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西藏2627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为了把农牧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市场信息送到田间、牧场,把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等关键要素再向生产一线集聚,打通农牧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我区选派了2627名农业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服务工作。服务面涉及48个农牧专业,涵盖了产学研、种养加的各个学科。他们将面向全区7市(地)74个县区的各个乡镇,重点围绕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等农牧业主导产业,指导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转化农牧业科研成果,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并制定了《2020年全区千名农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农牧科技服务工作方案》,自治区农科院派出了22人的专家团队,分别前往各市(地),根据各类产业,分时间进行指导。5月14日,记者了解到几名专家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指导工作。

在关键时间节点做指导

作为自治区派驻昌都的22名农牧科技专家之一,自治区农科院蔬菜所副研究员李艳峰是葡萄种植方面的指导工作者。

“我区葡萄种植主要集中在昌都,以中、晚熟的酿酒葡萄为主,种植规模大概是两万亩。其他市(地)主要种植鲜食葡萄,规模不算大。”李艳峰介绍。

记者了解到,受海拔影响,在我区种植葡萄难度还是不小的。2700米以上的地方很难成熟。因此,主要采取保护地栽培形式。但长期以来,老百姓习惯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于时间管理等不够严谨。“时间非常重要,葡萄两三天就一变样,所以我们要教他们在这方面加强管理。”李艳峰说,“因此,我们选择在关键时间节点前去指导。春季是萌芽、生长阶段,很关键。只有做好前期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质增产的目的。”

此阶段科技下乡,他们主要针对春季日间管理、水肥、定蔓、培养树型等方面进行指导。“我区葡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科学的技术,提质增产,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李艳峰说。刚回来休整两天,下周他们又要去做夏季指导工作了。等到采收后,还会进行树势恢复指导。

年内服务不少于100天

此次采取的是服务到村的机制,要求每名科技人员吃住在县(区)、乡镇,服务在田间、牧场,每人年内服务天数不少于100天。科技人员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实训,分批开展实用技术服务。他们不仅要做基层技术服务工作,还承担着日常工作中的各大课题项目。

记者了解到,科技服务人员抵达服务县(区)后,积极与当地农业农村局、农推站、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开展调研,对春耕春播物资到位情况,冬小麦、冬青稞田管理、种子田建设情况,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种植计划等进行详细了解,并对下一步工作开展情况做细致沟通安排。完成了青稞良种调运、播种;牦牛短期育肥技术培训;春季牲畜流行病防治技术培训;设施蔬菜、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等工作。

技术指导范围更广

自治区农科院蔬菜所副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站长曾钰婷承担了马铃薯种植方面的技术指导工作。5月13日晚,她们一行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工作返回拉萨。

“我们去了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日喀则是我区土豆主产区,占全区种植规模的60%以上。其中,以南木林县种植为多,今年种植面积大概有4.6万亩。”曾钰婷介绍。

这次科技服务人员主要针对合理施肥、种薯切块等进行了指导。“老百姓习惯切很大的块,其实,这样会增加成本。而合理切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曾钰婷说。

我区没有专门的脱毒种薯企业,因此脱毒薯生产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科技服务人员也在这方面给老百姓进行了技术指导,像刀具消毒等,目的就是防止病害传播,提高马铃薯播种质量。

目前,我区马铃薯种植规模在23万亩左右,每亩平均产量稳定在1500公斤左右。“其实以前也经常做这样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不过以前大多数是在项目点上,范围比较小。今年的指导范围更广了。”曾钰婷介绍。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