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宝瓶鱼嘴,飞沙走石在哪里?拜水且看都江堰

 

都江堰,我心中的向往。我没学过水利工程,却喜欢看一些与之相关的东西。可能自小生活在水乡?纵横的水乡,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水坝和闸口。小时候我经常站在那儿看。利用水闸和水坝。可以调节水的丰沛与不足。过去出行多乘船,遇到开闸放水,要等候很长时间。我也看过大闸坝。八六年,乘船经过一次葛洲坝,为等候两边的水一样平,半夜里,船一直等,印象里等了两三个小时。因为葛洲坝是长江上最大的坝。我们等候的过程,一点不急,还饶有兴趣地观赏。一边观赏,我一边想着李太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他的夸张,到了怎样的程度?

有字处即为宝瓶口

终于到了都江堰了。余秋雨的“拜水都江堰”,到处可见。名为“拜水”,实则是对李冰父子的礼拜。李冰,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生人,今山西运城人。我真的非常奇怪:中国的“四书五经”中,哪一个属于水利工程?李冰这个水利专家的学识,源自何方?秦昭襄王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期间,他居然建设了一座都江堰。今人称之为宝瓶口的建筑,将岷江分为内江外江。成都平原,由此成了天府之国。四川人有个说法,天府源头在都江堰。宝瓶口怎么弄出来的?硬生生从玉垒山中开辟出一条以石头为堤的江。没有南翔挖掘机,炸药还没有发明出来。他利用热胀冷缩法,先放火烧山,再用雪水浇上去。这样的难度,用脚后跟都能想得出来。他们做到了,成功地开挖出一条至今一直造福成都人民的内江。被强行引入内江的岷江水,再次被分化为二、为四、为八,扇形分布在成都平原,灌溉广袤的土地。

鱼嘴,将岷江分割为内外两条江

李冰治水的原则为:“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尽可能得深,免得内江水量太小,不能满足灌溉用途。“低作堰”:飞沙堰堰顶不能修筑过高,避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对成都平原造成危害。由此,我们知道了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我们想象一下大风天气飞沙走石的情景,再来看看飞沙堰名字的妙处。宝瓶口、飞沙堰之间,有一个鱼嘴。巨大的鱼形分水器,将内江水引入宝瓶口。鱼嘴,是另一个工程。李冰修建都江堰最宝贵的材料为竹笼和马扎。马扎,三脚架形吊装工具,竹笼就是当地盛产的竹子编织成笼状放进鹅卵石。我分析,今人用来固堤的沙袋,灵感当来自于李冰的竹笼。飞沙堰也是用马扎和竹笼为主要材料,堆筑在水中。该工程的关键不在于堆多少,而在于堆多高。只有高度合适,才能有效调节内外江水位。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经过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这样的分割,确保内江灌区不会遭受大水淹没。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在飞沙堰处形成巨大的漩涡,有效地冲走了宝瓶口的泥沙,保证了宝瓶口前后无泥沙沉积。

先秦或前后,历史上有过很多著名水利工程,至今还能沿用的唯有都江堰。据说李冰修建都江堰还有个“八字真言”: 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圆融的处理方式,避免正面冲撞。这不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吗?今天,我们有多少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修建者以李冰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用更加现代化的手段造福中国人。如果有更多的天人合一,不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或许更多更大的工程,会有更好的效用。清朝人宋树森在“伏龙观观涨”诗中写到“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离堆,是玉垒山被炸后的尾部,像个大石堆。

飞沙堰,荡走泥沙,避免内江河床淤塞

我在都江堰那天,天降小雨。迷离的雨中,带了隐隐的仙气。“二王庙”,当地人民纪念李冰父子专修的庙宇。人们称呼他们为“川主”。李冰父子接受了四川人民至少一千八百多年的祭祀。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人将都江堰渠首的“望帝祠”迁到郸县,原庙改为祭祀李冰的祟德庙。望帝是谁?“望帝春心托杜鹃”,是古代蜀国传说中的五祖之一。李冰的儿子二郎,便是小说中“二郎神”的原型。有趣吧。李冰为了精准测量水位,修筑了三个石人放入水中。几百年后石人有了缺损。汉代重造高三米三个“三神石人”测量水位。其中有一尊雕像署名李冰。我以为,这个大胆的创意者,是李冰隔世的知音。他对于李冰的理解,不但远远超越了人神,而且展现了他对于李冰的深深致敬!

水,至柔志刚,大象无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