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扫帚、编簸箕、竹菜橱!那些随时间流逝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本文作者:周春柳
民间传统手工艺
这些手工艺面临失传,现在学手艺的人寥寥无几,做这些手艺的人基本都是六十、七十岁之间,年轻人不会学,一句话就是没钱挣,我们都感到叹惜。
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艺
扫帚是由山上的毛竹砍倒后,竹桠晒干,由人工批竹桠。选优质竹桠批成周长11公分为一小捆,竹桠一般长为65或70公分,捆扎处前枝桠,后无小枝桠,只留粗杆。
烧烤竹桠叶
一般都由二人组成,二十八直径的大锅覆在由三块石头摆成三角形的石块上,离地面三十公分,我们称之为三块眼,用干柴点火,一人烧火烤竹枝叶,等到竹枝叶有点焦黄后扔给另一人揉搓。以前揉竹叶,用石板或平面石块。揉竹叶一个人烧烤一人揉是无法完成的。人们在不断的改善揉竹枝叶方法。现在,人们坐在五十公分高的竹椅上,用绳一头绑在椅脚,一头拉在双手,四五六小捆放在绳上,用双脚推出竹枝,又用双手拉回,脚推手拉,比以往提高三倍的功效,两人一天能烧烤竹枝叶三百把扫帚。
捆扫帚
纸蔑都在以前大年出笋后四月下旬五月上旬,砍嫩竹劈蔑而成,蔑条宽1厘米、长3.5米,晒干、用生石灰腌制后,再晒干即叫纸蔑。以前专供造纸厂捆成品土纸。捆扫帚同期用,一把扫帚由六小捆竹枝,一根竹尖90公分长,小头刀劈斜度10公分,由纸蔑捆绑而成,捆绑长20公分,扫帚前一小捆同柄杆一起捲逐步添加并排四小捆,结尾二小捆同时捆,至20公分长,蔑头由竹夹削尖固定敲紧,背后两捆竹桠处用15公分长的枝杆削尖,在捆绑纸蔑的15公分处扎入竹枝中间,叫扫帚形状固定针,用小锯上头露出的长短不一的枝杆锯平,再拿柴刀在木墩上砍掉长短不齐的枝桠,这样一把扫帚才算完成。
编簸箕
簸箕是农家必备的农业生产工具。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成为毛竹产区的副业。各地供销社收购站统一收购,统一分配给平原产粮区的农户。它的作用是:担草木灰、担栏肥、担秧、担番薯以及水利工程中像挖渠剩泥沙等都离不开它。
由于时代的变迁,即将失传的手工艺给予粗略的记载。
簸箕由:簸箕纲、夹、竹签、蔑条、蔑丝组成。
纲宽3.5厘米纲长123厘米、纲厚2厘米、尾宽40厘米、口宽44厘米、簸箕内中深22厘米,两边长41.5厘米,簸箕夹长165厘米,82.5厘米中间弧形,宽23厘米,夹两头削签扁形插入簸箕纲下,每边前后二小孔内,形成格栓机关,紧靠簸箕纲的底边,不管担多少,由机关勾住很牢固且不放松。蔑丝0.02厘米宽,长短不限,编好后的簸箕12条蔑筋,每边靠纲一条不劈开,中间10条都劈开,每条筋插入47厘米长宽1.5厘米的竹签,用木方或柴刀敲签进入簸箕中肚中间,叫做“打簸箕针”,加签使簸箕肚中间落地硬板,不会晃来晃去、牢固且
竹用椅子
竹茭椅到底有多少年代无从考据,产竹区域在广泛使用竹椅,躺椅、碗夹橱(即菜橱)、竹床板、另外有二张竹椅支撑、有的连脚竹床、有圈竹椅等竹制品。
竹椅架结构一般小孩坐20公分高,椅面长方形25公分、长30公分,后背靠为35公分高、宽40公分成扇形、下窄上宽,中号竹椅38公分、椅面呈长方形,长45公分、宽坐位32公分、背靠45公分,上宽47公分、呈扇形。
躺椅
躺椅长1.5米、四脚背靠成斜坡、有竹枕头,前面有踏月板凳可以伸缩,按人的体力去拉摆脚,櫈前有二只竹做的脚,形成架内靠人坐椅下面,伸缩自如。七十年代末,竹匠们在日常生活中摸索,不断的改进工艺制作及技术改造,发明了竹沙发与茶几,八十年代发明了竹制的“两头斗”两个床头都由毛竹拼成,得体大方,两个床头加一块棕床板或竹床板即成美观的自然床。
竹菜橱
竹菜橱又名碗夹橱,侧面高170公分、宽50公分、长方立体的橱看侧面。
菜橱正面高170公分、宽110公分,上半段开橱门,分二层,上层34公分、二层30公分、橱门长57公分、宽26公分、分双扇门,四面除门以外都以竹板拼成,很密封,专放碗碟。秋冬春桌上菜有剩余就放橱内过夜,第二天再吃。
下截上格高24公分、宽42公分、中间两扇左右拉门,底板由竹条2公分宽、空间2公分,很均匀分布放洗好的碗碟、盆等食具。下截下格高31公分、底板用竹条3公分宽,空间3公分均匀分布,专放罇、钵及大盆等用具,四周用竹条做的栏杆固定三面,面前空位,离地38公分,橱脚、档、外围全部由竹结构,没有一寸木在内。
缚笼格
蒸笼又名笼格。从前缚笼格师傅担着整捲岸杉挨家挨户叫缚笼格,70年代后大部分都以毛竹代替笼格圈,山里人家每家每户都有笼格,过年蒸糕,又名叫“炊糕”,清明蒸清明粿,7月15日蒸早米糕,平原的地方也是如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