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了华为首台程控式交换机”——上世纪90年代义乌邮电局与华为公司发展初期的故事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25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孙媛媛
1993年,在经历了数次研发和市场的告败后,华为推出了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以下简称08机),标志着华为公司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技术积累。08机被称为华为的历史性产品,是成就华为成为当今千亿级企业的奠基之石,甚至对中国整个通讯产业来说也意义非凡。
华为曾凭借08机,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一举斩获13亿元的订单,也曾借助08机成功拓展海外市场,一度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服务上亿用户,为我国通讯设备赢得广泛赞誉。
然而,这台“明星机”在刚推向市场时,却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受冷。最早为华为08机打开市场大门的是义乌邮电局。揭开这段往事面纱,闪烁着大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困境中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而这一点,恰与义乌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不谋而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两者紧密协作,谱写了一段时代佳话。
上世纪90年代华为08机机房设备
为了用华为的机子和省局甩电话
1993年,王建林是当时义乌邮电局副局长,负责通信建设和技术。
2018年,他已退休在家,带带小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当记者表明来意,他很是惊讶:“我们用了华为首台程控式交换机,你们怎么知道的?”言语中,是倏然间打开记忆大门的欣喜。那一段封尘了25年的往事,就着一杯茶水,缓缓流向今朝。
当时的交换机市场,由于国外产品成熟、性能稳定,各地邮电局和通信商纷纷使用进口设备。王建林回忆说:“当时主流产品是合资企业上海贝尔的S1240交换机,全国都在定,市场非常紧张。”
在这之前,邮电局使用的固定电话交换机普遍是纵横式的,容量有限,通话质量也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纵横式交换机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通话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有了程控式交换机,为固定电话实现了数据化联通,大大提高了通话质量,广受全国各地邮电部门的欢迎。
由于市场紧俏,义乌邮电局一直订不到货,地方更换交换机的需求又迫在眉睫。在一次通信设备的杭州展销会上,王建林第一接触到了“华为”。“支持民族工业!”王建林说:“我印象非常深刻,记得任正非在摊位前反复说着这句话。”
定上海贝尔的交换机还要“开后门”,在了解了华为08机以后,王建林心想:既然交换机那么难定,就尝试用用华为的吧。“要启用华为的机子,压力可不小。”王建林说,“这是新出的第一台机器,没人用过,要重新配备电源设备和辅助设备。万一开不通,风险很大。”在当时,如果一片电话不通,就属于要追责的重大事故。
“要冒风险,省局也不同意我们用。”当年,县市级邮电局对通讯设备还拥有自主采购权,王建林笑称:“当时年轻气盛,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硬是和省局抗到底。为了采购华为08机,还和上面甩过电话。”
就这样,面对全新的品牌和产品,顶着初试的风险和压力,义乌邮电局订购了2000门华为08交换机,并选择了佛堂镇作为开通试点。
打地铺睡机房 夜以继日安装调试
作为第一笔程控式交换机订单,华为公司非常重视。“做软件调试的,做硬件安装的,一批接着一批来。”王建林回忆说,当时华为的主要骨干和研发团队全数来过佛堂,其中包括任正非、郑宝用、毛升江等如今行业内大咖级人物。
“开始安装的时候也遇到过不顺,但他们的工作态度非常积极。”王建林说,华为技术人员婉拒了义乌邮电局定好的旅馆,从旅馆租了被子,直接打地铺睡在机房里。当时正值三伏天,机房里极为闷热。“华为员工毫不在乎环境状况,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让人佩服。”
与华为技术人员并肩“作战”在安装一线的还有义乌邮电局的工作人员。宋保良是现在义乌电信公司副总经理,1993年,20出头的他还是义乌邮电局的一名工程师,见证了首台08机的安装。
“华为的技术骨干也都很年轻,对于当天没解决的问题,一夜研究到天亮。”宋保良对当年的安装过程记忆犹新:“他们一边和深圳的研发人员连线沟通,一边在机房内做调试,很能吃苦。”
毕竟是首次安装使用,08机的功能要真正落地还经历了多次技术改进。“在安装调试过程中,我们根据以往其他机型的安装经验,和他们一起探讨研究改进方法。”宋保良说,华为技术人员耐心听取,及时进行改进,“包括前期怎么布线好看,后期需要出台验收手册,我们双方互动很频繁。”
安装、调试、探讨、改进……就这样夜以继日工作了半个多月,08机终于在佛堂成功安装。1993年10月,在义乌通汇商厦举行的鉴定会上,该机通过了国家邮电部验收,正式进入电信网络得以应用。“当时还是我主持的会议。”从订购到验收,佛堂的08机对于王建林来说,仿佛是一个念念不忘的孩子,这一刻,就要踏上全新的征程。
验收通过后,双方在义乌稠州路的一个饭店开了小型的庆功宴。“喝高了,真是开心。”说着,王建林饮了口茶,咂嘴之间里好似也有那当时的滋味。
1996年义乌邮电局工作会议,王建林主持会议
义乌一度成了新技术试验田
首台程控式交换机的成功落户坚定了义乌邮电局与华为继续合作的信心。“《华为人报》每期都会寄给我,只要看到华为有新技术宣传,我们就会用他的产品。”王建林说:“哪怕是没有完成成熟的产品,我们都敢用。我们非常相信华为团队的研发能力和敬业精神。”
首个V5接口的安装验收、首个电源监控设备的应用、能实现越洋通话的七号信令系统……义乌曾一度成为了华为新技术的试验田。
1996年,华为率先实现了固定电话上拨打短号的功能,恰逢义乌希波漫酒店即将开业,就计划在酒店内安装局域交换机。据宋保良介绍,当时,义乌是全国首个实现拨号上网的县级市,华为技术人员通过互联网与深圳总部进行实时的对接沟通,连续三四天睡在酒店机房里。连日的加班加点,终于迎着开业的鞭炮声安装成功,希波漫酒店是全国第二个安装局域交换机的酒店,仅次于当时的深圳五洲宾馆。
“皮实、好用”,是义乌老邮电人对华为产品的一致认知。“以前供电紧张,电压不稳定,220V的标准电压一有跳动,进口或者合资的交换机就无法工作。但是华为的交换机即便在170V的电压下也能正常使用,特别适合当时中国国情。”宋保良还说:“别的交换机要在空调恒温下才能运作,碰到停电就‘瘫痪’,而华为却对环境温度‘迟钝’得多,放在简易房甚至楼梯下都能用。”
能耗低,对电压要求低,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这样的“皮实”特性让华为产品备受当时邮电部门的青睐。此外,清晰直白的汉化图表式界面也是华为交换机的一大特色,给操作和维修提供了便利。
华为的服务意识也让宋保良赞不绝口:“订货以后不用找其他人,有问题直接打电话给前台,机子处在怎样的生产阶段,什么时候能供货,货品已经送到哪里,一整套进程都清清楚楚 。‘为用户创造价值’这句话在华为用到了极致 。”有了华为的进入,义乌邮电局就彻底放弃了日本F150交换机,同时也极大地拉低了当时老牌交换机的价格。
1998年义乌电信工作人员与市领导探讨华为接入网建设
床垫文化与义乌精神不谋而合
上世纪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稠州大地,义乌的创业热潮此起彼伏。讲起当时批量安装程控式交换机的热闹场面,王建林依旧心潮澎湃:“那时候,可以说哪里开通程控自动电话早,哪里的经济就能迅猛发展。”
佛堂的成功迅速带火了08机在义乌的大批量应用,就连电信母局也改成了华为的机子。“大家都很有动力、有干劲,天天跑乡镇村庄做宣传搞培训。老王还开坏了一台车,整个团队三个月装了58000多台固定电话。”讲起当年的奋斗史,当时义乌邮电局的老员工都觉得华为的“床垫文化”与义乌敢为人先开疆拓土的精神不谋而合。
一张床垫半个家,华为早期的技术人员艰苦创业,困了累了就直接睡在办公室自备的床垫上。这样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了华为固有的“床垫文化”并传承至今。
1994年,在义乌赤岸镇的机房内,老鼠钻进了交换机,破坏了正常运行。“我一看,烧了8块板子,直接影响几十个用户通话。”王建林发现该问题后立刻致电华为。当天晚上,华为技术人员就带着替换板乘飞机到了上海,再坐出租车直接送到赤岸镇。“第二天早上6点我去打电话,通了。”王建林连连赞叹这样的“华为速度”。
还有一次,义乌举办通信技术交流活动,邀请华为技术人员参加。“当时他们人在苏州,车票已售罄,就连夜打车赶到义乌。”宋保良说,“有些国外厂家爱摆架子,让我们派车去接。华为从不给我们提任何要求,总是为用户着想。”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新技术研发使用率高,业务往来增多,王建林常常赴深圳华为公司培训考察,“当时任正非唯一的一辆面包车就让给我们用。”
华为人立足用户、拼搏实干的品质深深地烙在义乌老邮电人的记忆中,也落地生根在义乌这片创业热土上,与义乌人血液里流淌着的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紧密相连。义乌人也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从肩挑背扛、鸡毛换糖开始,将资源匮乏的小县城一步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