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以前古人只蓄发不理发?古代不但有理发店,还有tony老师做发型
咱们看影视剧里古人们都是长发飘飘,宽袍大袖,施施然好似神仙中人。不过飘逸归飘逸,一把长发要打理起来着实麻烦,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古代人理发么?
(按照孝经的说法,古人是不能剃头的)
肯定有人会回答:当然不理发啊,《孝经·开宗明义章》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毛发和身体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不能有任何的损伤,这是最基本的孝道。理发就被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你要是剃了头发,那就是不孝!这顶大帽子估计没有哪个中国人能顶得住,所以古人不理发。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头发象征着自己的生命(毕竟它会不断的长),如果咔嚓把头发给剪断了,那可能会缩短你的寿命,所以古人们对头发珍惜无比,就算是上战场拼命也得先把头发扎成发髻。有身份的人一般会戴冠(用来包裹发髻,在商周确定冠服制度后,冠就成了等级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普通的百姓则随便找块布就把头发包好。
咱们古人有多爱惜自己的头发?从明末清初的“剃发令”就能看出来头发对于古人的重要性。多尔衮向全体汉族百姓下达剃头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面对死亡威胁汉族百姓们丝毫不为所动,民众们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和满清士兵展开殊死搏斗。当时在江南的西方传教士对此还颇为不解,因为“为保守头颅柔顺如羊之汉人,今则因保守其发而奋起如虎”?因为头发代表汉人的民族尊严,满清的金钱鼠尾是对华夏文化传统赤裸裸的践踏,这也就遭到了汉族人民的浴血反抗。
这样说起来似乎在清以前古人都不理发的,那我有个问题想问问您,古人剪指甲么?
如果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就说明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父母给予的,都要好好保护,指甲同样也是父母给与的,按照道理也不应该修剪吧?但问题是指甲这玩意长得可比头发要快多了,您试试三个月不剪指甲,估计长得跟僵尸差不多。头发还能扎起来不影响正常得生活,但留着长长的指甲干活也不方便吧?
(东汉时期的指甲刀,两千年前古人就知道要好好修剪指甲了)
所以答案就是清以前的百姓也要剪指甲的,他们不但剪指甲,还要理发、修脚、修眉毛,凡是对身体有好处、让人更方便的事儿他们和我们现代人一样都会做。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古语要怎么解释呢?其实意思不是说你不能理发,而是不能受刑(头顶剃光为髡刑)、受伤、自残、自毁,古代可没有咱们想的这么死板和严格。
(髡刑,不在你身体上动手,在你心理上狠狠的扎刀子)
先说说理发,我们总认为古人把头发看得如此重要,剪头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酷刑吧?其实也没错,在古代剪头发还真是一种刑罚,这种刑罚名叫“髡刑”,其实就是把你的头发剪成寸头或光头。这和砍头、剁手、砍脚和割鼻子这种物理伤害相比简直太温柔了吧?既不痛还没有任何后遗症,但这种刑罚主要是心理伤害,毕竟大家都拢发包巾,而受过髡刑的人一脑门子短发实在是太过扎眼,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曾经犯过事儿(这就和在囚犯脸上刺字一样),走在哪里都会被围观嘲讽,更别说来自明里暗里的歧视了。所以对于那些要面子有身份的人来说,髡刑是羞辱意味极重的处罚方式,一般稍有些骨气的人知道自己要被处以髡刑甚至会尝试自杀。
(曹操首先想的是挥剑自杀,在随从们的劝阻后选择了剃发代替)
(髡刑给古人极大的心理震慑)
髡刑的严重从古代的小故事就能体现出来。三国时期曹操在出征期间严禁将士们踩踏民田,违令者斩首。而有一次老曹战马受惊冲进了田里,自己规定的法律自己带头违背,这可咋整?曹操倒也不含糊拔出剑来就要自刎,左右拼死劝住后,曹操就把自己的头发割了一大缕下来充当自己的首级。而将士们知道连丞相都要割发谢罪,一个个更是胆战心惊,走路小心翼翼。虽然老曹用头发代替头颅的办法比较鸡贼,但同样可以看出割发是一种严重的刑罚,至少在精神层面上这髡刑就足以和死刑媲美了。
但古人理发不是受刑啊,人家剪去乱发再好好打理一番不就行了?咱们印象中古人理发好像和清代的剃头令一般要对头发来个大操大办,但实际上古人理发是小修小剪,甚至只要你别把自己头发剪得像受刑一样(就像早些年咱们对光头也无法理解,如八十年代您顶这个大光头走在街上人们肯定要对你指指点点),随便你怎么剪都行!
有人说这么说有依据么?当然有,古人们对头发的修剪打理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诗经·小雅·采绿》就记载:“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意思就是说在野外忙活了一天,头发都乱了,等回家之后要好好的梳洗打理一番。这时候既没有专业的理发师,更没有理发工具剪刀。咱们国家最古老的剪刀就是宝鸡出土的西汉交股式铁剪,这把剪刀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功能则是剪布、理发和剪指甲等。老百姓们则只能用青铜刀具甚至是石刀和石斧来切断过长的头发,虽然工具是简陋了点儿,不过还是将就着用吧!
(西汉交股式铁剪)
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颜氏家训》就记载这些贵族子弟们一个个涂脂抹粉极为注重自己的头部形象。贵族子弟们当然不可能亲自动手,所以诞生了最早的理发匠——栉工。《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中栉就指的是理发用的工具。《晋书》记载了“桓温后诸安置其理发”这样的理发记录。
(精美的唐朝银剪刀,这时候剪刀已经十分普遍)
到了唐宋时期,理发业就更加兴盛了。咱们从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和梅尧臣的“春风骋巧如剪刀”就能看出来,这一时期剪刀已经非常普遍了,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理发业也别出心裁。在宋朝理发又叫“净发”,这些理发师们凑在一起还专门搞了个社团,名叫“净发社”(除此之外,演杂剧的可以结成“绯绿社”, 蹴球的可以组成“齐云社”,唱曲的可以组成“遏云社”,喜欢相扑的组成“角抵社”,喜欢射弩的组成“锦标社”,喜欢纹身花绣的有“锦体社”,这也是最早的纹身少年帮,喜欢使棒弄棍的“英略社”,说书的有“雄辩社”,表演皮影戏的有“绘革社”,在宋代结社很自由,只要您有能力,拉上几个同行就能组成一个社团扩大影响力)。而理发业到了南宋时期更是发展成为一个行会,各个理发师傅派出代表定期交谈美发心得.....
(精致的宋朝铁剪刀)
此时不光理发业发达,社会各阶级还对此十分享受,苏东坡被流放至儋州时认为一天最快乐的三件事就是:晨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东坡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旦起理发》给自己的弟弟苏辙。苏轼的名气天下皆知,如果理发是禁忌苏先生还敢堂而皇之的写出来,不怕别人戳脊梁骨?可见古代的理发业其实就和咱们现在一样普遍。当然,只要理发师傅别脑一抽把你的头发给齐根剪没了就行!
不过想理个发也不便宜,宋洪迈在《夷坚志》中就记载“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乱发蓬蓬的道士想把胡须和两鬓的两发修剪一番,费用是先给两百钱。宋张端义的《贵耳集》则记载了南宋初年发生了钱荒(百姓们都把钱存在家里),秦桧就故意让一个镊工来帮他栉发,最后报酬用五钱当二钱给镊工(等于是多给了理发师三块钱),同时神秘的告诉他朝廷马上要发行新钱,这老钱不能用了。理发匠出来后连忙告诉百姓们,一时之间市面上钱满为患。这个故事从侧面说明高官宰相们也是要定期理发,毕竟发型乱了既显得自己邋遢,更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古代理发师们用来修剪鬓发的工具)
元朝时期市井街头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理发店”,元朝散曲作家汤式就写了一首曲《一枝花·赠钱塘镊者》送给一位“tony老师”:
“打荡着临闹市数椽屋小,滴溜着皱微波八尺帘纸。自古道善其事者先其器:雪锭刀揩磨得铦利,花镔镊抟弄得轻疾,乌犀篦雕锼得纤密,白象梳出落得新奇。虽然道事清修一艺相随,却也曾播芳名四远相知。剃得些小沙弥三花顶翠翠青青,摘得(即修整得)些俊女流两叶眉娇娇媚媚,镊得些恍郎好君一字额整整齐齐。”
这个在元朝杭州闹市的理发店,门口悬挂着纸质的帘子,理发师傅所用刀、镊、篦、梳都是精品,师傅集理发、篦发、净面、掏耳垢为一体,手艺高超而且服务对象广泛(客人包括小沙弥啦,漂亮的姑娘啦等等)。
(永乐大典里关于理发行业的工具、习俗和技巧介绍)
到了明朝理发服务又更进一步,文人陈锋在所著《坐隐先生精订滑稽余韵》中就提到理发相关的事儿:“象牙玳瑁与纹犀,琢切成胚,黄杨紫枣总相宜。都一例,齿齿要匀齐。清浊老幼分稀密,向清晨栉裹修饰。拂鬓尘(就是把两鬓之间的乱发给剪去),除发腻。诸人不弃,无分到僧尼。”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制五件套,集指甲刀、挖耳勺等工具为一体)
理发师傅需要精通修眉、理发、剃须、剪修胡子(古人也要整理胡子的,一大丛胡子乱蓬蓬的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包括染发等等。在解缙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中就有《净发须知》,书中记载了理发的工具、习俗和暗语等,还对tony老师们作出了要求:“诗曰: 三尺栏盘搭左肩,天下云游是散仙。有人问我攻何艺,会整红颜悦少年。 人云: 一要惺惺伶俐,二要眉目分明,三要口谈舌辩,四要出言尊至,五要经师稍学,六行院皆喜,七识得本事,八明智信行,九手段周圆,十轻梳细剃。”
您看看,古代的理发师傅可不像现在这样喋喋不休的请求你充会员,或者是让总监给你理发(总监价格贵,而且比普通员工贵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人家不但形象干净整洁,而且能言善辩,说的奉承话儿让客户高兴满意,理发手法高超细致,这才是一个合格的tony老师!
说完了理发,咱们再来说说剪指甲。
说来惭愧,我小学初中时都是直接咬......结果把指甲咬得坑坑洼洼,别人看着不舒服,自己也不方便。平民百姓们没什么讲究,但是这些贵族该怎么办?也直接咬?
(元末张士诚母亲的小银匣,里面盛放了不少梳妆护甲工具)
当然不是,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有指甲钳了,到了唐朝更进一步,除了修剪之外还能磋磨(剪完指甲后把棱角磨掉)、上色。上图就是元末张士诚母亲的小银匣子,一共有三层,上层有小剪刀、刮片,中层则是化妆品和牙粉,最下面一层是梳子、篦子、银针、修脚刀、指甲剪。您看看,古代的妇女们对自己的仪容还是很注重的嘛,走在哪里随时都能补个妆!
(宋濂的百宝箱,里面同样放有护甲套装)
除了女子这么讲究,咱们古代的文人同样对手的保养很重视。比如说元末著名文人宋濂就记载了自己的一个小旅行箱,里面放有“小梳匣一、茶盏四、骰盆一、香炉一、香盒一、茶盒一、匙箸瓶一。上替内小砚一、墨一、笔二、小水注一、水洗一、图书小匣一、骨牌匣一、骰子枚马盒一、香炭饼匣一、途利文具匣一(内藏裁刀、锥子、挖耳、挑牙、消息、肉叉、修指甲刀锉、发刡等”。您看看,这又是香炉又是茶盒的,古代的文人们生活是多么精致啊!
其实很多民间古话咱们并不清楚它真实的意思,仅仅是通过只言片语就下了论断,这种例子并不少见,比如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人解释为没有后代是很不孝的一件事儿,然而全句则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也就是说人家孟子的意思是你不能不告知父母就自作主张结婚,这才是不孝呢,和有没有孩子没有一点关系!而今天讲的身体发肤,同样是如此,只要你不有意去自残或弄伤自己,适当的修剪没什么问题!
作者:胡羽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