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卷纸跷跷板...沈烈毅、冯且作品展,当“风中之风”遇到了“蓝上之蓝”
钢板、卷纸、跷跷板、宇宙蓝......新年伊始,“风中之风——沈烈毅作品展”和“蓝上之蓝——冯且作品展”在无锡运河外滩艺术中心开幕,展出了艺术家沈烈毅和冯且的雕塑和装置作品。
本次展览由林书传、冯黎敏联合策展,由运河外滩主办,成都蓝顶美术馆、无锡蓝风创意文化、杭州瀚阳艺术中心共同承办。
■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林书传看来,他之所以用“风中之风”来阐释沈烈毅的作品,是因为其有着从表象到内在的双重逻辑。
第一个风,是能够激起涟漪的自然之风,第二个风是能催动心灵涟漪的内在能量。这些作品呈现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裂隙中,以及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裂隙里构建起一个全新关系模型。
策展人冯黎敏认为:在《雨》《静水流石》《弋》等作品中有着一股“闪电从观者的瞳孔一头跌进心脏”的力量。
■展览现场
沈烈毅说,风是流动的,是有能量的,所以,风中之风,就是流动中的流动、能量中的能量,是风的叠加态。
他像一个天生的猎手,轻松地捕获着自然界的石、竹、木,轻松地捕获着人世间的钢板、卷纸、跷跷板。
■沈烈毅 《天空》系列作品
其《天空》系列作品,在极致柔软的卷筒纸、仿若废弃的彩钢瓦的边缘,裁剪出语义、内涵、外延都很复杂庞大的符号性图案,结合自然的光影,让人去品味背后的意义。
■沈烈毅 《跷跷板》系列作品
沈烈毅的《跷跷板》充满娱乐性、互动性的表象背后,正浸斥着《景观社会》里竭力揭示的那股充斥在个体、群体、物质之间,看不见的力量和隐秘的共谋关系。
■沈烈毅 《静水流石》花梨木 石头 2015
在《静水流石》中,木、石两种材料的参与,使得张力,有了一股涡轮增压式的能量激变关系。
到《弋》中,由于锯子的参与,这种能量的激变,比《静水流石》更具侵略性,更具尖锐性,甚至作为观众的你能瞬间感受到寒光像闪电一样从观者的瞳孔一头跌进心脏。这股瞬间使人颤抖的力,把风中之风所包含的“叠加态”能量模式演绎到了极致。
■沈烈毅《弋》 综合材料 2011
《雨》在一块数以吨计的石头上,表现了一滴雨跌进水面的效果,石头的黑和雨的透明、石头的坚硬和水波的柔软、石头的方和涟漪的圆,形成了司空图所言的“真力弥漫”式的张力。
■ 沈烈毅 《雨》 山西黑花岗岩 2019
沈烈毅通过这一系列作品表达了他对个体经验、公共社会、物质表象和精神内在等多重维度构成的立体世界的深度思考。
■沈烈毅 《铁壳船》综合材料,2014
对于冠以“蓝上之蓝”之名的冯且作品,林书传指出,冯且是一个具备高度抽象概括能力的艺术家。
蓝上之蓝,精准地呈现出了宇宙、天空的特征、本质的属性和内在的关系,从而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个别的、非必要的特征、属性与关系权衡、舍弃的思维历程。
■冯且 《蓝上之蓝 遁影》 不锈钢 2019
冯且从一种单纯颜色角度出发,在视觉层面探讨如何将颜色形态化,如何巧妙地与天空融为一体,又如何不巧妙地与屋顶发生视觉的冲突。
艺术家仿佛在向社会公众发出一个令人惊警的追问:为什么天空的蓝永远与世界和谐,而人造的蓝永远在追赶和谐?
■冯且 《蓝上之蓝 遁影》 不锈钢 2019
策展人冯黎敏则认为:当我们身处的环境成为消费时代的牺牲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我们期待的仍然是本质的蓝、本质的深邃、本质的本质,这一点点本质的天空,这一点点本质的蓝上之蓝,期待着和人们印象中的蓝色形成经验的观照,形成深切的互文关系。
■展览现场
沈烈毅表示:“我和冯且分别以‘风中之风’和‘蓝上之蓝’来表达这次展览的主题,两个‘风’和两个‘蓝’,代表着艺术与生活的两个维度。一阵微风吹过,这是物理的风,每一个个体因为同一阵风产生了关联,但我要说的是另外一阵风。我的一系列作品都在描绘这阵风里更本质更内在的关系。每个人的关系,不是清风拂面的关系,而是心里的那阵风。”
他指出,放在运河外滩广场上的翘翘板系列作品,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可见与不可见谈及了人与人最日常的关系。冯且的两件作品,同样也构成了两个美学的维度:一个是自然的美,一个是人造的美。天空的蓝和艺术家的蓝到底谁更胜一筹,这是艺术的本质问题。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展至2020年3月1日。
■题头图:冯且 《蓝上之蓝 纳影》不锈钢,2019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