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古代的人都坐在哪,都躺在哪?

 

古代最初没有椅子和凳子,起居坐卧都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席居制”。北方多用草席,南方多用竹席。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贵族们觉得坐在席子上不够显示自己尊贵的身份,也可能是怕得痔疮,所以发明了一种略高于地面的木质坐具。这种坐具比床矮小,移动方便,随坐随移,一般放在起居室或厅堂。这种坐具就是榻,但“榻”这一名称的出现实在西汉。后来又出现了加大的榻,人能够躺在上面,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卧榻。

  尽管榻在中国出现得很早,但除少数贵族用榻外,大部分人还是继续着“席居制”。只是铺的席子逐渐加厚,形成了所谓的“筵席”。筵席一般是用稻草秸秆做材料:较为粗糙的材料铺垫在下层,称为筵;较为细软的材料在上层,称为席。东汉郑玄在《周礼注疏》中就讲:铺陈曰筵,藉之曰席。”古人常在筵席上面举行酒宴,所以“筵席”一词后来就成了酒宴的代名词。筵席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人也在室内铺设筵席,慢慢就演化成了后来的“榻榻米”。

唐朝时,北方胡人对中原很大,胡床也就是在这时在流行起来的。胡床虽然称作床,但体积很小,只能容坐一个人,更像今天的椅子。胡床是中国椅子的起源,“椅子”一词也是在唐朝才开始出现的。

  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这里的“床”很有可能是这种胡床。因为胡床能放在院子里,所以李白才能在床上举头望明月。如果是传统的寝床,是陈放在卧室里的,而卧室是望不到天边的明月的,因为古代的窗户非常小,视野不够开阔,月亮一旦升起来,不扭头看根本看不到。

  五代到宋代,由胡床演化出来的椅子在我国空前普及,并出现了风靡后世的太师椅。据说太师椅的发明与秦桧有渊源,因为秦桧又被称为秦太师,故而叫做太师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代人彻底告别了席居制。

  而真正的睡觉的床是土台演化过来的,所谓土台类似于东北的炕。到了商周时期床的形式才被确定下来。到了明清时期,架子床和拔步床开始流行起来,床也变成了封闭式的,像一间小屋子。

  这一时期还有一种介于床和榻之间的“罗汉床”,其造型特点在榻上安有矮围子,体型较大,可坐可卧可躺,功能很像今天的沙发。今天的明清题材影视剧中经常有罗汉床的出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