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建筑互联 霍尼韦尔亚太总部办公设计
互联网的诞生,消融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地域隔阂;物联网的兴起,跨越了人与物之间沟通的鸿沟。倘若坚如磐石的空间与建筑都有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人对万物的掌控力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在霍尼韦尔亚太总部新楼里,这个假设已经成为现实。
人员扩张与空间成本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只有读懂矛盾背后的真实需求,通往答案的真理之门才会打开。“当你发现大部分固定工作位都经常空置时,就该考虑变革空间布局、思考开放式灵活办公的可能性,”霍尼韦尔全球房地产部亚太区总监徐伦说到。“这座总部大楼采用了100%灵活办公位,员工可通过楼层监控显示屏(Floor Dashboard)寻找空闲办公位、可用会议室等空间数据。目前大楼的平均空间利用率超过60%,现有工位能够容纳1.5倍数量的员工,甚至还富余2层空间供企业未来发展使用。”
徐伦表示:“这座大楼在通过智能天花板(Smart Ceiling)实时监测每层办公区域的空闲办公位、可用会议室等空间数据之外,也可实时监测楼层的温湿度,以及PM2.5、二氧化碳、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数值等空气质量指标。此外,大楼还采用了霍尼韦尔自主研发的可视化中央监控系统(Commend Control System)实时监控大楼的四重空气过滤净化,将空调运行、能源消耗、摄像监控、门禁系统、火警消防等设备的运转指标最终汇集到CCS系统中,以便物业管理部门和中央控制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各项可视化的数据图标就像是赋予了建筑以旺盛的生命力,空间的脉搏有力跳动,保卫着员工的健康,并将更多的空间选择权与掌控力交给了员工。这座全球第一幢采用CCS系统的建筑,让空间利用、空间管理和建筑运行之间得以互联互通,也印证了霍尼韦尔利用可视化智慧楼宇技术让人与建筑互联互通的可行性,完美诠释了霍尼韦尔企业理念中的“互联的力量”。
“这也是我们选择挑战霍尼韦尔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因,如何将最新科技、最新国际标准与空间结合,将之与国内企业的文化、员工工作习惯结合?”霍尼韦尔亚太总部新楼是霍尼韦尔美国总部之外唯一一个、也是亚太首个执行“霍尼韦尔办公环境标准(HWS)2.0”的大楼,BNJN本真设计联合创始人陈铮表示:“国内外企业架构、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年轻员工有许多创意和灵感,但是国内严谨的组织层级让员工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营造鼓励跨部门和上下级沟通交流的氛围,BNJN将两个核心筒中央的空间设计为茶水间、寄物间和小型会议室,核心筒外围的临窗观景空间划分为办公区和交流区,员工在办公区处理完专注工作后,就能带着电脑坐在交流区的沙发上与同事共享空间、交换想法。寄物间高低错落的寄物柜和小沙发,也可作为座椅或站立高度的桌子进行临时会议。
灵活工位办公最大挑战之一是解决员工物品的存放。BNJN为每位员工都设计安排了2个寄物柜解决物品存放问题,一个在核心筒寄物间,一个在工作位附近。每天早晨寄物间也是员工聊天交流的地方。
霍尼韦尔是一家既传统又国际的企业,设计中延续了之前企业办公楼里的中国艺术表达,在办公环境中融入了一些现代手法演绎的水墨元素。同时在大堂引入流水屏风,让空间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视觉层次感。设计师特别强调了休闲区家具的重要性:家具的艺术感很重要,在有人入座时能感受它的实用与舒适,离席后它就作为一个艺术品营造出空间美学的氛围。
人与空间的交流,是每天身与心的对话。亚太总部新楼的每层楼面都配置了海沃氏Eddy和Intuity升降桌,提倡员工在坐与站之间经常切换,高达30%的配置比例呵护员工健康。充满活力的家具色彩让心情与空间一起跃动,员工都很喜欢会议室里的Hello座椅,色彩缤纷又便于灵活移动。
海沃氏协调服务团队还提供了旧家具的再利用服务,管理层个人办公室里主要沿用原有桌椅,部分进行了新桌板与旧桌腿的搭配使用。读懂企业文化与每个团队的工作习惯,为企业在有限预算中营造理想的办公空间,也是海沃氏一以贯之的理念。
转自:设计部落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