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
“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日前,在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校长薛其坤与陈晓非院士等五名院士代表深情领唱,与师生代表们共同合唱《共和国之恋》,用旋律诉说科学家们对祖国的奉献精神和深厚感情。
作为一所“海归高知”聚集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科大90%以上的教师都具有海外工作经验。近年来,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一批“党员教授”,不但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贡献,更以身作则将“科学报国”的信念传递给广大学子,为祖国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科学家们胸怀家国志愿入党
“我们这代人,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从小就熟知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的感人故事,成为共产党员在我心中一直都是非常崇高的荣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之际,曾接受过本报《新春访名家》栏目专访的国内地球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陈晓非院士向记者分享了他今年3月递交入党申请书背后的故事。
“特别是在海外的那十年,看到国家经历巨大发展变化,越来越感觉到中国共产党能够把中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把中国建设得像今天这么好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因此,我也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越来越多发自内心的崇敬和热爱。”陈晓非说。
陈晓非1986年硕士毕业后赴美深造,1996年,已是博士后的他在国外科研机构待遇优厚,但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从事科研工作。陈晓非告诉记者,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是他从小就崇拜的英雄和学习榜样,令他觉得能为祖国作出些贡献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当时中国在地球物理领域亟须人才,因此他没有一丝犹豫,选择回到祖国。此后,他在地震波和计算地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地震灾害防御与资源勘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正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因此我想把自己对中国共产党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变为具体的行动,希望自己在入党之后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也希望为年青一代的学生带来好的影响,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陈晓非说。
“党员教授”带头成为先锋模范
“彰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应有本色,就是要写好教育报国、科技报国大文章。南科大的发展实践表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南科大党委书记郭雨蓉说,建校十年来,南科大已从最初的1个党支部发展到现在的134个党组织,各级党组织获得多个奖项,“党员教授”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彰显。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正在东北老家过年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孙大陟在新闻上看到,医护人员的护目镜由于长时间佩戴往往积满了水雾,十分影响工作,他想起实验室里曾为开发防雾挡风玻璃研发的新材料,便立即申请回校紧急启动实验室。在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之后,孙大陟带领团队将新开发出的首批护目镜防雾湿巾捐赠给了深圳市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三人民医院。之后的一周内,孙大陟团队又组织扩大生产,并向武汉捐赠了首批一万罐护目镜防雾湿巾。
孙大陟已于2019年10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鉴于他在科技抗疫中的优秀表现,2020年3月,党组织批准他火线入党。
“经历了这次疫情,我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更加自信。成为党员,我很自豪很光荣,我将坚守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产业报国的初心,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地成实际应用,为国家发展乃至未来解决‘卡脖子’问题出一份力。”孙大陟说。
海归高知坚定理想为国育才
针对学校“海归高知”聚集的特点,南科大组织系列高层次人才专题研讨、专题座谈,鼓励高层次人才、党外知识分子、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连续四年开展国情党史专题教育,发挥“南方科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作用,并邀请高层次人才中非党员教师参加党组织活动等,形成了以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良好氛围。
南科大生物系副教授姬生健便是在这样氛围下,回国不久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3年,我在出国前就提交过入党申请书,在海外的十一年间一直想要完成入党的心愿,于是回国后就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再次申请了入党。”姬生健说,由于学校很多教师远离祖国多年,因此学校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培训等一系列活动,让教师们来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学习和重温党的光辉历史。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大家都被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奋斗史所深深震撼,不少教授随后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人生追求。
如今,姬生健兼任生物系的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党员,也要在教授群体当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因此,他在教学和科研当中,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支部的研究生,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今年7月,南科大党委迎来十周岁的生日。十年来,南科大强化政治引领,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大抓基层筑牢根基,推进党建事业量质双升,以不断提升、持续进步的党建工作引领带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我们立志用实践回答‘钱学森之问’,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郭雨蓉说。
(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