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失传!51名00后为它坚持了10年,还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
51名00后苦练10年、
传承稀有剧种的故事
在网上走红,登上热搜。

00后演员李雅芝一段变装视频,
收获了全国各地近百万人次播放量,
也让“汉调桄桄”这个濒危戏种
被更多人看到。
视频中的李雅芝飒爽、灵动,
被网友盛赞为“最专业的刀马旦”,
“好多人已经没听说过了,为你的坚持点赞”。

包括李雅芝在内的51个00后
来自汉中市南郑区
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
是国家级非遗戏种汉调桄桄的
“天下第一团”。
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调桄桄在十年前
面临失传的处境。

汉调桄桄剧团珍贵影像资料
汉调桄桄成型于明代末年,
鼎盛时代,
汉调桄桄有120多座戏楼、1500多个剧目。
但如今,全国范围内,
真人桄桄戏仅存南郑区桄桄剧团一家。
在2013年
剧团招了60个00后,
组成了一个集演员、演奏、灯光、
服装、舞美专业为一体的“桄桄班”。
在团里主攻武旦的李雅芝
记得老师常说的一句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在夏天最热的时候,
他们坚持在户外练功,
腰上系的护带一卸,
湿得像是刚从盆里拎出的毛巾。

对于稀有剧种的传承来说,
吃苦只是其中一项磨难。
真正的考验在于
市场小、收入少、天花板低,
多名成员因此离开剧团。
与此同时,
剩下的51名成员们开始想办法自救。
为了找到更多观众、开拓更多收入,
他们开始尝试
在直播间里演出。

李雅芝非常看重互动,
在她的“汉调桄桄·青栀子”直播间里,
她常常会带着观众学习,讲讲
戏曲舞台上“枪”和“棍”的区别,
展示木剑和金属剑的不同厚度。

渐渐地,
直播间成为汉调桄桄的重要舞台。
李雅芝的直播间也已有了不少固定戏迷,
账号累计获得了超过10万点赞。

越来越多的人也了解、喜欢上了
汉调桄桄。



稀有剧种如何“自救”?
非遗传承要“活水养鱼”
其实,
像汉调桄桄一样的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
全国还有120个。
据不完全统计,
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
到2015年时只剩下286个,
相当于平均每2年就有3个剧种
永远地隐没于历史之中。
而稀有剧种的传承问题
也时常引发关注。
很多地方不断
加大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力度。

戏剧传承人们也在寻找“新舞台”。
白字戏是广东省三大濒危剧种之一,
吴佩锦所在的海丰县白字戏剧团,
则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白字戏专业剧团。
2020年,
在学生的建议下,
吴佩锦尝试进入直播间
让更多人了解白字戏。
直播前,
他用闽南语发布了预告,
将近2500人点赞,
还有不少老戏迷
直接在评论区提前点唱剧目。
这让从艺35年的他
看到白字戏重新辉煌的希望。
他说:
“我有情怀、也有责任
将白字戏带出困境,
这是时代出给我的题目,
也是我35年前就决定要走的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
曾对非遗传承提出过“活水养鱼”的观点。
她指出——
传统媒介时代,
非遗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
用户参与、互动、消费的热情。
这不仅会削弱大众亲近、
触摸非遗文化的动力,
更是让传承人“较难实现个人经济价值”。
而如今直播等新媒体的出现,
让稀有剧种这样的非遗文化
有了观众触手可及的载体。
对河南内乡宛梆剧团团长武建新而言,
直播让一度阻碍
稀有剧种走向更大市场的
方言问题得到了改善。
他的直播间
由宛梆戏曲博物馆展厅改造而成,
高处架上的字幕机,
让方言不再成为隔阂,
而是成为一种韵味。

关于南郑区桄桄剧团的未来,
李雅芝期待通过网络能让汉调桄桄
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重回大众视野——
“希望能有一天,
人尽皆知汉调桄桄”。
保护稀有剧种
是一场与时间对抗的拉锯战。
初心不改,
坚守不易,
为“李雅芝们”点赞!
来源:中国青年报(整理:陈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