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深圳科技战疫进行时|白衣天使,您守护患者,我们守护您

 

“出现疫情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线的医护人员护目镜上起了雾,严重影响工作。当时我们就在想,作为科研人员,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这是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孙大陟的心里话。

像孙大陟一样的深圳科研人员,还有一长串的名单。他们惦念着医护人员的安危和健康,主动将自己的科研技术转化为贴心的战疫发明。从解决护目镜起雾问题的喷雾,到让医护人员“酒精手”得到缓解的“隐形手套”;从让口罩实现循环使用的涂层和消毒机,到避免接触感染、快速测量体温的测温仪……

这些科研成果并不起眼,但传递着深圳的科技温度,体现了深圳科研人员的人文情怀,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科技力量厚积薄发的体现。

心动:“柔软的心”+“善于发现的眼睛”

疫情发生后,一组医护人员的特写曾让很多人心痛不已。画面中,摘下护目镜和口罩的医护人员满脸疲惫,脸上纵横交错着勒出的印痕,磨损严重的地方甚至渗出了血迹……

“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奋战,我们后方的人能不能做点什么,让他们工作得更舒服一点,没有后顾之忧?”南科大副教授孙大陟说,这就是他带领团队研发护目镜防雾酒精湿巾的初衷。

普通人只看到医护人员的艰辛,而科研人员看到的则更多。就拿护目镜起雾这一现象来说,除了会使医护人员视线不清,影响工作效率外,更可怕的是容易滋生细菌。孙大陟团队随即展开紧急攻关,研制出护目镜防雾酒精湿巾。用这种湿巾擦拭后,能在镜片等表面形成一层持久的透明亲水保护膜。“我们用蒸汽发生器做过严格的测试,即使在像烧开水那样的水蒸气喷射下,防护效果也可达到一天”,孙大陟说,这有效保证了医护人员长时间的工作效率,减轻长时间佩戴护目镜不适程度。同时,湿巾采用了75%酒精作为溶剂成分,将自主研发的高效防雾配方成分合理分散在其中,对细菌病毒的有机结构有极强的破坏作用,使之可以有效灭活病毒、细菌等。首批产品捐赠给南科大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一线医护工作人员使用后反馈,该湿巾效果非常好。随后,孙大陟团队结合抗疫一线的实际需求情况,又在湿巾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喷剂产品。2月26日,60万片防雾酒精湿巾和2万瓶防雾酒精喷剂从南科大“出发”,奔向了主战场湖北省,真正成为了一线医护人员的“神助攻”。

除了起雾的护目镜,医护人员口罩之下浅浅的血印,手上干燥的皮肤同样成了科研人员的“灵感源泉”。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吴奕光博士将自己团队研发的新型创面修护及防护产品捐赠给武汉的数家医院。这种敷料对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喷敷后如同戴上“隐形手套”,可以一洗摘除。产品的阳离子高分子氨基葡聚糖能在创面和皮肤上形成致密但透气的物理屏障,作为保护层阻隔病菌和病毒,且长效抗病菌。而哈工大(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嘉恒课题组研发的苦参碱椰子油酸离子液体新材料,被制备成消杀产品投入一线防疫工作,为医护人员的双手提供温和的“保护膜”,使其免受“酒精手”的困扰。

深圳的科研人员不仅有“柔软的心”,还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在看不见硝烟的另一个“战场”展开了一场场科研竞赛,只为了告诉医护人员——您守护患者,我们守护您!

行动:吹响 “集结号”,踩下“加速器”

疫情吹响了深圳科研人员的“集结号”,更踩下了“加速器”。南科大孙大陟团队研制出护目镜防雾酒精湿巾,只用了短短3天时间;哈工大(深圳)张嘉恒教授研制苦参碱椰子油酸离子液体新材料,1月28日开始行动,2月5日就将第一批消杀产品捐赠给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深圳技术大学机器视觉研究所在18天内完成红外热像测温仪的原理和方案设计、图纸设计、物料采购以及装置组装等工作……为什么他们的反应如此之快,效率如此之高?因为日常的科研已经为他们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喻学锋、杨新耕、康翼鸿博士等围绕护目镜起雾的问题展开紧急攻关,很快就研发出具有医用防护面罩、护目镜等防雾功能的纳米涂层。喻学锋表示,之所以能这么快出成果,是因为团队平时就致力于研究纳米材料,已经自主开发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只要围绕日常科研的成果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自然很快就攻克难题。喻学锋介绍说,团队将喷剂样品在深圳相关抗疫一线医院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医生使用喷剂后,可以在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连续5小时以上护目镜不起雾。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程鑫教授团队,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了灭菌消毒装置原理和方案设计、图纸设计以及装置样机组装,并申请了数项专利。他们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紧急自主研制了低成本、桌面型高效灭菌消毒口罩再生设备,可对使用过的口罩进行杀菌消毒再生,缓解口罩供应紧张的同时减少大量废弃口罩对公共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潜在污染。谈及短时间内成功攻关的原因,团队人员也表示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团队拥有丰富的仪器设备开发经验和能力,充分发挥南科大丰富的材料与微结构分析与表征设备作用,对口罩材质、细菌和病毒的微观结构、细菌消杀效果等进行表征,同时也得到了南科大相关专家的支持。

哈工大(深圳) 张嘉恒老师表示,苦参碱椰子油酸离子液体能被迅速投产并投入一线防疫工作,这得益于课题组长期扎实的研究基础。他说:“该新材料是以中草药苦参的提取物苦参碱为阳离子前驱体,以生物基椰子油脂肪酸为阴离子前驱体,制备而成的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离子型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等功效的苦参碱和具有抗菌、保湿作用的椰子油酸‘强强联合’,以其为原料开发的消毒抑菌产品也顺利地通过了微生物挑战性测试。”

疫情的需要触发了灵感,但科研人员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有实力,才能让情怀落地。

前景:“后疫情时代”仍有用武之地

很多人会有疑问——这些紧急研发的成果打着鲜明的“新冠疫情”烙印,随着疫情的过去,它们会否变成“一次性”成果?

研发出护目镜防雾酒精湿巾的孙大陟表示,该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团队在此前开发的适用于多表面的产品基础上,针对疫情需要进行多项改良,使得目前的产品除了除雾作用外,更适合在护目镜表面使用,可以广泛应用在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在得知他们的研发成果后,很多医院都表达了需求。团队将先保障抗疫一线的供应,此后也将对产品不断改进,力争为医护人员保驾护航。此外,针对眼镜、玻璃、车窗等不同材料,该研究成果也可以延伸出很多应用场景,团队今后将进行细分化的开发。因为应用场景丰富,所以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南科大程鑫教授团队研发的口罩再生设备在日常也具有广泛用途,可以为护目镜、面罩、个人毛巾、水杯等物品提供快速消杀能力。设备可为家庭、办公室、幼儿园、养老院等普通场所提供快速高效的灭菌消毒能力,为老人、婴儿等免疫力弱的易感人群在流感、肺炎等流行性疾病高发季节提供有效防护。即使此次疫情过去,它也可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深圳技术大学研发的红外热像测温仪属于非接触式测温,与额温枪相比,测温距离更远,测温速度更快。它无需黑体,安装简便;无需工作人员操作,无需被测人员驻留,通过速度快;体温异常自动拦截,语音报警,后台保存头像。除了测体温,它还可检测口罩佩戴情况,如果遇到未戴口罩者,可自动拦截,语音报警,后台保存头像。据团队介绍,该仪器软件可升级拓展,后期可增加考勤签到等功能,可在“后疫情”时期依然发挥作用。

从疫情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圳科研人员以科技为画笔,画出充满温度的时代画卷,更因为接地气、可实用而充满勃勃生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