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别让塑料“污染”了生活(一)管好农膜 遏制田地里的“白色污染”

 

农膜,就是用于覆盖农田、促进作物生长的薄膜,在广大农村普遍使用。

传统农膜都是塑料制品,最大的缺点就是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所以,随着农膜覆盖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农膜逐渐从“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


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农膜污染问题。近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指导组来到绵阳,查看农膜污染治理情况。

绵阳是如何做的?

控制质量 减少用量

2014年,安州区秀水镇牌坊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周刚是股东之一,他带领合作社流转了村里56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小麦以及一些经济作物,每年要使用近1吨重的农膜。


以往使用的农膜厚度仅有0.004毫米,从2016年开始,合作社全面使用厚度达0.01毫米的农膜。农膜更耐用,使用量明显减少。“以前的膜因为太薄,只能用一次。厚度增加后,我们一年可能用两次,栽两季蔬菜,把农膜重复使用。”周刚说。


减少农膜的使用量,是治理农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2020年,根据《国家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四川省发改委、生态环境厅制定了《四川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办法》。其中明确要求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主要的出发点就是减少使用量。


对此,绵阳各级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农膜生产企业及经销市场的监督管理,把关出厂农膜的标准和质量。2020年,绵阳市市场监管局共检查聚乙烯(塑料)农膜生产企业2家、销售企业8家,发现隐患问题3个,均已完成整改。


减少使用量有多种渠道,在推广应用更厚更耐用的农膜的同时,农业种植技术也不断革新,实现农膜科学使用。

“比如,我们将春玉米改夏玉米,很多时候就不再使用农膜;在水稻育秧方面,以前育一亩秧只能栽10亩地,现在,我们广泛推广使用机插秧,育一亩秧可以栽80-100亩地,大量减少育秧田面积,也就减少了农膜的使用量。”绵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邓昌国说。


根据统计,2018年,全市农作物农膜覆盖面积为116.38万亩,农膜使用量达8447吨。2020年,全市农作物农膜覆盖面积减少为105.38万亩,农膜使用量为7597吨。

仅用两年时间,农膜使用量就减少了850万吨。

探索回收模式 规范处理农膜

传统的塑料农膜使用后面临处理问题,近年来,绵阳各地积极探索建设回收网点和回收模式。

自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后,安州区秀水镇龙泉村建立起农膜回收网点,以类似垃圾分类的方式,将农膜统一收集、处理。


“对于聚乙烯塑料农膜,种田户可以收集到他们的田埂上。村上会组织车辆,将使用过的废旧农膜收集到一起,不能利用的,当作垃圾压缩处理;可以利用的,联系塑料加工企业运走,加工成塑料颗粒。这都是常态化的流程。”安州区秀水镇龙泉村党委书记李军说。


2018年,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为82.97%,2020年,这一数据增长为87.62%。



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记者:谢斌
责编:王跃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