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安四十年|晒图看变迁:河南公安的“前世今生”
打击犯罪: 从“人力情报”到“数据情报”
上世纪70年代初,民警办案基本靠走路,条件好一点,会给民警配一辆自行车。有时为办案一天要走近10公里的路,因为交通工具不给力,民警下乡办案往往一去就是好几天,经常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

如今,河南公安机关充分运用大数据在线分析、流计算等运算模式,变“人力情报”为“数据情报”,侦查破案智能化、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真正得到落地,真正实现传统的“由案到人”到大数据时代“由人到案”“由案到案”“由人到人”的侦查模式转变,侦查打击水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户籍改革: 从手工填写到“互联网+”
“跑断腿、磨破嘴、费老劲……”这是几十年前群众办理户籍的常见景象。陈旧简陋的户籍室里只有一两名民警忙碌,等待办理的人排着长龙,有时群众证件带不齐,反复要往户籍室跑几趟才能办成,即使是证件带齐,办个户口用手写,最快也得半个小时。

如今,“就跑一次”措施密集出台,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不断升级,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打通……全省公安机关以数据监督数据的方式整合信息采集力量、改变信息采集方式、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将管理服务渠道由“面对面”拓展到“键对键”,改变以往群众办事办证必须到窗口咨询的传统模式。

巡逻设备: 从“边三轮”到警用直升机
上世纪70年代末,公安机关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进入摩托车时代,先是两轮摩托车,后来又出现了侧三轮摩托,俗称“边三轮”。那时,所里除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再无值钱的家当,由于燃料供应紧张,摩托车作用也不大,自行车就成了巡逻执勤的警车。

如今,巡航在大街小巷的警车,有了N多的样式、N多的用途,外关个个威武霸气,个个功能先进。就连警用直升机也已遍布全省各地市,它主要承担着空中警务执法、反恐突击、处理突发事件、空中交通指挥、搜索与救援、抢险救灾等任务,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路面盘查: 从“肉眼识别”到“精准识别”
1988年,交巡警骑着自行车巡逻,管理交通。那时,民警执勤盘查时,只能通过眼睛观察体貌特征来识别可疑人员,一些在逃人员因年代久远,体貌特征发生改变,单靠眼睛观察难以识别。

智能眼镜、人像识别、视频导侦、缉查布控系统……全省公安机关以民警移动警务终端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强智能化终端软硬件研发配发,警务效能大幅提升。如今,在设卡盘查时,只要使用手中的平板电脑对着被盘查人员面部,就能很快完成识别,轻松、准确地识别出被盘查人员是不是违法犯罪嫌疑人。

侦查破案: 从“老三样”到“高精尖”
上世纪90年代初,破案依靠“老三样”:一把刷子、一个盒子、一台照相机。“盒子里面装一些银粉、铜粉,再把现场信息用胶片相机记录下来。要是比对一枚指纹,一般动用3位民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将检材和样本对比看了几千遍才确定嫌疑人的身份。

如今,一枚指纹短时间内便可以和数据库里所有的指纹信息比对一遍,筛选出相识度高的指纹,然后再人工核对,半小时就能搞定。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指纹识别系统、视频侦查实验室、人像比对系统、电子物证实验室以及不断更新充实的大数据,这些技术和设备使破案更加快速,更加精准。

接警平台: 从简陋接警台到多功能接警系统
110,最初是匪警报警电话,专门接受刑事案件报警,因当时电话普及率不高,多数人习惯直接到公安机关报警。起初的报警台非常简陋,只有4部电话用来接警,警情由民警用笔记录在本子上,一天有几十起报警,有效的仅十几起。

现在的110接警系统,设有几十个接处警席位,集数据、语音、图像传输于一体,具备可视化、扁平化、点对点指挥和警务信息共享等功能,保证24小时全天候受理、处置市区群众的各类报警求助。110指挥中心可根据警情调度路面巡逻警力,实现巡逻防控体系“一盘棋”,大大提升了快速处置能力。

警务模式: 从办事跑派出所到编织“小网格”
曾经“有困难找警察”成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语。在生活中,找不到、距离远、有隔阂是老百姓最深的感悟。群众办事需要跑到派出所,邻里有纠纷,民警离得远,可能等群众报警时已经打起来,民警要处警、立案、作材料……没有半天完不了。

现在,警务室就在群众家门口,群众一出门就能办事,有了矛盾纠纷,一出门就有“评理”的地方,这就是网格化警务模式。“一村一警”警务模式推动了警力下沉,实现了重心下移、警务前移,融洽了警民关系,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服务群众、打击犯罪、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和水平。
交通管理: 从打手势喊话到“智慧斑马线”
上世纪80年代,交通基本靠岗台上的交警手势和喊话指挥,既原始又费劲。站在岗亭上,不停转来转去,双手挥来挥去,热天不仅一身汗还一身灰。三尺钢筋台一层水泥,上面木质结构,遇到冬天,上面结霜后,站在上面打手势都打滑。

如今,“智慧斑马线”的设备亮相郑州。该设备可通过声、光、电、影技术警示行人过马路走人行道、遵守交通信号,同时提示过往车辆礼让行人减速慢行。河南公安还探索建立电子车牌应用管理系统,建设完善交通感知系统、交通智能控制系统和执法管理系统,提高交通违法发现率、处置率和查纠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