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来源: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崔晓怡
“理论培训专题班,涉及果农近三万。现场指导重实践,田间地头民喜欢。电视讲座也举办,个人专访来交谈。微信交流如见面,农友交了一大片。电话咨询答疑难,语言亲切心里甜。各位专家齐奋战,撸起袖子加油干。”
岁末将至,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渭南农业专家服务团果蔬分团团长郭学军以“诗”表达,风趣又不失内涵。
郭学军介绍,2021年,果蔬分团成员的脚步几乎遍布渭南果蔬产业的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群众攻克了温室冬春茬番茄低温期灰霉病、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尖柿炭疽病、秋淋葡萄裂果、石榴冻害等80余项技术难题;数项科研成果获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十大宣介”优秀学习资源奖、陕西省农业推广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渭南农业专家服务团由粮油、植保、果蔬、畜牧、林水5个分团组成,其成员为近年来省市评选出来的各类农技人才。其目的是聚合优势力量,强化人才引领,支持农业专家在农技推广、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上展现新作为、取得新突破,为渭南乡村振兴再添动力。
今年以来,各团队发挥特长,勇于担当,把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渭南农业专家服务团的“智囊团”“连心桥”作用发挥成效明显。
围绕粮食稳定增产及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油分团今年先后11次就小麦玉米动态管理发布意见建议,在关键农时节点,特别是强秋淋天气期间,专家团成员入户到田,巡回开展培训,指导群众抢收,万余户农民切实受益。实施“小麦播种质量提升行动”和“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在全市落实小麦示范面积7.25万亩,推广面积11.57万亩,平均较对照田增产10%以上;建立玉米示范区17.75万亩,辐射带动75.2万亩,建成以“一增三改一防”为核心的“5335”降本增效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基地3820亩,平均产量达到680.8公斤/亩,全面提升了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新品种选育中,该团专家刘新江主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西麦159、玉米机收新品种ZH945202通过审定。张养利专家团队成功选育的渭麦9号旱地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为我市30年来第一个国审品种。2021年6月10日渭麦9号在澄城县王庄镇实收亩产420公斤,创渭北旱地小麦高产水平。
在“面对面”培训的基础上,植保分团以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助力种植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三层分施、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等技术,指导培训30万人次,推广面积200余万亩。邀请省市专家深入临渭、富平、华阴、华州区、潼关等一线,实地指导耕地质量保护、污染修护,植保技术和土壤病虫防控,组织基层农业带头人和农技骨干观摩交流,大力普及科学种植。专家成员赵伟主持的《关中地区设施番茄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获陕西省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刘艾英参与完成的《关中地区葡萄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全面开展狂犬病免疫防控工作是今年畜牧分团的亮点之一。全市专题会议后,专家团成员联合公安部门,组织各县(市、区)排查摸底全市犬只存栏14.3万余只,调拨狂犬病疫苗10万份,设立免费注射点152个,全市共免疫犬9.3万余只,免疫密度达到了65%以上,较之前提高58%,抽样抗体合格率为74.68%,较之前提高58.68%,达到国家有关标准,推动形成文明养犬好风尚。同时,围绕生猪养殖、奶山羊养殖等我市重点畜牧产业,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申报实施,为渭南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助力。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林水分团成员积极参训国家和省上举办的有关培训,宣传贯彻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决策部署。立足渭南实际,深入农村一线,手把手向农民教授科学生产和田间管理技术,服务花椒、柿子、核桃等杂果经济林发展。积极争取落实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潼关花椒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冬枣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柿子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渭南市水务集团中心城市供水规划”等5个项目在渭南实施,总投资4200万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眼下虽是深冬,专家的脚步却没有停歇,在设施农业大棚里,在禽畜检测实验室,在培训“云课堂”……他们一直奔波在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忙碌征途上。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