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父母为何总说”别人家孩子”好?这是种“社会比较”,要正确对待

 

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父母这样对子女说:

”你为什么就不能像姐姐一样听话乖巧?老是令人操心!”

“你看看隔壁家的女孩多斯文秀气,哪像你这么粗鲁,多跟人家学点!”

“你和小王一起补习,人家考得这么好,你却差了一大截,到底有没有用心!”

“人家做得到,你怎么就学不会、做不到?”

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包含他们的资质、能力、条件,外在表现等等。

这是许多父母习以为常的行为,但却也是令孩子最反感且难以接受的一种方式。


孩子间比较其实是一种社会比较


01 孩子之间的比较其实是一种社会比较

人与人相互比较,其实是件自然的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在1954年曾提到过一个”社会比较理论”(SocalComparsion Theory) 。

他说:

在缺乏客观比较标准的情况下,个人为了解自己的想法、能力和特征,往往会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标准或基点,来进行自我评价。

所以,“社会比较”既是自我进行社会评估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自我形象的重要关键因素。简单来说,“比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还可以觉察到自己行为发展的方向,进而有意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加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不当的比较,会让比较者陷入自我怀疑的情况,比如,很多孩子常常比较和模仿明星或模特儿,以致对自己的长相和外形感觉不满和自卑。


孩子间的比较


的确,“比较”能让我们看见自己在社会中与他们之间的相对定位、与别人的相似或相异处,进而更加了解自己。可是,只要有比较,就会有好坏高下之分,所以在不同情境中,“比较”也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有时会“向上”比较,把孩子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典范相比,好坏立判,让孩子滋生自我怀疑或自卑心理。

而当父母把孩子拿来向下和较差的人比较时,则可能会为孩子扳回一点自信心,也让自己好过一些,但却可能因此造成孩子靠贬抑他人来产生自满与自大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

不过,在这两者之间该如何找到正面的平衡点,减少比较造成的伤害,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父母爱比较,孩子受煎熬


02 父母爱比较,孩子受煎熬,主要有2个方面的影响

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到亲戚家去玩,亲戚家刚好也来了个远房亲戚,一对母女,小女孩跟我家孩子差不多年龄。

寒暄后,那位妈妈问我家孩子有没有学过钢琴。

还没等我们回答,那位妈妈就说话了,“我家孩子已学了3年,她最近还参加了比赛,得了第二名呢。”

我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回答,之后,她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同样也没等我们回答,又问我家孩子学了奥数没有,她说自己女儿学了1年就已经达到了什么级别。

连续问了三个问题,我最后只能说她女儿很厉害,而自家孩子,早就不耐烦地在旁边玩起了玩具,而那个小女孩静静坐了会,突然哭起来了,我们都慌了,问她发生了啥事,小女孩说,“他有个勋章,我没有……”

她口里的他,指的是我家孩子,而孩子胸前佩戴的勋章,是别人送的。

小女孩的妈妈劝道,“好了,别哭了,你也会有的,你可是班里的第一名啊!”

我被这位妈妈的回答怔住了,临走时,那小女孩似乎还是显得忧心忡忡,很不甘心。

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可为啥感觉孩子会如此焦虑呢?是她不够优秀吗?不是,是她的攀比心理在作怪。

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如果搭建在人与人的比较之上,那么她以后走入社会,遇到困难,会一帆风顺吗?

有位心理学家说,社会比较影响情绪。


比较让孩子情绪受到影响


我比较赞同,我们大多数父母都喜爱比较,不仅爱和其他孩子比较,也喜欢用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在“把别人比下去”中找到优越感,当然,也会因“自己被比下去”而陷入忧伤。

爱比较本身并没有罪,但因此给孩子制造压力,那就太不应该了。为啥呢?因为父母爱比较,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容易敏感、争强好胜和过于焦虑,遇到挫折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陷入困境。

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影响会有2个:


孩子会胆小怕事,不敢轻易尝试


a) 孩子胆小怕事,不敢轻易尝试

对一些孩子来说,“没有尝试,就不可能有比较”。所以,有些孩子宁愿不尝试,也不要给父母制造议论的机会。

“你怎么这么蠢?你学学小胖,不复习都能考90分以上!”

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一句比较的话而丢失自信?

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孩子不可能事事优秀,用孩子的弱项去比较别人的强项,孩子能不自卑吗?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孩子会因此“知耻而后勇”,但事实却是,次数多了,便是”知耻而自弃”了。即使不用孩子弱项羞辱孩子的父母,他们常用孩子的强项跟他人的弱项比较,也会给孩子制造巨大的压力。

想想孩子每时每刻都要顶着压力、焦虑不停地奔跑,稍不留神就会人仰马翻,着实不容易。


容易让孩子产生嫉妒心


b) 容易让孩子产生嫉妒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较大,他们会变得异常敏感。

比如,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他们会十分忐忑地等待父母的批评或指责,在父母比较中,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当然,适当的嫉妒,能让一个孩子越战越勇,但强烈的嫉妒容易让一个孩子丧失理性判断,他们会把他人的优秀归咎于好运气,毫无疑问,这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何善用比较心理,帮孩子找到彭亨的自我定位?


03 如何善用比较心理,去掉“社会比较”,帮助孩子找到平衡的自我定位?

(1) 父母不要使用不恰当的标准来评价孩子

上面我们提到了“社会比较”这个概念,其实,我们与他人产生关联时,很多时候是通过”社会比较”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定位,并确立自我评价的。

比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长相、智力、天赋,信念价值等等的判定,可能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透过与他人的相对比较,来评价与定义自己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常把孩子拿来比较的父母,会发现自己孩子的表现每况愈下,越比越差。

试想,当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跟一个天才去比较智商,和一个明星去比较美貌和身材,或者把自己孩子的运动细胞和职业运动员的能力相比,这都是一种不实际、不公平且错误的做法。

当父母使用不恰当的比较标准时,不仅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打击他的自我评价,还会让他感觉沮丧,自觉永远也比不过他人,而失去向前的动力,甚至逼迫他们可以反向操作,以自我放弃来反抗这样的比较。

因此,父母要小心避免,不要用不适当的比较标准来评价孩子,这是一种非常不符合实际的,且负面的做法。


父母要言传身教,端正其自身的行为


(2) 其次要言传身教,端正其自身的行为,孩子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

曾听过一个故事:

一位不知“贫穷”为何物的小女孩,来自南非一个贫穷的小村庄。

她在村里时,全村人都是一个大家庭,村里所有年长的女性,包括自己的母亲,都很关注她的成长,她的童年过得非常开心。

长大后,他到了发达国家,见到了富人,此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家乡很穷。她说,“贫穷”一词,只有在跟富人比较过后才会出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父母不比较,孩子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拥抱幸福和快乐。

也许有些父母可能会说,”这太难了,即使自己不比较,别人也会比较。”

我们虽然不能左右他人,但我们能左右自己,从自我开始,不去攀比,让孩子尽量在没有比价的家庭中成长。

当孩子表现优秀,父母不故意炫耀;当孩子表现很差,也不要在比较中羞辱孩子。

不吹嘘孩子的优秀、要宽容孩子的不完美、认可孩子的努力、相信孩子的上进心,对孩子抱有仁慈之心。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而没有私心,也就不会伤及无辜。


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鼓励和肯定孩子


(3) 要懂得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鼓励和肯定孩子

很多父母,之所以总喜欢拿别人家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对比,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资质、潜力和优势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可能看得更多的,是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正因为此,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个问题孩子,并以对待问题个案的方式来对待他。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考试成绩好,表达能力强,相比之下,自己孩子好像一无是处,于是,父母便以高姿态、严要求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让亲子关系一度陷入紧张状态,这其实是一件极其危险且残忍的事情。

其实,如果父母懂得欣赏孩子的长处,就会有意识地及时调整”社会比较”的做法与心态。

比如,在与其他孩子比较时,大部分父母比的无外乎是相貌、成绩和财富,为何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孩子独具的特质,比如谦逊、懂礼貌,善良、勤奋,并懂得感谢与欣赏孩子的独特性?

很多时候,父母的比较,是为了比较而比较,所以难免会出现向上比较,打击信心,向下比较,志得意满这两种难以平衡的状况,最终只会让自己丧气,让孩子泄气!


积极引导好孩子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和自己做向内的比较,也就是通过“超越自我”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消除他的自我怀疑,达成“自我肯定“的结果。

而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超越,做好纵向比较,可以让孩子问自己这么3个问题:

第一: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的自己更专注认真?

第二:现在的自己是否比过去的自己更乐观开心、冷静坚强?

第三:这次考试,成绩是否比上次有进步?

一个健康的教育是引导孩子不去做不当的比较,而是懂得为自己负责,追求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并确信自己的每个当下,都比之前存在的样子更令人满意,对自己负责与尽心尽力,鼓励孩子追求和超越自己,而不是费尽心思去赢过他人。

与其拿孩子外在的成就和能力表现来比较,比如谁的成绩比较好、表达能力强、身体棒,为何父母不学会回头来欣赏并肯定自己孩子的独特与美好之处?


多关注,体贴孩子


比如孩子的善良、体贴、乐观等等,并尝试多对孩子说:“宝贝,你在我们的心中,是最棒的,我们不需要靠比较来肯定对你的爱,因为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你停止对孩子做不当的比较,你才能看见自己孩子的独特性,欣赏到他的优势和特质。与其不断拿自己孩子与他人作比较,各位父母不如主动观察并挖掘孩子的优点、长处和独特性,肯定他们的表现,而不是一次次发现并挑剔孩子的弱点,甚至是放大他们的缺点,挫伤孩子的自信。

只有让孩子勇敢地成为他想要成为的自己,未来,他才会有勇气去做他想做的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