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女医护如何解决“闷痘”问题?护肤专家杨希川给出这些“秘方”......
作者:杨亚平
新冠肺炎战疫打响以来,已有380多支医疗队,420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这组别有深意的数字,有人将它视为自己的“幸福数”,这是他们舍家、请战、剃发、抗疫、救援换来的。
而近期,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 330 份问卷调查中,健康界看到了一个令人心疼的数据——71.00%的受访者认为皮肤存在损伤。
前段时间,一组题为“你们摘掉口罩的样子很美”的照片,就是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缩影。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些皮肤损伤都源于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例如戴口罩造成的皮肤损伤、穿防护服时间过长诱发的皮炎湿疹、佩戴橡胶手套出现的浸渍现象(皮肤发白、起皱、脱皮)等等。”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专家杨希川教授在采访中告诉健康界,这些都是医护人员普遍面临的皮肤困扰。
3月8日女神节这天,在皮肤疾病诊治方面有着26年丰富经验的杨希川教授,从专业角度为一线的战疫女神送上了一份独有的护肤“秘方”,帮助她们缓解皮肤损伤问题。
戴口罩为什么会造成皮肤损伤?
在疫情一线,防疫要求非常严格,口罩必须压得很紧,否则不能保证做到规范隔离,口罩戴的时间长出现压伤和压痕等“口罩后遗症”在所难免。
一项源于新加坡 2003 年SARS 流行感染时期的报告显示,经常佩戴口罩的人群中,35.50%因使用 N95 口罩而出现痤疮(59.60%)、面部瘙痒(51.40%)和皮疹(35.80%)。
杨希川介绍,造成皮肤损伤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口罩摩擦和压迫。“长时间戴口罩,口罩边缘、口罩耳挂/绑带会压迫皮肤,与皮肤频繁摩擦之后,轻则皮肤出现压痕、疼痛,重则会造成皮肤擦伤、出血,通常造成鼻梁部位和颧骨、脸颊、耳朵后面等部位出现压迫性组织肿胀、损伤。”
另一个原因是皮肤潮湿浸润。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的透气性不好(这是防护作用所需要的),随着佩戴时间延长,加上面部出汗,口罩内会越来越潮湿,皮肤浸渍受损,皮肤屏障破坏。
“口罩后遗症”如有破损可用夫西地酸预防感染
“短时间佩戴口罩所引起的压痕、疼痛,一般并不需要特殊处理,取下口罩后数十分钟即可完全消退。”杨希川解释,如果皮肤没有出现破损可擦点例如凡士林软膏之类的保湿霜。如果皮肤出现了破损,则可以使用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红霉素软膏来预防继发感染。“破损部位稍微用一点软膏剂,可以对小的浅表破损恢复有一定帮助,但最主要还是靠皮肤的自行修复。”
不仅如此,许多女医护长时间佩戴口罩后,脸部还容易出现发红、刺痛、发痒,引起红斑、丘疹等接触性皮炎。杨希川表示,以上表现都属于皮肤刺激过敏。
这种过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本身没有过敏疾病,就有可能是对口罩材质过敏;二是本身曾患有过敏疾病,如湿疹,那么就会因戴口罩持续时间长加重皮肤过敏。
“这种原发病,只能按照以前的治疗方案规范治疗,尽量减少诱发因素。”杨希川建议,在条件允许并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或减少佩戴口罩的时间和频率。每两到三小时以后适度变换口罩佩戴位置,减轻局部压力。实际上,医护人员的更替、更换也很重要。
“口罩引起的皮肤损伤主要是做好日常的护肤,如果加重了就规范治疗。”杨希川强调。
水凝胶敷贴真的能解决口罩压疮难题吗?
为减轻面部不适,预防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许多医护人员都在佩戴口罩的时候使用水凝胶敷贴。杨希川表示,从理论上而言,水凝胶敷贴对皮肤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缓冲降低对局部的挤压,可有效保护脸部口罩和防护镜接触面的皮肤,比口罩要柔和得多,但是其安全性有待考证。“防护服整个穿戴要求非常严格,突然增加这个东西,是否会影响整个规范的穿戴?会不会影响口罩密闭性?防护过程中会不会造成污染?目前还难以确定。”
戴口罩痘痘加重推荐过氧苯甲酰凝胶和克林霉素凝胶
除了以上的皮肤问题以外,长时间佩戴口罩还容易引起细菌性毛囊炎、痘痘(寻常痤疮)的复发。选择什么样的护肤品去除痘痘,是所有女性追寻的美容秘方。
“祛痘不能仅靠护肤品,药物才是祛痘最靠谱的秘方,其治疗效果相较于护肤品要更好、更确切。”杨希川推荐寻常痤疮外用抗菌药物首选过氧苯甲酰凝胶和克林霉素凝胶,夫西地酸乳膏也不错。
杨希川进一步阐释,虽然祛痘的护肤品种类很多,但效果微弱,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痘痘一旦复发,没有什么比药物效果更好。对依赖护肤品祛痘的女性,他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含有壬二酸、水杨酸、果酸成分的护肤品。
杨希川告诉健康界,口罩只是引起痘痘复发的其中一个因素,实际上还与日常生活和情绪息息相关。从饮食方面而言,甜食和牛奶是对痘痘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所以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这类食物的摄入,但是酸奶、豆浆、鸡蛋没有问题。同时,生活不规律、时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也会加重痘痘。他提醒大家,尽管抗疫一线很辛苦,也要尽量注意休息。
图片来源:杨希川教授微博
防护服引起的花斑癣使用2%酮康唑洗剂治疗
据悉,在抗疫一线,56.70%的医务人员需要穿防护服连续工作 6 h 以上。长时间穿防护服,很多医护人员身体会出现过敏导致起疹发红,这种情况该怎么缓解呢?杨希川告诉健康界,这是由于防护服透气性及活动性较差,长时间穿着,致使医务人员面部、手部以及身体大量出汗,导致潮湿环境的形成,从而加重了皮炎湿疹。“同时,多汗状态下还比较容易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花斑癣、痱子(俗称热疹)等皮肤问题。”杨希川提醒,在护理当中首先要去除诱发因素,其次是针对性的治疗,例如马拉色菌毛囊炎和花斑癣这类皮肤疾病,若出现发病迹象或加重迹象,可以使用2%酮康唑洗剂或乳膏进行预防和治疗。
为了尽可能地压缩休息时间,部分医护人员还使用成人纸尿裤,接触部位同样可能因摩擦、潮湿、尿液刺激等原因导致尿布皮炎。针对特殊部位出现皮疹的护理,除了勤换尿布湿,及时清洁,还可以涂抹保湿霜。“尿布疹属于一种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主要以预防为主,症状轻可以涂抹氧化氢软膏, 症状较重则需要用激素软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乏脂性湿疹加强保湿
调查显示,12.40%的一线人员每日同时佩戴 3层以上手套。长时间佩戴手套会造成角质层过度水合,护理不当容易导致浸渍糜烂。那么,长期佩戴手套导致手部处于潮湿状态而出现发白、起皱、脱皮等浸渍现象,又该如何护理呢?
杨希川指出,脱了手套以后,洗完手擦保湿霜,让手部透气了,浸渍现象自然就缓解了。只要不是长期24小时佩戴手套,一般不用担心出现糜烂、破溃和渗出的情况。
另外,洗手频繁使用消毒液也会给手带来皮肤损伤继发湿疹皮炎。研究发现,患手部湿疹的医务人员中有52%的人既往洗手频率大于10次/天,另外消毒剂里的一些消毒成分长期使用会抑制皮肤表面寄生的正常菌群,使得皮肤表面的微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湿疹皮炎等一系列疾病。
杨希川介绍,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乏脂性湿疹,由于洗手频繁的原因导致皮肤表面皮脂减少、屏障受损、水分脱失,通常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抓痕、血痂以及脱屑,其中瘙痒尤为突出,而且瘙痒也是该病突出的早期症状之一。这种情况下一般要加强保湿,尤其在手部清洁之后第一时间涂抹保湿霜。
图片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皮肤本身对洗洁剂或消毒液敏感,也会造成皮肤刺激。尤其是免水洗手液含有酒精,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
杨希川补充道,如果是一般干燥引起的乏脂性湿疹,大多数通过加强保湿就可以缓解,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手液或消毒液。如果乏脂性湿疹情况严重,也需要使用抗炎的激素类软膏。
皮肤暴露紫外线消毒灯后造成损伤与晒伤处理同一原则
杨希创表示,这与晒太阳晒伤是类似的,症状较轻可以不管,会自然消除。如果出现了一般的红斑,可以擦点炉甘石洗剂。但假如出现糜烂水泡,就需要规范用药治疗,比如生理氯化钠溶液或硼酸溶液湿敷,严重情况下还需服用激素,外用激素软膏,与太阳晒伤的处理原则相同。
“只要规范操作,一般很少出现医务人员的皮肤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消毒灯的情况,除非不小心暴露。”杨希川说。
护肤品选择要看这些成分
杨希川表示, 针对玫瑰痤疮等问题肌肤可以选择“有轻微抗炎作用、保湿作用较好”的护肤品,最好使用起来还不会黏腻,根据自己的皮肤状况选择,因为肤感也是购买产品的选择标准之一;选择含维生素A衍生物和水杨酸的产品也可能帮助祛痘,如视黄醇、视黄醛都是较常见的护肤品成分,经皮吸收代谢后最后可转换成维A酸发挥作用。
“在这种特殊的疫情时期,对于平时没有护肤习惯的医护人员,建议涂抹一点凡士林软膏来帮助皮肤缓解损伤。对于平时护肤较细致的人群,继续保持护肤即可。”
被问及对一线的女医护有何护肤建议时,杨希川指出,最重要的护肤就是防晒。“但是她们现在基本都处在屋子里面,也不需要刻意防晒。”对此,他提醒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要注意安全,注意皮肤清洁并加强保湿非常关键。
佩戴口罩需要耍“小聪明”
1.对于口罩样式的选择,可以选择绑带式而不用耳挂式的,可减少对耳后皮肤的摩擦及压力;
2.选择宽沿口罩,边缘宽则皮肤受力面积增加,降低局部单位受力;相比于杯罩形,平面形口罩的压力较小;
3.如果对口罩材质过敏,在佩戴口罩时,可以在内层垫两层医用棉纱布,当棉纱布有点润时,及时更换新纱布。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过敏,还能通过更换内层纱布保持口罩干燥,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间;
4.使用预防性敷料。预防性敷料是一类新型敷料,包括泡沫敷料、透明薄膜敷料和水胶体敷料。在鼻梁、颧骨和耳后选择性使用上述辅料可衬垫压力,缓冲和保护皮肤免受剪切力、摩擦和潮湿的影响。为预防口罩引起的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推荐使用其中的超薄泡沫敷料,与皮肤贴合性好,且不会影响口罩密闭性。
5.为了避免面部干燥,戴口罩前要先进行面部清洁,并使用润肤产品,特别是压迫部位,还能减少摩擦。
专家简介:
杨希川,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26年。
擅长:湿疹,痤疮/青春痘,脱发,胎记,血管瘤,色素斑,荨麻疹,性病/尖锐湿疣/梅毒/疱疹,癣/脚气/灰指甲,牛皮癣,皮肤肿瘤,疑难少见病等。对本专业的疑难少见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毛发学组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会副会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专家、重庆市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委员等。为《中国皮肤性病学》、《国际皮肤性病学》、《实用皮肤病》及《皮肤病与性病》杂志编委。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科研项各1项、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招标项目2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论文75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4部。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2009年获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优秀中青年医师奖”。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