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作为基肥、追肥、育苗肥及营养土应该怎么施用?
一、有机肥作基肥施用
概念:有机肥料养分释放慢、肥效长、最适宜作基肥施用。在播种前翻地时施入土壤,一般叫底肥,有的在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也叫种肥。该施肥方法适宜于:种植密度较大的作物。注:农家有机肥和商品颗粒有机肥用法有所区别
施用方法
1,全层施用在翻地时,将有机肥料撒到地表,随着翻地将肥料全面施人土壤表层,然后耕入土中。这种施肥方法简单、省力,肥料施用均匀。这种方法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肥料利用率低。由于采取在整个田间进行全面撒施,所以一般施用量都较多,但根系能吸收利用的只是根系周围的肥料,而施在根系不能到达的部位的肥料则白白流失掉;
第二,容易产生土壤障碍。有机肥中磷、钾养分丰富,而且在土壤中不易流失,大量施肥容易造成磷、钾养分的富集,造成土壤养分的不平衡;
第三,在肥料流动性小的温室,大量施肥还会造成土壤盐浓度的增高。
2,集中施用除了量大的粗杂有机肥料外,养分含量高的商品有机肥料一般采取在定植穴内施用或挖沟施用的方法,将其集中施在根系伸展部位,可充分发挥其肥效。集中施用并不是离定植穴越近越好,最好是根据有机肥料的质量情况和作物根系生长情况,采取离定植穴一定距离施肥,作为待效肥随着作物根系的生长而发挥作用。在施用有机肥料的位置,土壤通气性变好,根系伸展良好,还能使根系有效地吸收养分。
从肥效上看,集中施用特别对发挥磷酸盐养分的肥效最为有效。如果直接把磷酸盐养分施入土壤,有机肥料中速效态磷成分易被土壤固定,因而其肥效降低。在腐熟好的有机肥料中含有很多速效性磷酸盐成分,为了提髙其肥效,有机肥料应集中施用,减少土壤对速效态磷的固定。
沟施、穴施的关键是把养分施在根系能够伸展的范围内。因此,集中施用时施肥位置是重要的,施肥位置应根据作物吸收肥料的变化情况而加以改变。最理想的施肥方法是,肥料不要接触种子或作物的根,距离根系有一定距离,作物生长一定程度后才能吸收利用。
采用条施和穴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肥料施用量,但相对来讲施肥用工投入增加。
二、有机肥作追肥施用
有机肥料不仅是理想的基肥,腐熟好的有机肥料含有大量速效养分,也可作追肥施用。人粪尿有机肥料的养分主要以速效养分为主,作追肥更适宜。
追肥是作物生长期间的一种养分补充供给方式,一般适宜进行穴施或沟施。
有机肥料作追肥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有机肥料含有速效养分,但数量有限,大量缓效养分释放还需一过程,所以有机肥料做追肥时,同化肥相比追肥时期应提前几天。
②后期追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生长过程对养分的极大需要,保证作物产量,有机肥料养分含量低,当有机肥料中缺乏某些成分时,可施用适当的单一化肥加以补充。
③制定合理的基肥、追肥分配比例。地温低时,微生物活动小,有机肥料养分释放慢,可以把施用量的大部分作为基肥施用;而地温高时,微生物活动能力强,如果基肥用量太多,定植前,肥料被微生物过度分解,定植后,立即发挥肥效,有时可能造成作物徒长。所以,对高温栽培作物,最好减少基肥施用量,增加追肥施用量。
三、作育苗肥施用。
现代农业生中许多作物栽培,均采用先在一定的条件下育苗,然后在本田定植的方法。育苗对养分需要量小,但养分不足不能形成壮苗,不利于移栽,也不利于以后作物生长。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养分释放均均匀,养分全面,是育苗的理想肥料。一般以10%的发酵充分的有机肥料加入一定量的草炭、蛭石或珍珠岩,用土混合均匀做育苗基质使用。
四、有机肥料作营养土
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中,多种植一些蔬菜、花卉和特种作物。这些作物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为了获得好的经济收入,应充分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条件,常使用无土栽培。
传统的无土栽培是以各种无机化肥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浇在营养土或营养钵等无土栽培基质上,以供作物吸收利用。营养土和营养钵,一般采用泥炭、蛭石、珍珠岩、细土为主要原料,再加入少量化肥配制而成。在基质中配上有机肥料,作为供应作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中,隔一定时期往基质中加一次固态肥料,即可以保持养分的持续供应。用有机肥料的使用代替定期浇营养液,可减少基质栽培浇灌营养液的次数,降低生产成本。
营养土栽培的一般配方为:0.75m3草炭、0.13m3蛭石、12m3珍珠岩、3.00kg石灰石、1.0kg过磷酸钙(20%五氧化二磷)、1.5kg复混肥(15:15:15)、10.0kg腐熟的有机肥料。不同作物种类,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和需肥规律,调整营养土栽培配方。
内容来源:农业技术
(农林卫视新媒体整理发布,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