB板上主要有AG9311-MCQ、FE8.1和IM2603这三块芯片,其中AG9311-MCQ来自台湾安格,用于视频转换,FE8.1则是USB 2.0集线器控制器,用于USB 2.0扩展, IM2603则是Type-C外围应用的电源管理IC。
从芯片方案来说,绿联的成本要高一些,而且我发现绿联的扩展坞板子上有放置一颗过流保护芯片,在USB输出的电流异常或过大时,将USB接口的电断开,起到保护电脑和产品的作用。但是对比Acer的扩展坞却没有发现类似的元器件。
所以,从性能上来说,同样是5合1多功能拓展坞,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我们需要一款性能更好使用更稳定的Type-C拓展坞,还是建议先看清楚具体性能参数再做选择。
Type-C拓展坞更多使用场景
对我来说,Type-C拓展坞的使用场景除了将笔记本电脑上的全功能Type-C口扩展出更多数据传输以及向笔记本电脑供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屏幕扩展。
我的笔记本电脑自带有一个HDMI接口,平时会将一块32吋显示器插在这个接口上,然后将笔记本电脑作为一台mini主机使用,但是因为工作需要,其实一块屏幕对我来说有点不够,所以需要通过Type-C拓展坞上的HDMI接口,能够让我另外接一块显示屏,从而组成双屏显示,这样就能同时打开更多的工作界面。
绿联和acer这两款Type-C拓展坞上的HDMI接口都可以最高支持到4K*2K/30Hz的视频信号,所以用我的笔记本电脑作为mini主机使用时,都是可以组成双屏4K显示系统来提升我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acer Type-C拓展坞在所有USB接口全部插上外接设备、HDMI连接4K显示器时,会出现部分接口会罢工的问题,然后导致HDMI接口和PD充电口断连,只有USB口能正常工作,看了一下京东评论区不只有我出现这个问题。
另外,我还可以将Type-C拓展坞和手机连接起来,然后再将鼠标键盘、U盘连接到拓展坞上,这时手机就可以变身成为一台移动电脑,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手机、进行文字输入以及读取U盘里的文档。
将手机和显示器通过Type-C拓展坞连接在一起后,在大屏上刷剧比起用手机刷剧,使用体验很明显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总结
不管是轻薄笔记本、手机还是平板电脑,Type-C拓展坞都能在使用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它可以将一个全功能Type-C接口扩展出更多的I/O接口,从而实现连接外置存储、键盘鼠标、显示器、PD充电等功能,也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桌面连线,让我们的桌面变得更加整洁。
但是在选购Type-C拓展坞的时候,应该要尽可能的选择那种性能稳定且功能强大的产品,这样才能在使用中避免出现数据传输慢、充电功率不够等尴尬。
我手里的这两款Type-C拓展坞,虽然都是五合一,但在性能上存在差距,两款产品销量都很高,但卖的多就能证明产品好吗?这是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方面考量一款产品的好与不好,不要被销量干扰了选择。
希望大家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好产品,我们下期再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