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核废料存储区:专存潜艇核废料,总量超过一万立方米
加吉耶沃,苏联解体后第一批解密的保密行政区,在1999年之前,这座城市没有名字,无论是快递还是写信,都以“摩尔曼-130代称。
“当时的人们都没想到,这座位于北极圈内的军事城市,会在解密后会沦为核废料存储区”,摩尔曼斯克向导指着地图上的两个坐标说:“这是北方舰队总部所在的北莫尔斯克,沿着科拉湾西北海岸线走30公里就是加吉耶沃”。
在北莫尔斯克海军基地大规模扩建前,加吉耶沃是俄罗斯北方舰队的三大补给港之一,离摩尔曼斯克首府约80公里,离最近的挪威边界不到100公里。
所以,当挪威得知苏联解体后会一次性退役数十艘核潜艇时,马上派人与北方舰队高层商议:能不能妥善处理核潜艇上拆下来的核废料,不要再直接沉入科拉海湾了。
安德烈夫湾核废料禁区
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2020年的核辐射调查报告显示,挪威已连续25年通过资助的方式,协助俄罗斯处置北极地区的核废料,目前已公开的三座核废料堆放场分别在科拉半岛的赛达湾、安德烈夫湾和格雷米哈湾,仅液体存放量就超过1万立方米,是全球最大的核废料存储区。
值得庆幸的是,赛达湾的核废料放射性活度已衰减至2万Ci(可以有限制的参观),安德烈夫湾核废料活度约减少三分之一(禁止靠近),格雷米哈湾因储存有11个核潜艇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目前仍有4座尚未拆卸,故而尚未对外开放(全域禁区)。
涅帕港
从波利亚内尔前往加吉耶沃还需经过两座港口和两次检查,规模较大的奥伦亚港仍是军事禁区,另一座涅帕港已被俄企收购用来拆解民用货轮,2016年因检出核辐射被关闭至今。出乎意料的是,这座涅帕港居然位于安德烈夫湾内。
向导看我很感兴趣就停车说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1982年2月5日,安德烈夫港工作人员发现核泄漏却隐而不报,试图用20袋面粉来堵住裂缝,在低温作用下暂时堵住,过了十多天才发现裂缝越来越大,以致日均泄漏从30升飙升到9月末的30吨,最后出动3000人防化队,用掉7000吨水泥才将泄漏的水池完全盖住。
发生泄露的是专门存放核潜艇燃料组件的海军基地5号楼,裂缝成因是水池金属涂层质量未达标和操作失误,两座水池中的左池因长期满载运行出现裂缝。事件发生一年后,右池燃料棒已全部取出并排空废水,左池因早期错误操作注入600立方米混凝土,导致25根燃料棒至今未能取出。
吊装圆筒沉入海底
1989年后,5号楼被完全封闭禁止靠近,而我们去的加吉耶沃离这栋楼只有5公里距离。更恐怖的是,涅帕港东北角1.7公里外的海底,就是存放2.1万支废弃核燃料棒的安德烈夫湾海底储存库。
按照苏联时代公开的资料,海底储存库采用特殊混凝土与钢材双层防护,可抵抗八级地震和3万当量(相当于两颗广岛原子弹)的小型核弹攻击。而最新调查却发现,海底储存库的墙壁已出现裂纹,不排除有海水渗透,再结合涅帕港因检出辐射而被关闭等等迹象,发生泄漏的可能性极大。
原本计划参观加吉耶沃后当晚就返回北莫尔斯克过夜,却不料刚到加吉耶沃城区就下了一场超级大的暴雪,不到一个小时就积雪20公分厚,只好就近找了一家酒店入住。
必须提醒的是,想在加吉耶沃过夜要得先去警署报备才有酒店同意入住,如警署下班(17点后)或酒店满房,只能等待铲雪车清雪后再连夜返回市区。
趁着华灯初上尚有亮色,我们索性在市区随便溜达了一圈,向导找来的当地朋友解说道:加吉耶沃建立于1957年,起初是苏联北方舰队的海军高层疗养区,1967年改为后勤基地和仓储区,主要存放北方舰队的粮食和医疗用品等等。
安德烈夫港核泄漏事件后,加吉耶沃被取缔行政称号和官方称谓,以“摩尔曼-130”代称,直到1999年核泄漏得到“妥善处理”才恢复原名并对外开放。
虽然海军后勤基地的大部分设施已搬迁至摩尔曼斯克,但仍然有几座军工车间留在加吉耶沃,所以港口外时不时也会停几艘军舰。
在后山坡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几艘军舰,似乎正在维修中,整座城市以环形海湾地形为主,人口约1.2万,小部分居民以捕鱼和驯鹿为生,大部分都是北方舰队服役将士的家属,其中不乏有随军长住20年的家属(向导的朋友就是)。
晚上睡得正香时被向导叫醒,原来是雪后出现了极光,而且是非常罕见的移动极光,就好像一片云一样随着时间流逝一点点的漂移。
向导耐着性子给我做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科普,简单说就是:北极光的形成来自磁场与太阳电粒子流的作用,而地球有南北两个磁极,所形成的磁场并不固定,当磁场不稳定或外在因素干扰时就会出现移动的北极光。至于在哪儿能看到极光、什么时候能看到极光、能看到多明显和多密集的极光,只能依赖观测太阳粒子流才能预测,且准确度很低。
一般情况下,极光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的连续极光,而我们当晚看到的极光分为四次,每次至少10分钟,最多一次持续了25分钟,这也给了我们充足的拍摄时间。
注:拍摄移动极光需要长曝光(短曝光适合固定小景),而且很难对上完美的焦距,得预判光线走向才能捕捉到全景。
谷歌地图
堆放场内部
第二天一早就赶往赛达湾核废料堆放场,结果到了地方才知道禁止携带拍摄设备,只能从谷歌地图找了一张全景,再从北方舰队官网找了一张内部图,方便大家理解。
赛达湾堆场建于1990年,里面摆放有120个超大的圆筒,红筒能装200立方米的固体放射性废料,灰色能装150立方米的液体放射性废料,这些废料主要来自海底存储库,总投资约500万欧元,已全部装满。而这,还只是三座堆放场中最小的一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核废料?
向导给我算了一笔账,俄罗斯迄今为止已退役了北方舰队的120艘核潜艇和太平洋舰队的75艘潜艇,这些退役核潜艇全部在摩尔曼斯克进行拆解处理。
然而在2002年,俄英美德法等“八国集团”却签署了一项为期十年、耗资超过200亿美元的“消核计划”,由美国免费转让“核设施处理技术”,帮助俄罗斯改进核设施的卸料、拆除、存储等等技术,选定反应堆陆基存储点后再由美国牵头进行设计。
为什么欧美国家会出钱出技术帮助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举步维艰,确实有在挪威海和巴伦支海倾倒核废料与废弃核设施的先例,包括西伯利亚北部的喀拉海也有过倾倒行为。为了避免俄罗斯的倾倒行为影响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才联合组成“八国集团”帮助俄罗斯。
然而,俄罗斯在拆卸核潜艇并存储核废料时发现,美国只是把淘汰的落后技术送给俄罗斯,这也使得摩尔曼斯克海域仍有1.7万个放射性废物容器、16个废弃核反应堆和5艘退役核潜艇(其中一艘的两个反应堆仍在活动中)得不到妥善处理。
(下一站北莫尔斯克,俄罗斯北方舰队总部所在城市)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