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 | 供销社里廉价的日化品
今天偶然刷到一个视频,是山东烟台的徐女士在路边发现一家81年建成的供销社,里面卖的东西还是那个时代的老产品,一两元的雪花膏,散装的酱油,有特色的摆放方式,一下子勾起了网友们的回忆,大家纷纷回复说,看着熟悉的场景仿佛穿越了!
在八十年代,供销社就相当于今天的超市,是居民唯一的购货渠道,里面卖的日用杂货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地摆满排排货架,满足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暖壶脸盆,品种包罗万象。如今,很多品牌已经消失了,有的功能被替代了。印象深刻的供销社有两家,一家位于郭庄子大街与上坡一条交口,一家位于北站附近的吕纬路和中山路交口。记得这两家店面都不大,里面主卖生活日用品,有头油、毛巾、暖壶、肥皂盒等。
记忆中店里有“金鸡牙粉”卖,是在牙膏之前清洁牙齿的用品。倒一点粉末洒在牙刷上,蘸水混合融化,刷牙时冰冰凉凉的。那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人们的清洁意识很强。清晨的大杂院里,人最多的地方是地沟周围,四五个人低头猫着腰,围着沟开始刷牙,一个个睡眼惺忪、满嘴冒着白沫儿,还不忘和路过的人含糊嘴打招呼,这时就常见金鸡牙粉的身影,一包牙粉几个人分享,一起口气清新上班去。
最近有人说用洗发水掉头发,改用清水洗了十天就不掉了,我也有同感,换过几个牌子的洗发水还是掉。回想八十年代,没有那么多品牌的洗发水、护发素、染发剂,人们却都一头乌发黑亮亮的,那时洗头用冷香洗发粉,大概七八分钱一包,能洗四五次头发,去油不掉发,味道还香香的,老远都能闻到。那时候父亲用肥皂洗头,奶奶用碱面洗,只有母亲和我们姐妹俩用冷香洗发粉洗,洗完的头发蓬松顺滑,我喜欢披散着原地转圈,让那股清香味氤氲在空气中。
八十年代的护肤品没有这么多品种,只有润肤和遮瑕两个品类。平时用得最多的是雪花膏,友谊牌和紫罗兰牌最常见。还有一种叫“面友”的润肤品,和雪花膏一样有滋润功效,我曾经问过母亲两者的区别,得到的答案是一个用在夏季一个适用于冬季。后来根据其质地的不同,我进行揣测,大概就是润肤乳和面霜的差别吧!友谊牌雪花膏的白瓷瓶我记忆深刻,因为拿着空瓶子可以买散装雪花膏,那时候叫“打零”,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瓶子里盛着白花花的散装雪花膏,空瓶子和装满散雪花膏的瓶子分别过称,方便计价,“打雪花膏”这个叫法已经成为了历史。
如今摩丝、发胶都不怎么流行了,啫喱水、发蜡又备受吹捧,因为自然不油腻。在八十年代,男男女女都使用一种头油,桂花香味儿的,装在细长的玻璃瓶子里,瓶子里还立着一枝布做的花,被头油浸透着,好像就叫“一枝花”牌头油。这种头油也是可以买零的,奶奶常支我去“打头油”,拿着空瓶子去柜台盛满。头油有点油腻,但是抹在头发上油光锃亮的,显得发色乌黑。起床后,我的短头发有时翘起来,拿起头油倒在手心,抹好后梳成三七分,油滑得像狗舔过一样。奶奶将头发拢到后面,挽到耳后,两边用钢丝卡子固定,最后再抹点头油固定住发型。记得头油的瓶口大,往往一倒就多,即使这样,一瓶头油也能用一个月。
打酱油的“提子”、老式的托盘货称、褪色的木质门匾,吵嚷接踵的人群,这是供销社留在我脑海里的一个个片段。陈丹青说,80年代是兴奋和骚动的十年,诗歌繁荣,男女皆猛,向上的通道向所有人打开,底层逆袭的故事比比皆是,那时候的男女,彪悍勇敢,简单温暖。记忆中的八十年代就是这样,从那个时代翻滚过来的70后们,很多旧时的生活习惯还保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时代标语如今看来,依然适用。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