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家农用地膜强制性标准长上牙、带上电
“这是覆盖地膜的耕地,像盖了一床被子,这是庄稼收割完以后的情况,残存在地里的地膜如果清理不完就会像这样,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9月12日上午,全国政协“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上,身在吉林省扶余市的全国政协委员杨承志通过手机连线向与会人士展示了几张农用地膜污染的图片。
覆膜能够增产增收,但现在,农用地膜污染已成为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委员和部委负责人展开了热烈互动。
“为了降低成本,目前农民使用的地膜多以0.006毫米甚至0.004毫米的超薄地膜,强度不足,极易破损,回收非常困难。部分农田连续覆膜长达10余年。”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军说,农民有形象的概括,“过去是耕地之中看地膜,现在是扒开残膜找耕地”。为此,胡军建议强化农用地膜标准执行体系建设,出台政策鼓励农民积极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好地膜,把相关补贴放到农产品收购价格中。
“这些问题很重要”,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同志说,相关部委已经新修订了地膜标准,下一步就要加大推广力度,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这需要部门联动,此外他也赞同加大相关补贴力度,算大账、算长远账。
“不良厂商生产的超薄地膜,因售价低充斥市场,但回收率不足53%”,杨承志委员对着手机镜头建议让农用地膜的国家性强制标准长上牙、带上电,让不良厂商不敢生产不敢售卖。
“我很赞成让国家农用地膜强制性标准长上牙、带上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同志回应称,当前要强化生产领域的监管,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曝光召回、整改、处罚等一系列的法律措施,另一方面督促生产企业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生产,此外要强化流通领域的监管,加强对农资超市、城乡接合部的商场、集贸市场的监管。
会上,杨承志还建议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我现在在扶余市一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厂,这里收购废旧地膜制作塑料颗粒,收购成本一吨是4600元,但塑料颗粒的市场价格是4200元,也就是说,回收加工每生产一吨就得赔400元。”杨承志委员指着他身边的一袋塑料颗粒说,“建议加强对回收利用企业的扶持,建立一套地膜回收机制”。
“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支持三百个县进行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利用试点工作”,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在相关企业用地、用电、税收、环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坚持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的公益性,同时朝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记者:谢靓
编辑: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