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孩子不合群是自闭症吗?儿科医生这样说

 

河南商报洛阳宝姨 关彩晴

通讯员 刘冰

宝宝成长过程中如果有不合群现象,应该是父母比较头疼的事情了。尤其是孩子该去幼儿园上学的时候,那该怎么办呢?不妨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受访医生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心理治疗师 赵梦菲

宝宝不合群是很多家长在门诊就诊咨询的问题,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儿童自我封闭,经常自己一个人玩耍,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另一种是其他小朋友不愿与儿童建立长久友谊。孩子不能融入集体,一定是有压力和焦虑,但是每个孩子的压力和焦虑源头都不一样,建议家长不要主观代入,一定要观察,观察看孩子在哪些具体的环节没有办法正常表现。

每个儿童气质类型不同,气质实际上是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有些孩子是天生敏感、慢热的气质,面对陌生环境,可能会比其他孩子需要更长时间去观察和适应。

入园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这个熟悉的环境,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尤其充满挑战。很多在大人眼里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在孩子那里,可能就是成百上千倍的压力。在孩子遇到成长的挑战时,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诸如“社交障碍,内向,胆子小”之类的说法,都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

幼儿期儿童的社交发展有特定的规律。3岁前孩子们以旁观或独自游戏形式为主,4、5岁后才发展为合作游戏或者是协同游戏。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很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耍了。如果孩子到了4、5岁依然不喜欢与别的小朋友进行玩耍,除了孩子天生的性格因素以外,和孩子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方法也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父母的关系和家庭氛围,孩子所处的家庭,如果是父母比较严厉,经常吵闹,又对孩子大声吼叫,忽略孩子的情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孩子更愿意一个人独处,而不愿意跟别人交往。

以及有些家长总是“劝说”孩子不要跟其他小朋友玩耍。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那个谁很脏、不讲卫生,很不乖、不爱学习,你不要跟他们一起玩。你跟他们在一起,也会变成脏小孩、笨小孩。当孩子听到父母说的这些话,深信不疑,就会受到影响,变得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在三岁之前能够有效、并积极帮助孩子预防“社交恐惧”,也更快地适应和过渡新环境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0~6个月:重视眼神交流、接触同龄小朋友;

7~12个月:重视对话反馈,包括扩大对话人数、提高有效对话方式;

13~18个月:多玩轮流游戏,包括两个核心策略(语言强化、肢体强化);

19~24个月:接触社区活动,优先选择开放式、户外的大型场所;

25~36个月:多参加合作型活动/游戏,从平行游戏到联合游戏,再到合作游戏。

不要试图在孩子已经拒绝融入集体环境时,去用力教孩子如何融入集体,这只会造成反效果。就好像临场考试一样,到了考场我们能做的一定不是给孩子补习,而是让孩子放松心情。所以针对孩子无法融入集体这件事情,一定要补习孩子的社交能力,多阅读社交绘本,进行社交游戏练习。这个补习,一定是放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换一个场景和环境,让孩子可以更轻松的明白自己可以如何得到支持和帮忙。

通过在门诊与家庭的接触,很多家长会担心儿童孩子不合群,总一个人是自闭症吗?自闭症(孤独症)核心表现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局限、重复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自闭症诊断需要医生根据诊断标准(DSM-5)进行诊断,只有多项描述符合时,才可能会被诊断为自闭症,而不只是孩子不合群。如孩子跟家人互动亲密,可分辨亲疏远近,可理解表达正常情绪,只是喜欢一个人玩也不能被诊断为自闭症。孩子不合群,除自闭症外,家长也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孩子的年龄和游戏水平是否处于独立游戏阶段(2岁左右),该阶段孩子多表现为独立玩耍。

2、家长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多元的家庭教养环境,给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3、孩子是否在社会交往中经历过受挫,导致不自信或逃避社交的行为出现等等。

除了自闭症,也可以对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测评。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托马斯和儿童心理学家切斯,把婴儿气质主要归类为九个维度。这九个方面的指标分别是:活动量、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反应阈、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和坚持度。对每个指标的强弱的打分,共同组成了宝宝的先天气质情况。

据了解,他们曾对一对双胞胎进行气质类型评估,两位宝宝气质类型不同,在饮食睡眠,社交都呈现出不同的反应和表现。

最后强调一点父亲的参与教育很重要。"父爱如山",男性的表现给人都是更为沉稳淡定的,中国的男性向来是选择隐忍的。也正是如此,他更多的可以教会孩子面对逆境时如何去处理和面对和问题解决的办法,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更容易从父亲身上学到坚毅,果断的做事方式,这在性格塑造上也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男孩在父亲的教育下会懂得自己身为一个男子汉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会向往成为父亲一样坚强勇敢的存在。

而女孩则会从父亲身上了解并分清两性之间的差异,产生男女有别的认知,同时也能通过正确的途径满足其对异性的好奇。

最后希望各位父母用积极正向的眼光,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点滴进步慢慢也能汇集成江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