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琴童之前,先学会“玩”音乐
看点 豆果妈是一对小兄妹的妈妈,知名亲子旅行公众号「娃游记」主笔,同名热销游记集《娃游记》作者。在通过旅行和孩子们一起认识这个更大的世界之余,豆果妈也和很多父母一样,曾有过如何为孩子开展音乐启蒙的困惑。
你以为,豆果妈整天带着孩子看世界很潇洒;其实,我也有焦虑的时候。
有段时间,我发现朋友圈里好像每个妈妈都在晒自家琴童:大钢琴前的坐得笔挺的小身影;多日的斗智斗勇后某天娃突然开窍主动练琴的喜悦;长途旅行中也不忘找个离琴行近些的酒店以免耽误练习......。正当我在手机前写下羡慕的评论,在屏幕后偷偷立志说咱也要娃学琴时,又发现成长育儿群里的琴童妈妈们早就自成一派,多层次多角度的叙述着:学琴好难;爸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当琴童妈是一种会呼吸的痛”,“学琴是一场和孩子的拉锯,没有输赢,只有沮丧”......
我当然也希望自家孩子全面发展。事实上,如果可以为我的孩子向上天祈求五项技能型天赋,我的菜单上会写着:文字、代码、音乐、视觉表达、以及最最基础的——强健体魄。所以,音乐启蒙很重要。那么,怎么开始?
豆小哥7个月,刚能够坐起,听到音乐就会随之摇摆。一周岁的时候,听到那首鸡血的《江南style》他会跟着节奏一下一下顿他肉肉的小屁股。刚会蹒跚走路,带他去公园,他会在吹萨克斯风和拉二胡的老人面前停下,一动不动的盯着看很久很久,几个曲终都不能赶他走。一岁半不到上托班,豆小哥学唱歌学得比说话快,听到《蝴蝶歌》的曲子就会憨萌的跳起蝴蝶舞。
这些让我一度以为豆小哥是有音乐天赋的,并抱着“静待花开”的态度,不问耕耘,只是懒散的等待着。 直到他逐渐接近4岁,某天,我突然发现,豆小哥已经好久好久不唱歌了。我放音乐,他也再不翩翩起舞。而那个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开始弹钢琴,有模有样的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开始了新的修行。
学琴?还是不学琴?什么时候开始学?学哪种琴?一头雾水,两眼摸黑。于是,我求助豆哥幼儿园的园长。园长是音乐教育领域出身,既是音乐家,也是教育家。园长说,要耐心,不要盲目,先从韵律和节奏开始,接触音乐,享受音乐,融入音乐,喜欢音乐,会玩音乐,然后,我们再看他适合什么乐器。 并且不要忘记,你为什么要他学音乐。
于是,我给豆小哥报了幼儿园里的音乐兴趣班,那是个全部用肢体游戏和常见玩具串联起来的课程,而不仅仅是教唱歌,教乐器。
然后,我们也开始听“自己的音乐”。旅途车里回荡最多的是豆果爸特别喜欢的《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原声版大碟;我因为年轻时学过一阵爵士舞,性子来了,就选段音乐,在屋里抱着果妹牵着豆哥一起旋转;迪士尼的很多动画电影,在了解故事后再听OST,孩子们会特别沉溺;看宫崎骏的动画片,音乐响起,小兄妹就会在床上摇头摆尾,欢快的跟随;周末带小家伙们看剧,音乐演出的比例也要高于各种儿童舞台剧,好的音乐,其实自带故事;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工作”的时候,也都会有音乐相伴......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有了变化。 他们走路的时候会哼小调儿;豆小哥已经有了明显的曲风爱好,他喜欢宁静悠扬特别清透的曲子;他上学校里的音乐兴趣班不再抗拒,回来会跟我兴奋的演示华尔兹节奏和形象的“渐强”音符;带他去听《四弦家族音乐会》,他会目不转睛有始有终,并在离场后开心的告诉我“太喜欢小提琴了!”;情绪高昂的时候,他会要我播节奏强烈的音乐,然后跟果小妹一起,激情摇滚。
果小妹更逗,每天晚上躺在小床上,会用音乐为我演出她的一天,把幼儿园和家里的各种经历自己配上好笑的旋律,像音乐剧一样一句一句唱给我听。语言工具还使用不利落的她,唱的时候,比说起来更有逻辑。前几天,还冒着身高不足1米被赶出来的危险,跟哥哥一起混进东方音乐厅,从头到尾专注的欣赏了一场《星球大战(电影音乐)交响乐会》。
对他们来说,音乐,现在是一种游戏,一种玩的方式,他们沉溺其中,乐不可支。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了解到,当初幼儿园园长跟我说的“接触音乐,享受音乐,融入音乐,喜欢音乐,会玩音乐”的启蒙方式,其实就是奥尔夫音乐体系。我们还有幸遇到了一位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资深传播者Cici,她让我们更清晰的意识到:成为琴童之前,先学会“玩”音乐,也许是更重要的事。
现在,我已经不为“学乐器”这个事情焦虑了。
我不再急着让孩子们成为琴童。
乐器只是音乐的表述载体,在他们学会运用这个载体与世界沟通并表达自我之前,我首先希望它是个玩具,是享乐,是放松,是沉迷。 当孩子们喜欢一种游戏,沉溺一种形式时,他自然会有动力去探究其中的奥妙。
欣赏和“玩”音乐是感性的,演奏和创作,却需要理性的构建。在感性向理性的过渡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一定会有枯燥、沉闷、瓶颈、停滞和沮丧。那个时候,他们会需要一种能量来克服这些困难并坚持下去,这种能量,也许就来自最初“玩”的幸福。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过困惑,有过焦虑,甚至还在为孩子的音乐启蒙迷茫纠结的话,不妨来看看下面这段Cici老师的采访,听听这位奥尔夫音乐体系的资深传播者的谏言。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放下焦虑和无谓的期待,学会和孩子一起玩音乐。
一次改变观念的访谈
视频加载中...
作为一名儿童音乐教师,出生音乐家庭,你自幼学习钢琴,自己的孩子也接受着音乐的养分,你觉得音乐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CiCi:音乐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乐器为目标的教育,伴随着能力的分级考核,不断重复的练习,多年坚持;还有一种是创造尽可能良好的氛围,让孩子接触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
在任何时代,音乐学习从来不会被认为已经过时。我作为一名奥尔夫音乐老师,非常高兴看到有这样一套先进又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音乐艺术,通过身体来表达音乐,为今后的乐器学习做准备。
我想表达,音乐是有力量的,也是一种能量,她如同一个发光体,音乐陪伴我们的一生,怎样将音乐教育和追求快乐幸福的人生相互连接,我想这是我所理解的意义。
现在有些孩子四岁就开始练琴,六岁就能通过英皇考级六级,作为奥尔夫音乐老师,你会建议父母们几岁让孩子学乐器比较好?
CiCi:很多家长会问孩子几岁学琴比较好,我想说这是一个因“娃”而异的问题,我们最好要视孩子的身体发展状况而定,比如他们的手指手型、手部肌肉的发育情况、孩子的专注力、交流能力,最好等到大人和孩子准备好了再开始。我身边也有不少7岁以后才开始学钢琴的孩子,因为前面学过一些音乐启蒙的课程,对曲子的节奏,识谱能力、视奏的能力掌握很不错,效率很高,基本功也打得很扎实。确实也会有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天赋的小朋友,但是也是要经过长期的坚持练习,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正式学习乐器之前,接受过奥尔夫音乐启蒙的孩子和没有接受过的有什么差别?
CiCi:做过奥尔夫音乐启蒙的孩子,首先是他们的乐感会比较好,听一首曲子就能听出清晰的乐句、曲子的段落。
其次是做过音乐启蒙的孩子节奏也会掌握得更好,听到音乐就能跟上拍子,并且能唤出身体里面的节奏,于是肢体就会很自然地跟随音乐摇摆,你能看出脸上那种满足的快乐,这个表情是装不出来的。
再次就是孩子的记忆能力也会不一样,做过音乐启蒙的孩子,当他听完一段乐曲,起码主旋律是很容易就哼唱出来的,甚至他可以直接将对应的音符唱出来,比如do do sol sol la la sol……孩子还能把这段旋律在琴键上弹出来。如果有这样的预备,对以后孩子学琴记谱来说也会比较轻松。
做过奥尔夫音乐启蒙的孩子,他们的手脑协调也会比一般孩子强,思维方式也更有开放性。
经过早期的音乐启蒙,音乐就不会再是陌生的东西,有了这些能力,结合他们以后将要面对学习乐器,无论是选择键盘乐器、弦乐、还是打击乐器,度过一开始手忙脚乱的时期也好,甚至到后面的瓶颈期也好,对孩子和父母来说,就不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很多家长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能给孩子做音乐启蒙吗?
CiCi:可能这里有一个误区,大家都认为孩子的音乐启蒙要交给专业的人士来做,最起码要去报一个培训班。
但我想说,我们不知不觉在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在给孩子做音乐启蒙。在车里多准备一些不同音乐类型的CD, 经常把手机里的音乐软件打开播放,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音乐剧……这些都是音乐启蒙。
现在我们有了悠课的网络课程,完全可以通过视频自己来学习,我设计的这套为期五周的音乐启蒙课程,以很多个小游戏展开,不需要音乐基础,你也是完全可以学会的,并且学到的是奥尔夫的音乐理念,可以在生活中自由发挥音乐的创意。
你想对通过悠课来学习奥尔夫音乐启蒙的爸爸妈妈们说些什么?家长要做些什么?
CiCi:我想说,最重要的是你们有没有对音乐的热情,你愿不愿意为孩子来投入陪伴的时间。
玩的过程可以很自由,时间不需要很长,三五分钟,可以反复叠加地把游戏串联起来玩。我们还要不断地鼓励孩子,赞美他们的肢体动作,并且也要把自己释放出来,也变成孩子,一起互动。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不是单独放给孩子来观看的,而是爸爸妈妈学会了之后陪伴孩子玩,我们提倡的能是给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陪伴。
正如CiCi老师说的,音乐是有力量的,它能陪伴我们的一生。如何善加引导孩子发现音乐的魔力,CiCi和她的这堂奥尔夫亲子乐理启蒙课,或许能给到你答案。五周的在线课程,其实只会占用一两小时的碎片时间,收获的却是一长段你和孩子的音乐启程经历,以及系统的音乐启蒙思维。课程将全部在【悠课】App上完成。扫一扫下图二维码,现在就开始,和孩子一起,和豆果兄妹一起,拿着手机“玩音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