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杀虫又杀菌,还能促进植物生长,这样的苦参碱为啥不受农民欢迎
一、植物源苦参碱,为啥被称为集杀虫、杀菌、增长于一体的“多面手”?
有一种农药,既是杀虫剂,又是杀菌剂,还能起到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它就是植物源农药——苦参碱。
苦参碱来自中药材苦参的提取物,对多种咀嚼式害虫、刺吸式害虫及多种真菌、细菌及病毒性病害有效,如今在农业农村部获得农药登记证件129个,占植物源农药总登记产品数量的44%,其中单剂116个(含母药),混配剂13个。
登记杀虫对象:蚜虫、稻飞虱、蓟马、白粉虱、茶小绿叶蝉、梨木虱、矢尖蚧、烟青虫、菜青虫、小地老虎、美国白蛾、蝗虫、红蜘蛛、松材线虫、斜纹夜蛾及松毛虫等。
登记杀菌对象:番茄和葡萄灰霉病、柑橘树溃疡病(细菌性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梨树黑星病、黄瓜和葡萄霜霉病、黄瓜白粉病等。
和香芹酚混配剂登记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硫磺混配登记防治辣椒病毒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和蛇床子素混配登记防治番茄灰霉病、花卉白粉病、葡萄霜霉病和辣椒炭疽病等。
自带增产特质:苦参碱自身所具有的氨基酸、多糖类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及黄酮类化合物,使用后可达到促使植物提高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促进生根、促进生长及促进美化果面等多种增产效果。
尤其是2000年前后,在我国农药界,掀起了一波采用苦参碱杀虫热潮,在甲胺磷、对硫磷退市的大背景下,作为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植物源农药代表的苦参碱,更是被寄予厚望,成为替代高毒高残留淘汰农药的重点备胎之一。
在那个时代,苦参碱带领着鱼藤酮、藜芦碱、印楝素、乙蒜素等撑起了植物源农药的半壁江山。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多面手”苦参碱非但没有占据农药市场,反而在诸多化学农药的围追堵截下,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存在的身影,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苦参碱高开低走,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植物源农药存在三大致命缺陷:
①见效慢
在快节奏的种植管理时代,“前面施药,后脚死虫”式的杀虫方式,才是农民最愿意见到的结果,而植物源农药都有个共性,那就是死虫慢,苦参碱也不例外,施药3天后才开始陆续死虫,这不符合当下农民的用药习惯。
②对大龄虫功效较低
苦参碱无论是防治咀嚼式害虫,还是防治刺吸式害虫,都是要在害虫初发期施药才能起到较为理想的杀虫效果,缺乏杀灭大龄虫等能力,也不具有杀卵功效,这同样不符合农民的用药习惯。
③成本高
采用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病虫害,高成本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第一道坎是来自企业。植物源农药是来源自植物,如苦参碱的提炼,就来自一种叫苦参的植物,当企业需要提炼大量苦参碱时,就要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种植,经过层层环节,致使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化学农药生产成本。
第二道坎是来自用药量。根据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网站显示,苦参碱用于杀虫、杀菌的登记亩用量,如0.3%苦参碱用于防治苹果树红蜘蛛,亩用量高达250-750毫升;防治甘蓝蚜虫,亩用量在100-200毫升。
用药量大,增加的是农民的用药成本,用药量小,达不到杀虫、杀菌效果,在这种前提下,苦参碱不被接受,也在预料之内。
第三道坎是来自市场。在绿色有机果蔬需求激增的当代,植物源农药无疑就找到了用武之地,但有着“绿色环保”的噱头,经销环节自然不会放过多赚钱的机会,所以,以苦参碱为代表的植物源农药,离实际大面积应用,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除此之外,植物源农药之所以远离人们的视野,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在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较火的那段时间内,很多企业为了克服苦参碱杀虫慢、成本高的缺陷,往往在里面添加其它农药成分。
在市场抽检中,甚至多次检测不出含有苦参碱成分的产品,像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无疑是自掘坟墓的自残行为,以至于很多农民朋友在看到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瓶子里实际装的是哪种农药。
三、苦参碱能苦尽甘来吗?
从长远来看,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符合未来农药发展的大方向,当前部分企业采取将两种植物源农药混配的模式,来达到较好的杀虫、杀菌效果,就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更有企业将苦参碱定位在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小虫防治方向,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未来,苦参碱若能克服成本高的缺陷,随着农民预防病虫害意识的不断提高,一旦提前防治成为一种习惯,苦参碱苦尽甘来,倒也是大势所趋。
#中国地道风物#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