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如何有优秀儿歌可唱?对话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夏婧
“Hey Ah Ah你是我的宝贝,想你的滋味隐隐作祟。”“我想邀请你坐上我的野摩托,我愿意带你喝酒吃肉再唱歌。”这些歌词分别出自网络流行歌曲《黑桃A》和《野摩托》。
近期,部分幼儿教育从业者以此为背景音乐,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唱跳的视频引发关注。今年11月,因家长投诉,“西安一幼儿园教成人口水歌《黑桃A》”的话题登上热搜,继而引发“幼儿园教成人口水歌合适吗”的热议。
某幼儿园在网上分享小朋友唱跳《黑桃A》视频。图/网络截图
“现在是没有儿歌了吗”“蹦迪也从娃娃抓起吗”“从小就培育网红吗”“只能说幼师的文化水平和招聘要求太低了”……一些家长和网友表达了对此现象的担忧和不满。另有声音表示,不仅歌词,很多与之配套的舞蹈动作,是否适应幼儿的身体成长,也须经过专业论证,而非任意选择。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只老虎》《找朋友》《小燕子》《种太阳》《鲁冰花》……曾经那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消逝了吗?幼儿园为什么会出现教学或引用网络(成人)歌曲的现象?口水化的歌曲是否会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影响?当今的小朋友们需要什么样的儿歌?
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夏婧。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夏婧。受访者供图
网络歌曲在孩子中流行源于社会环境影响及社交需要
新京报:近日,以《黑桃A》为例,一些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唱跳网络歌曲的行为引发争议,你是否关注到这一现象?
夏婧:肯定是有关注的,我在今年八月份开始写一本当代的家庭教育书籍,其中有一章,就叫“孤勇者现象”。希望透过儿童广泛传唱《孤勇者》等流行歌曲的现象,来思考学校和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有什么缺失、应该如何改进,以及在家庭中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新京报:为什么这些网络歌曲会在孩子中流行开来?
夏婧:我觉得有几个主要的原因。一是社会原因,孩子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些歌曲,比如说到一些公众场合(餐厅、超市等),也包括一些儿童活动的地方能听到。
另外在家庭当中,爸爸妈妈刷短视频的时候,这些歌曲也经常出现,让孩子们有所吸收。
还有一点就是在幼儿园里面,有些老师会播放这些歌曲,带着孩子做操或者进行其他户外活动。现在很多幼儿园会请一些园外的体智能老师给孩子们上体育等课程,这些体智能老师常用的,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网络歌曲,因为它们的节奏可能比较适合儿童做一些律动或舞蹈动作。
体智能老师教学《野摩托》短视频。图/网络截图
孩子们接触的比较多,然后在同伴之间传唱,大家都会唱的网络歌曲其实也有一种社交中介的作用。所以,这就从社会环境的影响发展为了社交的需要。
新京报:有家长和网友认为,歌词低俗、舞蹈动作不雅的网络歌曲不应该被引进校园,是哪些原因导致幼儿教师(以及一些家长)选择教小朋友们学习这类歌曲?
夏婧:一方面,可能是老师和家长认为这些歌曲的曲调、韵律和节奏,比较适合在某些情境中让孩子去使用。因为这些歌曲往往都配有一些舞蹈动作,也比较容易上手,小朋友觉得很开心,跟着蹦蹦跳跳。但是,如果不去甄别这些歌曲,比如歌词的内涵(实际上里面有很多东西并不适合儿童),就容易出现庸俗化的情况。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包括幼儿园老师,在音乐素养方面,比较缺乏对于多元化的音乐元素的认知。可能接触的比较少,所以他们就认为既有的东西是适合孩子的,没有选择也就没有鉴别。比如,有的人缺乏古典音乐的启蒙和熏陶,那在他们的意识和认识范畴之内,就不知道也欣赏不了优质的古典音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很难延伸出适合孩子的音乐形式。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应给他们提供多元的审美体验
新京报: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幼儿听不懂歌词,只是喜欢跟着网络歌曲欢快的节奏跳动,过分担忧和抵制属于小题大做,你怎么看?
夏婧:我个人不太赞成在幼儿园或者在家庭中给孩子听这些,网络歌曲传递的很多内容是错误的、不健康的、不积极的,虽然说孩子不一定能够全部记住或者理解这些歌词,但长时间的熏陶,会对他们的认知产生影响。
人的价值观,其实在童年时期就开始逐渐奠基和形成,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打下不好的基础,会有一些错误导向,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利于孩子成长。很多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其实并不是,他们自己天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学习力,以及发展潜质。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断跟周围互动,环境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们会据此结合、生成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如果小朋友每天听到的都是《黑桃A》,那孩子所憧憬的,或者说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影响的,就会是这样一些东西。
因为音乐教育不单单涉及艺术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品位,包括对真善美的认知,还有音乐对人的情操陶冶;或者说,它就是一种自我提升和修为。
审美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它也包括一个人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根基性,我们说童蒙养正,因此要重视环境因素,不能因为网络歌曲、成人歌曲具有某些方面适宜的特质,就忽略了潜在的消极影响。有可能,有些东西在当下表现不出来,但实际上已经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因为小孩是不成熟的,也没有辨别力和判断力,他们会全盘吸收,容易埋下一些不好的种子。
的确,这些网络歌曲的曲调欢快,比较适合孩子晨间活动或者集体做操,但一定要对歌词进行改编和重新制作,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思考怎样使得歌曲既适合孩子的生活,又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够对孩子的审美、伦理方面产生比较好的启蒙效果。当然,这对改编者本身的素养要求比较高。
所以我觉得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不是小题大做,更多是对现在网络上一些内容(音乐、文字等)的反思,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要全盘暴露在孩子的世界当中,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够在幼儿园播放。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的发展,处于道德的他律期,生活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权威人物,一个是家长,一个是老师,孩子们会更多以他们主动输入的东西作为一种参照,认为这些东西就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是应该去学习和吸取的。
这种反思非常有必要,这不是杞人忧天,恰恰是在防患于未然,不单是值得家长和老师,也值得全社会警醒。我们怎样通过共同的力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高尚的成长沃土。
新京报:在你看来,当代值得儿童传唱的歌曲应该是怎样的?
夏婧:我觉得值得儿童传唱的曲目,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曲调和曲风非常适合儿童的欣赏水平;歌词描述的意境,传递的价值一定是积极和健康的,包括上升到道德和人格的层面。第二,具有多元性,在学前儿童阶段,音乐教育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让孩子体会到美、感受到艺术。比如古典音乐和校园音乐,或者革命歌曲,传统音乐的形式、特质都不一样,但要让孩子去体会与感受。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说孩子对哪些方面是特别喜欢的、希望以后长期关注的,或者哪些东西对他们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小朋友们接触的都只是那些单一的东西,那就建立不了自己的审美,或者说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
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给孩子一些比较好的音乐熏陶,也不一定是儿歌,他们就会受到比较良好的艺术素养的启蒙;会让人格更健康,心灵更加丰富柔软,有比较高尚的审美,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认知;而不是每天都生活在审美低俗的环境当中。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比较好。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完全真空的环境,这谁也做不到,也没有必要,但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提供更多的好的审美体验,比如带孩子听音乐会、歌剧,看儿童剧等等。因为孩子的发展,是需要经验性和活动性的。
新京报:是否有推荐的歌单?
夏婧:其实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歌曲,像《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白船》《兰花草》,还有《蜗牛和黄鹂鸟》《小小少年》等,以及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歌曲诸如《北京欢迎你》,都非常适合孩子,我们要让小朋友有多元的体验。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为什么能传唱这么多年?它曲调优美,歌词健康,有意境,营造的是非常活泼、充满向往的精神环境,会在孩子心里埋下美好的种子。相反,现在一些网络歌曲里面的不健康歌词,肯定是需要杜绝的。
尝试做幼儿歌曲库,让幼师有更多音乐审美启蒙
新京报:你认为当今的儿歌教学实践中,在教师培养方面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夏婧:对于孩子的音乐教育,还有艺术教育来说,第一要关注幼儿教师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我们也都在做着让未来幼师能够有更多的关于音乐审美的启蒙和体验,更好去了解孩子的工作。像我们学院也有老师从事音乐教育,他们在尝试做幼儿歌曲库,我觉得非常好。
如果老师的审美都不行,只知道《黑桃A》《野摩托》,那到了幼儿园以后,可以提供给孩子的显然也只有这些东西。作为教师来说,不管是师范生还是幼儿教师,所承担的是教育职责,个人喜好和工作对象还是要区分清楚。为人师表应该要有职业承诺和专业性。
此外,在当前幼儿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比如国培和省培,也要加强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形成和获得,包括前面说到的哪些是适合儿童的歌曲、对歌曲审美意境的分析,以及可以依据歌曲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实际上,歌曲除了它的律动可以带动儿童操、舞蹈等,能延伸出来的活动也非常多。比如听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看一看北海公园的图片,一起画画,一起讲划船的故事等等,所以它是多元化的。那么,我们的老师能不能根据歌曲内容来做一些跟孩子的经验相结合的活动性设计?这是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新京报:家长如何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夏婧: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意识到对学前阶段孩子的艺术素养启蒙,其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的美,而不是单单送孩子去上一些音乐、舞蹈、钢琴的培训班。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成人化的、不利于孩子的东西,尽量不要暴露和展现在孩子面前,可以基于好的音乐作品开展一些家庭活动。
新京报:除幼儿园、学校、家庭之外,还需哪些方面的助力?
夏婧:公众媒体能不能有更多的渠道,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资源。一些少儿频道或者儿童节目,即使内容经过了基本的审查,也应该包含审美和教育价值。
总之,这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来共同营造。儿童教育是非常专业和非常系统的工程,一点不能马虎,不能说因为孩子小,或者认为和学习没有关系,很多方面就忽略了。实际上它涉及点点滴滴,放大来说,它关系着中华民族整体审美素养的提升。因为如果在幼儿阶段,孩子能够拥有高水准的、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成年以后,低俗化的东西就进不了他们的视野;或者说会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完全沉迷其中。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呼吁音乐工作者们(教授、词曲作家等),多发挥专业力量,创作出更多有益于孩子的作品。此外,在社会层面,还应该有其他专业人士加入词曲创作的队伍中来,包括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等,这样才能生成更多的好作品。
好作品既具有时代性,又跟现在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又非常优美,那何乐而不为呢?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今天一说到优秀的儿童歌曲,联想到的都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小少年》《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就是如今的经典作品太少了,我们要好好努力。
新京报记者 罗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