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今日推荐,检察官书架上的十本好书

 

一起阅读吧

4.23 世界读书日

人间四月芳菲尽

此时读书正当时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

小编邀您来看检察官们

八小时外的“精神食粮”

带你走进书的世界

共同感悟那些笑语欢歌


书籍推荐

01

《正面管教》

推荐人:王宇

毕节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副主任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大多父母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生气时,接通的是“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或者“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人们不可能用“原始脑”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会说过后就后悔的话。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要“勇于不完美”。正像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即使我很明白应该怎么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照着去做。我们很容易被情绪左右而失去正常的理智(倒退到“爬行动物大脑”的控制)。这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不是深思熟虑的行为。我们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在孩子们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更好的了。和善而坚定,正确看待不良行为,找到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一起共同解决问题。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也是一本写给老师的书。作为一名未检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不良行为,重新看待不良行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书籍推荐

02

《比较刑事诉讼法》

推荐人:周云

毕节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纵观当今市面上专论域外法治国家刑事诉讼法理论的著作,大都是以国别为单位,着重对一国刑事诉讼制度予以叙述,很少有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而陈瑞华教授所著的《比较刑事诉讼法》则不同,其摆脱了传统比较法书籍以国别为单位的固定叙述样式,而是从诉讼程序、证据法、程序性制裁以及法律移植等方面对两大法系的刑事诉讼法理论进行阐述,每一部分又对不同法系、不同国家司法制度、诉讼程序进行横向比较,直观清晰揭示世界主要法治国家诉讼制度的异同及其沿革。



说起来,我与《比较刑事诉讼法》颇有渊源。记得读本科时,曾有段时间对法学专业知识产生强烈求知欲,整天泡在图书馆,一排排读着看起来较有趣的专业书籍,但囿于刚接触法学,还不敢“染指”专著,所看的多是“边缘性的法学书籍”,尤以法学随笔偏多,《斑马线上的中国》《法边馀墨》等这些小册子虽读起来非常“舒适”,但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帮助并不大。后审美疲劳,便怀着尝试的心态在图书馆搜寻专业书籍,此时《比较刑事诉讼法》便映入眼帘,可以说,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法学专著。

书籍推荐

03

《圆圈正义》

推荐人:邵淑琼

金沙县检察院新化片区中心检察室主任

罗翔老师的《圆圈正义》,仿佛昏暗中沉睡许久而突然照进的一丝光亮,人间清醒。让我懂得,一个人,无论自身条件多么优越,也应该懂得谦卑、时刻自省。不能用显微镜看待别人的错误与异样,用放大镜去看待自己的不对与指责,当你在用手指指点和指责别人的时候,一个手指指着别人,别忘了另外四个手指指着的却是自己。要懂得感恩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你意见建议、帮助过你的人,只有怀着感恩之心,才是我们延续幸福感的唯一方法。读完这本书,希望你能真正跨越“知道”和“做到”这道鸿沟,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本不容易的工作和生活,以更谦卑的态度去追寻更好的自己。


书籍推荐

04

《乡土中国》

推荐人:姜璐

织金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人情社会”?为什么体制内的工作更受国人欢迎?为什么老一辈的婚姻很少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却比当代人更牢固?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用14篇文章把中国人的性格、社会关系做了一次根本性地总结,它篇幅不长,但既有科学严谨的调查与论证,又富于文采、朴实深刻,充满人文关怀。书里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只有直接依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样在一个地方生根,而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就像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家乡故土有那么深的眷恋,落叶归根,是每个国人骨子里的情怀。再比如为什么老一辈会觉得婚姻里门当户对比感情更重要,费老说中国的“家”是一个需要承担太多功能的事业组织,而爱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激动,而这种激动会破坏稳定的结构。

《乡土中国》系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一本很薄的书,却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向我们阐释了每个社会现象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曾站在同一片土地上,有着相似的习惯,文化的血液流动着,让我们感到如此亲切。中国的根是深深扎在泥土中的,若要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必须俯下身子,用敏锐的目光观察脚下的“土地”。而只有当你了解这些,才能从中获得对自身处境以及选择的启示,拥有看待世界的新角度。

书籍推荐

05

《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

推荐人:罗孙莉

威宁县人民检察院综合业务部检察官助理

如何让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何让法治的种子也能在普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若你手捧一本马建红老师撰写的《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话,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穿越之旅,便可探寻答案,发现法律世界里的“诗和远方”。



此书是一本法律随笔集,由六十九篇短文组成,主题涉及司法改革、性别平等、法律教育、法律伦理、法律价值追求等,均是从生活中日常小事入手,抽丝剥茧,在并不宏大的“叙事”背后,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法理,并通过讲古今中外的有趣故事、引用精辟的法律格言、列举现实中熟知的案例等方式,增强读者阅读的趣味性。整体而言,该书有趣、有料、有格调。虽是一本随笔集,但却不能忽视其中的“学术含量”。例如,谈论“无讼”与“争讼”的问题时,该书便提出达到“无讼”这个过程所需要的,不仅是儒家礼让的道德说教,也不是对争讼的刻意打压,而是理讼者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对礼乐政刑的精准把握,对诉讼技艺的精当运用。一言以蔽之,正确处理诉讼才能有利于社会和谐。

书籍推荐

06

《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

推荐人:彭丽娟

毕节市检察院第九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是少文老师送给女儿的礼物,书中是少文老师对学生困惑的一篇篇回信,极具师者的温情与引导。从法律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再到自处之道、专业之道,将他人生一路走来积累下来的智慧一一向读者道来,没有乏味的说教,也不回避现实问题,温和的指引学生如何从象牙塔到社会人。



文笔细腻而精巧,透露着师者的真诚与谆谆期望,润物细无声的融化冰雪,很多困惑,如:在面对一些思潮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立足于眼前的路,做好当下的事?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如何忠于自己内心,同时又兼顾生活?在喧嚣中,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安静的生长?在书中都有解答。当然也包括法律人所需具备的种种工具论,如: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锤炼读书技艺、搭建知识体系以及论文写作等。关于读书,少文老师是这样说的:“有些事情不必问,做,就对了。有些结果不必急,等,就行了。人生苦短,读着读着就老了。”深以为然,但行好事,莫愁前路,放在人生中,依然适用。

书籍推荐

07

《我们仨》

推荐人:龙婧媛

毕节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

终于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老一派的文人很有意思,写文章时比较傲娇,写时心里满满的情要溢出来,真正到纸上却很淡很淡。汪曾祺曾说过这些文人思念必不写思念,惆怅必不写惆怅,他们写什么?写花写草写夜色写美景,就是不提思念这两个字!《我们仨》也是这样:“我们俩老了”“我们仨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开始,我喜欢读第三部分,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和他们女儿钱媛的一些趣事,从中读出一些心酸,读出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普普通通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味道。“相守相助”我是读出来了,但“万里长梦”一直没什么感觉,直到最近,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就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刹那间,我明白这个“万里长梦”了,明白时泪水刷刷流了下来,一直认为《我们仨》最戳人心的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此时此刻才知道应该是“万里长梦”!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一生就是一场万里长梦,女儿钱媛的加入,则丰富了这个梦,但梦的开始和结尾其实一直都只是他俩的一个约定———两只手紧紧握着,才能让这梦延续下去,而其中一方无奈放开了手,这场梦便醒了。

书籍推荐

08

《正义的回响》

推荐人:张茂

七星关区检察院综合业务部主任

《正义的回响》这本书的作者陈碧教授是刑事领域的大家,书中不仅梳理了近几年的热点案件,从女性视角解读、剖析案件判决中的法治与情理的考量,也诠释了作者本人对嫌疑人权利、网暴与举报、程序正义等法律话题的理解。既是对法律的科普,更从民众的情感上出发,诠释了法律的公正与温度。


陈碧老师文字铿锵又柔情。提到江歌案得到最终判决时,她说:“死不能复生,自由和生命的代价也无法补偿,但正义到来的那一刻,被害人得到安慰的那一刻,善良得到抚慰的那一刻,活着的人可以擦掉眼泪了”。提到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时,她说:“如果在这些美好的时代里的无辜者、无助者的遭遇面前保持淡漠,认为与我无关,那就是对我们自己最大的背叛”。

这本书也告诉了告诉每一位读者,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公平正义不是一句空话,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要在每一桩案件中得到“回响”。我们要看得到悲剧,听得见哭声,在法律的指引下回馈给当事人,一个公道,一份温度,修心诚意,确理公正。

书籍推荐

09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推荐人:王友福

大方县检察院干部警示教育中心副主任

提到经济危机,人们常常会联想到工厂商店倒闭、人员失业、经济通胀、社会动乱等词语。对于经济危机,我仅有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些粗浅认识,但也觉得与自己很遥远。当我知道自建国以来到2009年,国家经历了六次“内源型”经济危机和两次“输入型”经济危机时,我充满了震惊与疑惑。带着惊讶和不解,我翻开了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温教授“成本转嫁理论”认为,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常常向海外转移发展成本,将发展收益留在国内,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而中国则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通过对内(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嫁发展成本和经济危机的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它是重要的“劳动力池”和“资金池”。只有农村保持稳定发展,中国才能得以在经济危机时向农村转嫁风险,保证经济在城市“软着陆”。

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到国家在经历每次经济危机时所遇到的惊涛骇浪和应对方案,也对“三农”这个基本盘之重有更深的体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危机如何斗争,关键在于需要变挑战为机遇。希望通过阅读此书,对我们应对危机和开展“三农”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书籍推荐

10

《行政法学》

推荐人:马剑西丞

纳雍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

如果说行政法学有一句至理名言,我还是推崇胡建淼先生的这句“没有‘法治’,天迟早会塌下来。”这个思想实质上贯穿了整个《行政法学》的始终,它准确指出了行政法学的本质,它完美契合了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政治智慧,把中观行政法学讲深了、说透了、道实了。在追寻“行政法典梦”的路上,谁又能够拒绝回首《行政法学》这座丰碑呢?



在阅读中成长

在阅读中精进

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28个世界读书日

检察官邀您一起读好书!

来源 | 毕节市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