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东阳竹三代|沉淀与传承,跨界与创新

 

6月12日,是2021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细数下来,这是我国第16个“遗产日”了。从抢救保护到守护传承,从技艺创新到工艺振兴,从文旅融合到非遗惠民……多年来,非遗的话语环境在改变,没变的是,它与我们越来越亲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的,也是鲜活的。它从人们的生活之中、劳作之中升华而来,本身就自带人性的审美与光辉。它如一条条细流,世代传承,串起国家的精神血脉。非遗的未来之路,又将融入怎样新鲜的血液,碰撞怎样的机缘?

这次,我们讲几个采集自浙江非遗传承的人和事,“非N代”在做些什么?

从他们的视角,也许我们能看到更多非遗鲜活的脉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李蔚

东阳老城,古建筑群卢宅的几百米开外,拐进树德路上一间门面不起眼的东风竹编厂,进入的是一个鬼斧神工的竹编世界。

在何家三代人的手里,竹子有着不一样的生命力。

第一代,何福礼,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唯一传承人,从一个15岁的小篾匠成长为世界顶级的竹工艺大师;

第二代,何红亮、何红兵兄弟,两兄弟各钻竹艺,都是是浙江省的工艺美术大师;

第三代,何凯舒,目前还在爷爷的工作室当一名小学徒,但他的竹编手办钢铁侠已经被爷爷放进了筹办中的私人艺术馆。

这间艺术馆建好后,目前挤挤捱捱陈放在厂房两个展示厅里的作品,就要进行大部队转移了。

何红兵不像父亲这样,专攻大体量作品的创作,但去年疫情期间,他完成一件两米多高的吉祥大提篮,就放在展厅的进门处。

“疫情期间,心反而特别地静,我就天天泡在厂子里,编这只篮子。”

大提篮几乎融合了东阳竹编的所有技法,呈现出来的内容也堪称大全,有山水有书画,有民间传说有吉祥图案,有忠孝节义有梅兰竹菊。

多年来,何红兵一直在收集民间的古旧提篮,寻找上面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一次他把它们通通编进了这只大提篮里。

“这也是一种文化基因解码。提篮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见,但一看到这只提篮,我们的后代就会知道,提篮上承载着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

何红兵在编大提篮的时候,侄子何凯舒也乖乖待在爷爷的工作室里,每天早上7点进工作室,除了中饭休息,一直干到下午5点收工。

5年前,何凯舒被爷爷几通电话,从德国招了回来,当时他刚留学一年。爷爷跟他说,“竹编学好了,人生一样有意义。你信爷爷的话。”

东阳竹编里,有一道工序叫剖篾制丝,竹青要剖得极薄,竹丝要刨得极细。爷爷工作室里,负责那道工序的老师傅,做了几十年,偶尔也免不了受伤。

“我很严格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他学过来。”何福礼说。

这道工序,何凯舒一练就是大半年。

这个90后,不急不躁。“上手快不快,可以看这个人灵不灵,但在原材料的处理上,只能靠日积月累的练习。”

孙子学得怎么样?何福礼宝贝一样地拿出了几件东西。“从头到尾都是他自己做的,别人一点没插手过。”这是爷爷给孙子布置的每一年的期末作业。

第一年,两个细巧的小篮子。第二年,打着礼品花结的竹盖篓。第三年,一个精致古朴又结实的竹丝圆盒。第四年就是钢铁侠竹编手办,已经不在厂子里了。

如今,学完一轮的何凯舒已颇有心得,“比如进行某一种编织时,它对竹丝的加工要求是不一样的,一面要平,一面要圆,不然编出来的成品就不好看。”

何凯舒本来打算再编个哆啦A梦,“但现在没那个工夫了,哪个环节出现一点小问题,哪个工位缺人手了,我就补上去,帮忙解决。”

何凯舒安安心心地做着他的小学徒,一点也不觉得留学回来从事竹编有什么特别,“工艺美术,需要的是时间上的沉淀。我要做的,就是沉淀下来,传承下去。“

今年,他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用毛竹做好圈口,“不光是圆口八角形的,各种形状都要会做。学会就是很好的传承。”

孙子渐渐摸索到竹编的快乐,何福礼笑得很开心,“像我年轻时一样,有时候觉得自己做不出来,但真的做出来,比喝老酒还高兴。”

今年78岁的何福礼,是亚太地区最顶级的竹工艺大师。他曾6次应邀到北京修缮故宫内乾隆御书房——倦勤斋(竹丝镶嵌和竹簧雕刻),完美修复最精致的乾隆宝座。

年近八旬,老爷子的创作精力依然旺盛。为献礼建党百年,他去年就早早设计好红船的草图,如今红船已经放在一楼的展厅里了。红船长一米左右,竹编技法用了几十种,船舱里的隔板屏风桌面地板楼梯,花纹都不同,船身有的地方甚至叠加了几层不同的技法。

“我爸爸做的都是顶级的收藏品。”何红兵说,他一辈子都在专精攻关,把自己少时学到的、凭记忆摸索找回的、大胆自我创新的各种竹编技法,以艺术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

乱编法就是何福礼20多年前的创新。

2016年,国际汽车品牌雷克萨斯发布了新的品牌宣传片,其中一件竹编工艺LOGO的制作视频,呈现过程只有短短30秒,却颇为惊艳。螺旋状的竹编带着放射线般的“彗尾”,构成旋转不息的视觉效果,东阳竹编乾坤交织、纹理动人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何红亮说,设计图纸很简单,只有外观和规格,以及寥寥数笔勾勒出的纹理。“他们的要求就是纹理自然,动感强烈,能呈现放射状的效果,传递生生不息的理念。”何红亮与父亲合作,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

这件LOGO作品除乱编法外,还衍生出新的竹编技法。核心的C形采用乱编法编织完成后取出内胎,给人玲珑剔透的感觉。另外两部分是螺旋状的C形,他们想出来的是用竹丝编织成六角花的竹片,弯曲成规定的弧度后用藤条固定,再用竹丝穿插编织。

现代艺术的审美与传统非遗技艺的碰撞,能带动工艺的振兴。这几年来,一直在传统工艺和现代艺术两者之间跨界的何红兵,想做的就是“不能只让东阳竹编在工艺美术馆里待着”。

杭州湖滨银泰IN77里曾出现过的巨大“凤巢”,是何红兵首次将东阳竹编从装饰转向营造的实验,用未经剖开加工的原竹加榫卯结构固定,他只用了一个月就筑成了;

只花了5天工夫,他编出过一袭大竹裙,让模特穿着走到上海设计周的T台,竹裙上“织”着一幅青绿山水的《千里江山图》;

与荷兰设计师合作,创作了一系列时尚竹编灯具,在诸多舞台亮相的这组作品,将东西方艺术无缝对接,成为文创界的新宠儿;

眼下他还有一个即将推出的竹编文创产品,不仅融合了其它非遗技艺,而且竹编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估计又将是一个爆款……

在这间平平常常的竹编厂里,在楼上楼下看似杂乱的工作室里,在竹三代灵巧的双手、大胆的创意下,竹艺延展出的是更多元的想像力空间,和更贴近现代生活审美的文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