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响象智能图书柜:把握好孩子的阅读饥饿期父母没烦恼

 

响象智能图书柜:把握好孩子的阅读饥饿期父母没烦恼

同事小芸这两天正在因为孩子的成绩犯愁。

小芸的孩子去年刚升到市里的重点中学,刚入学的时候,小芸觉得自己孩子的成绩比较稳定,只要顺利地跟上初中的教学任务,孩子的成绩一定没问题。可是现实的结果却让小芸大跌眼镜。

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就比刚入学时候的班级名次整整下降了五名,小芸和孩子交流后觉得是孩子刚入学还没有适应初中的教学环境。没想到结果却让小芸的情绪像是坐了跳楼机似的一降再降。

等到上次期末考试,孩子的成绩已经跌落到班级的中下游,而且小芸发现孩子越来越不爱看书。小时候培养的看书的爱好很快就被其他东西给代替了。

小芸向我们抱怨:为啥孩子小学爱看书,成绩好,一到初中就全变了呢?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这种现象:

小学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初中就会变得籍籍无名,反而是小学成绩一般的,初中的时候偏偏迎头赶上。

教育界中普遍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孩子的“阅读饥饿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孩子小学的成绩具有“阅读欺骗性”,小升初的时候,父母忽略了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导致孩子成绩下落的主要原因。

01

什么是“阅读饥饿期”,阅读是否被错误对待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了“阅读饥饿期”的概念。

朱永新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对于孩子而言,即使他成绩平平,但有良好习惯,将来仍是潜力巨大。而培养阅读能力,14岁以前是关键。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一件帮助孩子成长的长期的工作,现在的家长往往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通过绘本阅读的手段帮助孩子建立阅读的习惯。

但是在孩子的小学阶段,由于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泛娱乐化方式在家庭生活的使用以及出于孩子休息的考虑,孩子的阅读时间被一再挤压。孩子在“阅读饥饿期”并没有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阅读能力不能在14岁之前得到正确的培养。

处于阅读饥饿期的孩子生理特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个性会出现独立发展的趋势,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迫使不得不选择融入群体,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并没有停止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会对自己见到的事物进行不由自主地模仿学习。

“阅读饥饿期”正是抓住了孩子的这些特点。

02

阅读饥饿期为什么会影响孩子们的初中成绩

1)孩子的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初中学习需要越来越多的独立学习能力

小学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较为基础的知识认识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往往并不会要求孩子能够有多强的知识辨别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小学阶段的成绩对父母产生了“欺骗”,误以为孩子学习已经步入了的正轨。实际上孩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处于学习=记忆=成绩的初步认识阶段。

随着孩子的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在初中需要的更多的是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能力并不像小学初中的知识一样存在着高低的区分,阅读能力的养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应对高年级更加复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

2)“精神饥饿感”更容易在中小学阶段形成

朱永清曾经做过一次新教育实验:新疆奎屯八中有一名名叫塞甫丁·哈斯木拜的同学的经历吸引了朱永清的注意。

这位在5年级才开始接触汉语的孩子在学习汉语之后,近乎疯狂地吸收书籍上的知识,曾在三四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上百本书的阅读。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曾经进行过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她发现:

儿童阅读的时候往往是左右大脑的两个区域同时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学习的能力开始退化。相比之下,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对于阅读,儿童的摄取能力远远高于成年人,这也是“精神饥饿”更容易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原因。

人14岁之前的阅读体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之后产生影响。包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实都是14岁之前的阅读的延展表现。

03

孩子阅读家长存在什么误区

1)“有用论”甚嚣尘上

许多家长在给孩子提供阅读环境时往往会提出一个要求是“有用”。

也许是出于学习上的考虑,或者是为了让孩子看起来“书海渊博”,因此会选择为孩子提供教科书或者与教科书想接近的有关书籍。甚至不考虑孩子的阅读兴趣,强行让孩子阅读“四大名著”或者《史记》等对于孩子们来说晦涩难懂的书籍。

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阅读能力,甚至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对于阅读产生抗拒情绪。

2)不是销售榜上排名第一的书籍就是好的书籍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响应“多阅读”的号召,在买书的时候不加分辨,一昧的挑选相关销售网站上排名靠前的书籍。

这些书籍本身的质量就参差不全,对于孩子阅读来讲不能起到实际性的效果,甚至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

3)课外书没有阅读价值,一切以成绩为参考

朱永清曾经就课外书和教科书进行过简单的评价:

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肯定是愚昧无知的。

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

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的孩子可能成绩不错,但是却没有什么发展潜力。

不爱教科书只爱课外书这种孩子也许成绩不理想,但还是有希望的。

父母应该明白教材书设定的任务,它是对于孩子该学习阶段的基本的知识摄入量,而不是知识摄入总量。课外书区别于教材安排的教材任务,父母应该合理安排孩子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在孩子的适合阶段,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

比如,在初中阶段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帮助孩子们建立缜密的逻辑能力;《山居岁月》让孩子们感受散文环境中的美感,《夏洛的网》中一首爱和友情的赞歌。

04

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孩子的“阅读饥饿期”

孩子的不同阶段都有适合孩子的不同的阅读方式,选择合适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6个月-1岁,培养期(印象式阅读)

这个阶段的孩子并没有基础的阅读能力,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在孩子的周围放置绘本等读物,让孩子逐渐对这种行为有初步的影响和认识。

1-3岁,听书期(影响式阅读)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对于书本有基本的印象,但是对于里面的内容并不能掌握,这时候的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进行引导,通过绘本故事中丰富多彩的图片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书本上。

父母讲故事远比孩子自己乱翻书的效果好的多,为孩子耐心的讲故事,哪怕是具有故事情节的儿歌,也需要告诉孩子这些是从书本上获得的,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3-7岁,文字期(角色扮演和提问式阅读)

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独立性意识已经开始产生,父母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意的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通过故事内容角色的扮演,和孩子进行交流。

父母可以尝试扮演故事的任务,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将这种表达意识放在自己的文章表达或者是说话表达上。

7-14岁,内容期(自主想象式阅读)

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会更问一些具有自主意识的问题,父母需要注意,因为成年人和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存在着不同,所以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的问题上。

应该因循利导,帮助孩子保持自己的而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对于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脉络表达,技巧显示和逻辑关系展开思考。这时候的孩子需要内容相对较深的文章涉及,父母同样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

为了孩子长久的发展,家长一定抓住孩子的“阅读饥饿期”,为孩子后续的学习保驾护航。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