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特评|新职业培训暗藏骗局,怎么破?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张强

碳排放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整理收纳师……新职业催生培训考证热。然而,一些机构夸大证书作用,以山寨证书步步诱导求职者缴纳高额费用,求职者发现上当后又陷入维权困境。专家指出,在人才评价体系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劳动者对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和薪酬状况还不了解,这种“信息差”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颜庆雄/图

几乎所有的骗局都是从自以为“捡了个大便宜”开始的。“只需缴纳1980元,就能免考拿证,每年挂靠费不低于3万元……”骗子的话术并不高级,但对于不了解真实情况却又急于“拿证”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又往往抵御不了这样的“诱惑”。以“抱着试试看”的单纯想法开始,一步步进入骗子精心罗织的陷阱,直至有一天幡然醒悟,却又为时已晚。

新职业培训领域暗潮汹涌,“信息差”或者“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诈骗机构和诈骗分子,对于这一新领域的政策变动和市场趋势有着敏锐的嗅觉,并能很好地把握和掌控求职者的心态。由于许多新职业领域方兴未艾,远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技能标准和评价体系,这就给了诈骗分子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的空间,他们甚至形成了一套服务于诈骗的话术体系,在权威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变成了政策的“独家解释者”,让很多求职者稀里糊涂中就落入圈套。

“打蛇打七寸”。既然骗子利用的是“信息差”,那么涤荡新职业培训领域的诸多骗局,就要尽量弥合“信息差”,打破“信息不对称”状态,让众多求职者在权威、透明的政策环境中作出合理行动。

一方面,政策层面应加强制度供给。新职业领域的技能标准和评价体系,不能完全交由市场或者社会化第三方机构去开发、培育和运营。尽管出于降低就业创业门槛的需要,政府主导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渐渐转变为市场主导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但政府职能部门不能“一退了之”,而是要从直接评价者转向把关者、监督者。在加快职业标准开发的基础上,应从严遴选符合条件的评价机构,并实行常态化、全过程监管,保障职业培训和证书发放在法治轨道内规范运行。

另一方面,顺应职业技能资格认定社会化需要,可以鼓励头部企业、行业协会或其他受到认可的社会机构,针对新职业颁发在业内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技能证书,为劳动者提供参考。以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权威证书”来压缩“山寨证书”的生存空间。

当然,我们也有必要提醒求职者,骗子之所以屡屡得手,也是因为部分求职者秉持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总试图“走捷径”以博取“名利双收”。这种功利心态,让我们在面对一些哪怕低级骗术的时候,也常常被麻痹,以致失去了正常判断能力。

对于求职者来说,拿证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认识到,考取证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如果我们始终保持一颗理性平和之心,相信很多骗子也就无法得逞。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