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宁阳城西:曾经的年味儿,是齐鲁文化的流风余韵

 

山东宁阳,农历的除夕夜曾经是这样的:农家门前一串串彩灯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夜空中一朵朵盛开的烟花绚烂多彩,还有彻夜不断的鞭炮声——人们在难得的假期里享受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却总有一丝淡淡的遗憾:楼高了,路宽了,车多了,吃的喝的越来越丰富,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可年味儿也越来越少了!

年味儿久竟是什么样子呢?

它曾经是宁阳人心目中一种庄严隆重的仪式,是合家团圆的一席盛筵,是人们身上的新添置的衣服,是春联上饱蘸浓墨的良好祝愿,是孩子手中的玩具,是除夕夜的声声爆竹或空气中弥漫的硫磺气味儿——这些如今已被丰富的物质生活日渐稀释,就连据说是全球收视第一档的春节文艺晚会,也只有在刷红包的音乐响起时才会让人稍稍关注,似乎这千年传承的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盛典真的消失在现代社会中。

果真如此么?!

各位若有兴致,请随慧哥笔触,观察一段既包含现代元素又不失原滋原味的传统的过年仪式,如何?

山东宁阳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既无名山大川,也无风景名胜,然而它北依五岳之尊的泰山,南邻中华文化的圣地曲阜,滔滔大汶河自东而西横亘在宁阳肥城两县边界,齐风鲁韵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民俗文化,也形成了本地始终与时俱进又有着浓重的经典文化色彩的年味儿。

祭灶:小年儿是大年的前奏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这一天远方的游子都要启程回家(现在已经不那么整齐划一了,学生多在当天或稍前放假,大多数人都在除夕开启7天的春节假期),傍晚,家家户户举行“祭灶”的仪式:在灶君爷的牌位前燃起香烛,一种很粘的高粱饴。这里有一个有趣儿的民间传说:灶君爷(有写作“皂君爷”的)为一家之主,每年年纪大,耳朵聋,容易在上天述职时说错话,引起玉皇大帝不满而降罪责罚,就用很粘的糖把他的牙黏住,以免上天失言,用秫秸扎成马的形状,再把灶君的牌位揭下来放在秫秸马上烧化。祈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也就是说让他到天庭汇报时替这户人家美言几句,让上天保佑这户人家来年万事如意。然后放鞭炮送走灶君,祭灶仪式借束。

这一仪式很风趣形象地反映了人间的虚荣和自私心理:只把自己做得光鲜的那一面给别人看,留给人一个好印象!

从这一天开始,零星的鞭炮声开始此起彼落,放了寒假的孩子们象穿梭在街巷河流里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年味儿渐斩浓了!

除夕:年味儿高潮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逢小尽则为廿九,比如2022年除夕)这天,除特殊情况外,绝大多数家庭的成员都已返家,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过年期间仪式最多,最能体现传统的年味儿的时段。

这天早晨,人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一挂鞭炮叫做开门鞭 ,然后男主人开始准备香烛纸马,贴春联,贴福字,把写有“天地”“门神”“灶君”“龙王”“财神”“保家大仙”等名目的牌位安置在各自的神龛里。

心灵手巧的女主人则忙活着包出荤素两种饺子(宁阳方言叫“扁食”),年夜团圆扁食是素馅的;炸好丸子、藕盒、带鱼,准备好供鸡、供鱼、方肉各种供品,要比男人辛苦得多(好在现在的男人们都知道体贴媳妇儿,会帮助或代替妻子完成这些工作)。

祭祖是过年最为隆重的一个环节。

中午过后,男主人把家堂(一种在阁楼上填写有祖先名讳的中堂画,各地版本不同) “请”出来,挂在正堂。

请老人(方言“请老里”):傍晚时分,男主人带着纸锞香烛到祖坟(宁阳方言叫“林上”),燃四根香,酹酒(方言“浇奠”),磕四个头,插上三根香,拿一根回家为引路,请他们回家过年(一般的是除夕傍晚请回家,元宵节傍晚送回)。这一仪式叫做“请老人”。

请老人回家后,在家堂的下面摆放供品 ,规矩是“鸡东鱼西肉在中”,前面再摆两盘水果,其中必有苹果(象征平安),另一种则是橘子(聚子)橙子(心想事成)石榴(多子)柚子(庇佑)中的一种。在供品前面点燃两根红蜡烛(蜡烛不能燃尽,要留一截儿,据说这段蜡烛很神奇,平时家族中如果有小孩儿被惊吓时,点燃蜡烛,祈祷祖先保佑,孩子平安无事,很快好起来),燃一炉香(三根),把从林上带回的那一根引路香插在最前面,沏一壶新茶——此时祖先都已回家安坐,大人就会正告孩子:从现在到明天中午之前,不能随便坐家堂两边的坐位。

吃团圆饺子是最温馨的时刻

安排好列祖列宗,一家人围座茶几或地八仙桌旁,一边欣赏春晚,一边闲聊喝茶吃瓜子(吃瓜子谓之“剥碎”,碎岁谐音,取“岁岁平安”之意)。

晚11点(子时)左右,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正逢高潮,也是一家吃团圆饺子的时刻——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包饺子时要拿几个五分的硬币洗干净包在饺子里,说是谁吃到谁有福,并且"一人有福托带满屋″,吃到硬币的人当时不能说,要等第二天早晨再说才灵——这顿团圆饭,不见得多么丰盛,不見得有什么山珍海味,但那份温馨的家的味道,正是天涯游子不远万里奔故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愫所系。

吃完团圆饺子后,一般都到了下半夜,开始“发纸马”:燃放鞭炮和烟花,家里的男性成员在家堂前磕四个头,以示对祖先的敬奉和缅怀,然后在各处神龛磕三个头,以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

敬奉祖先是缅怀先人功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曾有许多青年人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灵魂并以为这是落后的迷信的说法,我笑着对他们解释:这样的仪式虽然过于古板甚至繁琐,但不能一概地斥之为“迷信”。人们并非相信先人的灵魂真的能够来享用丰盛的供品、接受后人的礼拜——然而这却是对祖先的纪念与崇拜,也是对长者和亲人的感恩与关怀的最直接和最好的表达方式——现在许多人都感叹找不到灵魂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许多人不知道祖先的姓名——看一看家堂上先人的名讳,溯本思源,缅怀祖先,自己的历史归属感不就油然而生了吗?祖先的功德和家族的荣耀难道不会让你有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这不就是精神或灵魂的归宿吗?

敬奉各路神灵是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一敬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这其实是质朴的农民敬畏自然并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形式;二拜财神祈求来年有更多的金钱与物质的收入——人们也并非不知道要发财还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和辛苦经营——只是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和寄托;三拜门神(有的用唐时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做门神像)保佑家宅平安,把邪魔鬼祟挡在门外不受骚扰,家中财产免遭偷盗——当然人们还是要在居室的门窗上加装防护网的,这也许是古人对私有财产易遭侵犯的惶恐无奈寻求心理安慰而留下的一种形式吧。

四拜保家仙客保佑本家成员来年健康平安,无灾无难——当然身体不适还是要看医生,如果仙人庇佑岂不更好。五拜龙王以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还有一个仪式是泼汤:显示普罗大众的悲悯之心,用碗盛两个饺子和半碗饺子汤 ,在祭祖后选择一个相对安静时间到门外泼洒,口中念着“没家没院的过来用饭”——古人云“万物有灵人居其一焉”,让那些无家可归游荡着的灵魂也在大年夜得到一份安慰,多么朴素而善良的胸怀!

拜年:年味儿进行时

除夕下半夜到初一上午是约定俗成拜年的时段。

敬完祖先和各路神灵,男主人带着孩子要在本家族各户的家堂前进行同样的活动,并给在世的长辈磕头请安问好,而长辈们则一边谦让一边享受晚辈们的礼节一边热情而慈祥地分发糖果——无论平时在外面混得多么牛的老板或者公务员,此时全部放下架子,返璞归真,双膝跪地,向族中长者磕头,并接过平时不屑一顾的糖果且连连道谢,家族大的这一过程能持续到凌晨三点多。

初一上午,家里的长辈和女性成员在本家族各户串个门儿,见面第一句就是“过年好”——平时人们各自为生计奔忙,难得有空闲聚在一起说说话儿——此时互相串个门,问个好,新娶的媳妇儿打扮得引人注目随着婆婆认认本家族的成员吃点儿瓜子儿喝杯新茶,个个精神焕发满面春风。就算平时有点隔阂,在一片问好声笑声中也烟消云散了。

走亲访友话别:年味儿尾声

年初二到初六,姑娘回娘家,姑爷拜丈人丈母;亲戚互相走动,拜年祝福;好友聚会,叙友情叙别情展宏图……而后,各自回归自己的岗位,新的一年开始了!

总之,慧哥以为:对这样的风俗不能简单地用“迷信”“世俗”“落后”这样的字眼儿一言以蔽之,浓厚而真诚的感恩与人文关怀情操、对养育我们的大自然心存敬畏的态度,不正是和谐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和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吗?

孔子曰:“礼失求诸野”——当一个时代一个国家迷失了精神前进的方向时(也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就应该向民间寻求它的精神归宿。

尚未被都市文明完全覆盖的部分农村才是真正的民族的传统经典的文化的载体,那些淳朴善良心地敦厚古道热肠的农民正在不自觉的充当着这文化的传人,而过年的“年味儿”正是这文化的最集中与最佳的传承形式之一 。

您觉得慧哥言之有理吗?

壹点号 宁阳慧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