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丨小儿科不再“小儿科”
十年前。某县人民医院儿科:
上面这些场景,今天的你熟悉吗?
面对这个问题,工作多年的老护士频频点头,年轻的新护士却一脸茫然。
十年后。同样是这家医院。儿二科:
下午四点,洁净明亮的护士站。一名护士坐在电脑前,批量打印好全区的长期医嘱和瓶贴,然后拿去治疗室,同事们便开始核对、摆药。
然后,她回到电脑前,进入体温单绘制页面,花几分钟时间批量录入了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
忙完这些,她开始巡视病房。这时候,除两个新患儿外,其余患儿的治疗均已结束。“38床之前换的50ml液体应该差不多了吧,还没呼叫,先看看去。”她一边想着,便来到了38床患儿床旁,发现家属和孩子均在呼呼大睡,药液滴完了,输液器已自动停止输液。于是她更换好液体,拍拍家属,叮嘱他输液时做好看护。
接下来,她去了43床,8个月的宝宝特别好动,正在奶奶的腿上开心地跳上跳下。输液瓶里还有一半药液,点滴通畅。她提醒奶奶注意看护留置针,便回到护士站。这时,电脑“叮”的一声,来了一条新医嘱。
以上场景,你又熟悉吗?
这时,可能所有护士都会马上作出回答:“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每天工作的日常嘛!”
是的,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这就是工作的日常。
无针输液的临床应用,自动止液输液器的更新换代,新住院大楼的使用,先进的医院信息系统的上线,亚专科的不断创建,各项诊疗技术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十年来,科室乃至医院的发展,从小到大,由粗至细,集量变为质变,正飞速地变化着。手写的医嘱和体温单这些十年前普遍存在的东西,早已成为过去,化成一张张历史的老照片,夹进了医院发展史的旧相册中。
作为一名只在儿科待过的、“纯”得不能再纯的儿科护士,我参与了科室的发展,也见证了医院的变革。
2012年初,因发展需要,我院儿科被分为儿一(普儿)科和儿二(新生儿)科,从此开始了儿科的亚专科发展之路。
2013年初,我和同事受医院委派,去省儿童医院进修学习了半年。从县医院的小儿科,去到全省最好的儿童专科医院,这感觉就像雏鸟展翅、溪流入海。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之前从未听过的护理理念、从未见过的创新技术。
我也历经了护理生涯中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PPT教学查房;第一次呼吸机操作,第一次动脉采血床旁血气分析;第一次新生儿抚触……我详细记录,默默比较。
回去时,便及时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心得体会。毕竟,我们“走出去”,就是为了要“带回来”。
那时候,我们医院实行的是功能制护理,进修归来后,在护理部及护士长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同事引进当时省儿童医院的护理模式,大胆变革,尝试推行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模式,开始把目光由疾病转向患儿。
我们创新性引进无创经皮黄疸测定仪,动态监测新生儿光疗效果,打破传统的有创抽(肝功能)血监测,同时申请购置了蓝光专用暖箱罩、眼罩、尿裤,保障了光疗的安全和规范。
2014年,我被提拔为儿二科护士长;
2015年,儿二科新生儿病房改建为新生儿室,开始实行专人专班小组管理;
2017年,新生儿室再次扩建,更名新生儿科,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室。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当初的小儿科,如今已不再是“小儿科”了。这十年来,它历经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在几度的发展变迁后,已悄然壮大,分成了儿一、儿二和新生儿三个科室。
相比十年前,我科增添了呼吸机、喉镜、经皮透药治疗仪、输液泵、心电监护仪、血糖仪、血气分析仪、移动式空气消毒机等一系列仪器新成员。病区的设施、布局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住院环境今非昔比。
十年前的护士站 2012年摄
新大楼投入使用后的护士站
2022年摄
左图:过去使用的新生儿辐射抢救台
右图:现在使用的新生儿辐射抢救台
旧的十年已经过去,新的十年正在到来。科室这十年间的变化,离不开患儿及家属的信任,离不开医院及全体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我时刻自我提醒:护理护理,“护”的是病,“理”的是心。我要继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对护理领域中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究心,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职业的尊重,顺应着新时代护理发展的洪流,迈进下一个十年!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