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大战:英特布鲁和喜力
英特布鲁(Interbrew),比利时的一家有636年历史的啤酒公司,同比它年轻200年的荷兰喜力啤酒公司之间的对抗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两家公司的历史惊人地相似。它们都是数百年前从小型的家庭酿酒作坊成长为当地最大的啤酒制造商的。在19世纪70年代,它们都开始向邻近国家出口产品――英特布鲁向德国和法国出口,喜力向法国和英国出口。大约在1930年 间,两空公司都决定自己完成装瓶业务,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出售桶装啤酒。这一改变导致了啤酒消费的迅速增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两家公司都开始收购小 型的啤酒公司以加强自己在不同国家中的力量。随着欧洲业务的增长,它们在每个主要市场附近建立了酿造厂。此外,它们还开始授予权外国企业生产其旗舰品牌产 品(喜力公司的喜力啤酒和英特布鲁的Stella Atois)。被许可方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其中许多都是从前的欧洲殖民地。在20世纪90年代,英特布鲁加快了收购的步伐,在10年间收购了几十家小型的啤酒企业。喜力公司的成长则慢一些,收购也少得多,这是因为它力图将企业控制在喜力家庭手中。
这对老对手目前面临着同国际化有关的三大严峻的挑战。首先,在收购完成 后,被收购企业的运营、员工和品牌被保留下来,继续处于半独立的经营状态。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本地控制可以减少家族所有者的敌意,保留工作则可以减少政府 的反对,保留本地品牌可以保证本地需求的稳定和口味本地化。然而,随着公司变得越来越大,这种高度分权的组织形式也许已经走到了尽头。来自总部的更密切的 控制可以帮助每家企业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还可以有助于将学习和最佳实践在公司的各个部分间传播。
其次,英特布鲁和喜力还必须仔细权衡口味本地化的程度。英特布鲁现在有3个全球品牌,Stella Artois、贝克和巴斯,还有60个本地的品牌。这家公司称自己是“在全世界的本地啤酒制造商”。喜力公司只有一个全球品牌,但有80个 本地的品牌。对于各地不同的品牌,公司必须为其提供独特的原料、工艺、设备、培训等等,导致企业制造成本上升。如果将品牌数目减少,企业将实现成本节约和 知识分享。挑战在于找到在取消产品的同时不失去喜好本地口味顾客的方法,这一问题在近来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小批量生产的微型现酿啤酒大获成功。它们的独到 性,加上小范围和高度定制化,令这些微型现酿啤酒商得以收取溢价以抵消相对较高的成本。
再次,竞争对手们必须找出同非常相像的对手进行竞争的方法。这是在国际化程度加深时一个又一个产业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合并和标准化导致企业 之间看上去几乎完全一样。任何重大的竞争优势都会立刻被复制,所有的优势都是短暂的。为了防备第三名英特布鲁的攻击,排名第二的喜力必须借钱收购更多的小 公司,喜力必须抓紧时间,以免最好的收购对象被对手全部收购了去。然而,“追赶”还不足以让喜力占领先机。从可以预见的未来看,国际啤酒产业将延着一条毫 无新意的路径前进,从猛烈的扩张到合并后竞争烈度上升,经过一场精疲力竭的战斗之后再平静下来,这样的斗争看来将永无休止
(注:英特布鲁经过系列收购后现在是百威英博的一部分。)
讨论题:
1.从案例来看,跨国啤酒企业通过收购实现国际化主要可以实现哪些好处?
2.收购为跨国啤酒企业带来了哪些挑战?如何克服?
3.在你看来,跨国啤酒企业还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对抗本地微酿企业进行竞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