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基质为啥不如进口的好?
基质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无机物料,按照一定配方工艺调制生产出的、可为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提供优良水、肥、气、热条件的人工土壤,主要用于种苗生产、无土栽培、家庭种植等。基质的原料主要是泥炭和椰糠,目前这两种原料主要依靠进口,而且进口基质的质量和稳定性一般要优于国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天,先来说说泥炭(详细内容可见《中国蔬菜》2017年8期:《我国基质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下载阅读)。
01原料来源受限
国内市场对基质的需求量大约一年6616 万立方米。国内基质的年产销量仅为1000 万立方米左右。我国已探明泥炭储量129亿立方米,但近60%的储量分布在西南、西北高原,基本没有开发的可能性。目前泥炭主要开采区在东北、内蒙古和云南等地,可供开发储量约50亿立方米,99%的泥炭属于低位草本泥炭,高位藓类泥炭储量极小。不仅总量稀缺,品种也稀缺。
泥炭包括草本泥炭和藓类泥炭,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草本泥炭腐植酸含量高,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吸附吸收能力强,有利于一次性添加多元营养,节省育苗期间补充肥料用工;但草本泥炭结构稳定性不好。如果用于种苗生产,一般只需30天左右,结构稳定性对种苗生产的影响不大,因此草本泥炭在种苗生产领域与藓类泥炭不相上下。而藓类泥炭因为分解度小,纤维含量高,结构稳定,更适于制备栽培基质、屋顶绿化、家庭园艺等使用时间较长的高档基质。两种泥炭各有所长,形成各自的细分市场。
02开采不当
国产泥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开采方式不当造成泥炭质量下降。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占用费过高,因此泥炭开采不可能采取平面分层开采方式。采用挖掘机开采虽然速度很快,但挖掘机手很难判断泥炭层和顶底板边界,经常将顶板熟土层、底板的潜育层混入泥炭,使泥炭携带了本来没有的病原菌、虫卵、草籽和灰分,加之挖掘机采挖造成泥炭松散破碎,纤维断裂,颗粒细小,泥炭质量明显下降。必须采取切块开采方式,既可以避免混层造成病菌、虫卵和草籽混入,又可以有效保持泥炭纤维,提高泥炭质量。
03配方和工艺落后
西方发达国家的基质配方和调制工艺已经从原料的简单配合发展到将不同粒径的基质原料按特定配方组合,定向调制专用基质阶段,即可以在定制基质的基础上根据防病、防虫、抗干旱、抗分解等要求,加入特定成分生产功能基质。
目前,我国的基质生产既没有实现标准化生产,也没有采用粒度筛分和粒径组配工艺,更没有添加功能成分,仍然停留在配合基质制备的初级阶段。由于基质制备前没有粒度筛分过程,所使用原料粒径变化多样,因此每次生产的基质产品技术指标变化不定,不能确保产品标准化和期待的使用效果,育苗事故频发,用户怨声载道。这也是制约我国基质质量和使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04专业设备短缺
由于国内基质设备普遍缺少快速高效筛分装置,无法实现粒度组配工艺,基质质量难以明显提高。国外基质产业发展多年,基质成套设备先进,从原料进厂到包装出厂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效率极高。一条年产40万立方米的生产线,只用5~7个工人,生产效率极高。但这类国外生产线往往造价高昂,国内基质企业难以承受,基质设备国产化势在必行。
05行业标准有待加强
由于缺乏可靠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市场管理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束手无策。没有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致使市场基质产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市场秩序极为混乱,育苗事故频发,用户呼声强烈,不利于基质产业的健康发展。
06管理政策制约
由于公众对湿地和泥炭地概念的混淆,已经直接影响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资源管理政策,导致大部分省区全面停止泥炭勘探证和泥炭开采证颁发,而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则刺激无证开采、乱挖滥采和采优弃劣。无证开采和低价竞争不仅造成泥炭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
国产基质如何逆袭?
1、借鉴创新,基质调制技术应跨越式发展
既然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质产业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就没必要再重复人家走过的老路,而应该高起点、高标准、弯道超车,跨越西方国家基质产业的配合基质、标准基质和定制基质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功能基质的发展和竞争中,推动我国基质产业的技术进步。
具体来说:
①我国应该在基质配方和调制技术方面重点进行不同物料、不同粒径颗粒与水气平衡、养分平衡、酸碱平衡与结构稳定关系研究,探索专业基质颗粒组配原理和关键工艺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②在产品方向上,重点进行以国产草本泥炭原料为主的育苗基质配方筛选和产业化开发,积极开展以进口藓类泥炭原料为主的无土栽培基质配方筛选和产业化开发,加快推进以泥炭替代材料为主的生物基质配方筛选和产业化开发。
③强化专业基质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④推动互联网+基质产业协作力度,采用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技术管理专业基质订单、生产、物流和产品应用,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化管理,提高专业基质管理水平,提升专业基质国际市场竞争力,全面赶超国外专业基质发展水平。
2、加快装备国产化步伐
①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基质专业设备制造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产业和机械企业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在专业基质成套设备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制造,填补国内关键设备领域空白,推进颗粒分选、粒度组配工艺实施,全面实现定制基质、功能基质生产目标。
②当前要重点开展齿轮筛和压缩包装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攻关,为大规模、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提供成套设备,实现单线年产50万~100万立方米的生产规模,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用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国内基质产业发展对专用设备的需求。
③要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理念,加强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提高泥炭生产线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能力,为建设智慧工厂、智能生产线奠定基础。
3、加快标准和检测方法制定
①要发挥基质科研和基质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鼓励和支持基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基质标准制定,加快我国基质标准化进程。
②可先期通过等同采用、修改采用相关国际和区域标准方式,修编制定为地方、行业或国家标准,以提高标准制定速度,提高基质产品管理水平,掌握行业管理主动权。
③在国际泥炭、基质和有机土壤调理剂产业中,欧盟相关标准制定科学理论深厚,基础扎实,方法可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条件允许时可学习借鉴。
4、从全球配置基质原料资源
国内资源无论从总量还是品种上,都无法满足市场急剧扩展的需要,但北欧、北美泥炭储量丰富,产能巨大。欧美每年泥炭使用量不足1亿立方米,市场已趋向饱和,急需扩大域外市场,支撑本国泥炭产业发展。比如,在众多国外泥炭供应国中,拉脱维亚泥炭产地集中,靠近波罗的海,海运火车运输便利,企业税费低,泥炭原料价格低廉,应该列为泥炭重点引进国家。
5、分类管理,合理利用泥炭
为澄清泥炭与湿地概念混淆,应制定泥炭资源管理政策,要积极开展公众意识宣传教育,破除阻碍泥炭产业发展障碍。积极引进和推广国际泥炭地学会的泥炭地责任管理战略和泥炭开采迹地复垦重建理论和方法。建议将吉林省《泥炭地现状评价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以便科学确定泥炭地保护和利用方向。推行分类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泥炭资源管理政策,宜保则保,宜开则开。
6、明确基质产品的农资定位,降低税费,减轻农民负担
基质行业利润低,价格敏感,但基质又属于绿色、健康、安全产品,社会和环境价值巨大。降低基质企业相关税费可以有效减轻农民和农业企业生产成本、扩大基质应用、促进绿色健康资材推广。
①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对泥炭和基质进口和经营的所有企业自项目取得第1笔生产经营收入期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建议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财税〔2008〕56号)规定,对从事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泥炭、基质及其产品免征增值税。对进口泥炭和椰糠实行免征关税和增值税,鼓励大量从国外引进优质泥炭和椰糠原料。
②对现行海关管理程序中泥炭和椰糠分类不当、检验项目过多和计量方式单一的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以简化进口程序,促进优质泥炭和椰糠资源的引进和广泛应用。
③由于泥炭和椰糠体积大,质量轻,运输成本高,利润微薄,建议将泥炭、椰糠及其产品列入化肥、农药的铁路运输运价优惠目录,享受农业生产资料同等铁路运输优惠政策,以降低农业用户和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天然、绿色、清洁的泥炭资源推广和应用。
作者:孟宪民(中国腐殖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沼泽研究所)
中国蔬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