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北宋“学霸”培养传奇启迪当今年轻父母

 

文/陶 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为人父母的普遍心态。但当前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少父母心病。常常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不做作业,父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做作业,父咆子嚎,嗷嗷乱叫。

一位家长录下孩子写作业一幕:孩子一会儿折折小纸片,一会儿擦擦错别字,一会儿看看电视剧,再一会儿想想人生。最后,把手中笔一撂,起身上厕所了。短短10分钟时间,只有2分钟真正写作业!孩子如此分心走神,父亲看着血压飙升,母亲看着有苦难言。

为什么个别青少年专注力不好?影响青少年专注力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加强青少年专注力的培养?这是迫需当前家长和老师解决的重要课题。今天我们探析一位1000多年的古人培养学霸的智慧。此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其不仅自己响誉千古,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苏轼、苏辙两个学霸级的儿子,父子三人都成为“唐宋八大家”。那么学霸是如何培养的?家教秘笈是什么?《历代经典家教选录与探析》进行了有益的探析和研究。

励志的“领头雁”

不当“浪荡子”,为孩子树立榜样

古《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洵。相传苏洵小时候秉性顽劣,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苏洵开始转变了?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苏洵的母亲生病去世了。亲人突然去世让苏洵意识到生命珍贵、生命的短暂。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觉得除了游山玩水也应该有所作为,这样人生不仅有长度、而且更有深度、更有意义。他从祖先们的勤奋好学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觉得之前浪费的时间都是可耻的,要决心发奋读书,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精彩的人生。这一年苏洵已经27岁了,在古代来说也是中年了。恰好,苏洵的妻子程氏出身名门,一言一行影响着苏洵。在程氏的理解、关心、支持下,苏洵认真的学习,文学功底精进。后来,苏洵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名次。落榜后,苏洵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刻苦学习。其中一个动力是他目睹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自己的言行将影响儿子的成长和发育。过去自己浪费了青春岁月,现在决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上。于是,他更加彻底改变过去浪荡子的形象,努力在儿子心目中树立饱学多识有为的形象。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

苏洵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包含着苏洵作为士人,对国家现实与政策的深思,其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这份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得到充分展现。宋仁宗嘉祐年间,在苏洵快50岁的时候,得到了知州张方平的推荐,去京城拜谒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苏洵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而且向朝廷极力推荐苏洵,苏洵的文章就这样传遍了京城,名声也传开了,一时间许多学者、文人都去模仿。

【启示】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父母重德守礼,子女才可能重礼义、守德行;父母积极向上,子女才可能志远大、心宽广;父母勉学成才,子女才可能重学习、勤钻研。

当今这个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也是电子产品大流行的年代,暴力游戏、快餐视频、花边新闻,对孩子诱惑很大、影响很大,最流行的一句话,莫过于是千万别孩子在该读书的时代,却浪费在玩游戏、刷视频、看电视上。为了不让孩子汉字沉缅于玩游戏、刷视频、看电视,父母甚至给孩子玩起一猫捉老鼠的游戏。但结果往往事与愿为,之所以如此,除了电子产品的诱惑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不注重自己榜样的作用。甚至在陪伴孩子时,一边督促孩子集中精力读书,一边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可以想像,父母在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孩子怎么可能集中精力学习?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孩子怎能不抵触、不排斥?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任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家庭中学习的榜样。苏洵培养孩子的榜样力量无疑的巨大的,可以相像:如果苏洵不改变秉性顽劣性格,27岁还不开始发愤读书,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不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他肯定不能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写起文章不可能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正是这种与孩子共同学习的教子之术,苏洵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他不仅最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引领了苏家好学家风,父子三人均成为“唐宋八大家”。

兴趣的“启蒙师”

制造“怪现象”,为孩子培养兴趣

苏洵年少时并没有下苦功读书,曾经荒废了一段宝贵的年华,所以他很了解青少年时期学习的重要性,故对两个儿子及早就进行了精心培养。而且为培养读书兴趣下了一番功夫。还在苏氏兄弟幼年时期,苏洵就开始认真教他们读书识字,并经常谆谆教诲他们要知书达理,学成文韬武略,将来好成就一番事业。那时,苏家的藏书相当多,一有机会苏洵就领着苏轼、苏辙到书房去学习。从先秦百家著作,至两汉诗赋、唐代散文以及当朝欧阳修的作品,都是一篇一篇地教两个儿子诵读、书写,而后又逐字逐句地给他们讲述。本来苏洵中年以来博览群书、见识深广,对各家著作都很有研究。因此,他的讲述往往简练、准确、精当,能抓住要害。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贪图玩乐。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

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阅读,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苏洵经常在不经意间讲史上有趣故事,在苏轼、苏辙听了津津有味时,常常借故中断、留有悬念。待两个儿子兴致未尽,追问下回分解时,他便指引儿子去书架找原著一探究竟。如此引导式的教育,不知不觉就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很高,常常如饥似渴地泡在书房中学习,从而使学习驶入了正轨。由于“二苏”聪颖好学,没几年工夫,前人的许多经典著作他们都已经学通了。苏轼、苏辙稍大一点儿以后,苏洵便四处查访良师,送他们去深造。正是这种读万考书的教育方式,为苏轼、苏辙日后考取功名、并成为“唐宋八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苏轼。原因有四点:一是诗词。苏轼是文坛全才,诗词、散文俱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是美食。苏轼是美食达人,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现在还是人们餐桌的美食。三是书法。苏轼是书法大家,被贬黄州书写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四是仕途。因为苏轼为政很有政绩,但三起三落被贬长达20多年。尽管如此,但他一生乐观处世,喜欢诗书,甚至在被贬岭南,还寄家书让人寄书,“以慰海外老人意也”。可见父亲苏洵兴趣培养对其一生影响之深之远。

【启示】如何在孩子的关键期培养孩子专注力?方法很多,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围绕孩子兴趣加强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老师,爱好是最强内驱。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贪图玩乐。苏洵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可以想像,如果苏洵不在苏氏兄弟幼年时期就开始认真教他们读书识字,如果不是苏洵家中藏中不多、一有机会就领着苏轼、苏辙到书房去学习,如果苏洵不是博览群书、见识深广,不能简练、准确、精当讲解;如果苏洵不在孩子玩耍打闹时,不躲在苏轼、苏辙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不是以这个“怪现象”激发孩子们读书乐趣;如果苏洵不是经常在不经意间讲史上有趣故事,在苏轼、苏辙听了津津有味时,常常借故中断、留有悬念,不是在两个儿子兴致未尽,追问下回分解时指引儿子去书架找原著一探究竟。我们可以断定,苏氏兄弟学习兴趣不可能提升很高,学习不可能驶入了正轨。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首要的启蒙老师。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相信绝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但是进入学校之后,孩子之间很快就会出现分层现象。有些孩子能够在学习上游刃有余,而有些孩子在学习上非常吃力。其实这都和专注力相关。如果把人生比喻成数字,专注力是1,其它是0,有了1,后面的0才有意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不同。年龄越小,孩子的专注力时间越短。

2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7分钟。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25-30分钟。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的专注时间,有针对性采取有效兴趣培养方法。但现在有很多父母对此重视不够,盲目性跟风安排孩子兴趣学习,甚至出于功利目的强行安排孩子参加一些素质培养,且缺乏针对性、差异性、适宜性,让孩子在名目繁多的培训浪费时间和精力。结果恰得其反,不仅没培养好孩子的兴趣,而且抹杀了孩子本有的兴趣和爱好,根本无法实现集中精力读书的目的。

成长的”引航人“

巧取“警示名”,为孩子指引方向

苏洵对儿子的教育,还体现在因才施教、因势利导上。早年,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性格深有体察,就通过用“轼”与“辙”这两个字,以对儿子做出期许和告诫。他在《名二子说》中就记述了他根据两个儿子秉性差别,有针对性取名以给予警醒和教诲的缘由。因苏轼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作文落笔惊人。父亲担心他锋芒太露,不刻苦耐劳,取名“轼”。因为对于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可是,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能称为完整的车了。“轼”是车前横木,这根“横木”有时过于张扬显露,这是苏轼的性格。苏洵怕他才高遭妒,所以取字为“子瞻”,意思是要他瞻前顾后,小心点。苏辙性格温良,处事谨慎,父亲对他比较放心,取名“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所以苏辙活得比苏轼安稳。由此可见,苏洵的慈父式教子方式不是偶然想出的,而是来自于他对孩子的了解,采取因势利导、适度控制方法,张扬者任他为“轼”,沉稳者随他为“辙”。苏洵的家教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和他一起成为了唐宋八大家里面的一员。

【启示】分析个别青少年专注力不强的原因,其原因千差万别。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界诱惑大。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尤其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对外界的事物总是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尤其当今时代,知识大爆炸,电子产品大流行,暴力游戏、快餐视频、花边新闻,对孩子诱惑很大、影响很大。二是互相干扰大。青少年从从三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我意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便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会非常明显,互相模仿、互相比拼、互相竞争,无意识的专注于某一行为和某一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出现学习分心走神的现象。三是自制能力弱。虽然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会健康成长,但是有些青少年可能先天在父辈好动的遗传。所以他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乱动,这可能就是多动症的一种表现。由于天生好动,也使得这些孩子在专注力方面有所缺失,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所以,父母们必须找准原因,根据孩子个体差异性,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人存在个体差异,教育不能强求一律。美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则强调,教育是帮助个人成为他自己,而非千篇一律。“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但是如果父母不根据孩子的性格、喜好、优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那就不能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可能抹杀孩子天性,影响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就。苏洵对儿子的教育,一个成功做法是因才施教、因势利导。因为他对两个儿子的性格深有体察,就通过用“轼”与“辙”这两个字,以对儿子做出期许和告诫。轼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作文落笔惊人。父亲担心他锋芒太露,不刻苦耐劳,取名“轼”。“轼”是车前横木,这根“横木”有时过于张扬显露,这是苏轼的性格。苏洵怕他才高遭妒,所以取字为“子瞻”,意思是要他瞻前顾后,小心点。苏辙性格温良,处事谨慎,父亲对他比较放心,取名“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由此可见,苏洵的慈父式教子方式不是偶然想出的,而是来自于他对孩子的了解,采取因势利导、适度控制方法,张扬者任他为“轼”,沉稳者随他为“辙”。苏洵教育儿子这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方法,很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图书简介]《历代经典家教选录与探析》聚焦历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选录和探析了孔子、刘邦等50位历史名人的家教典籍,区分家教简介、原文摘要、家教探析等5个内容,将历代关于修身励志、持家治学、敬业报国等经典家教呈现读者。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