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的症状,发痘很严重
山羊由于饲养粗放、简单,在江苏地区饲养非常广泛,正常情况下山羊的疾病也比较少,但是这几年羊痘的两次爆发,也给饲养者们敲响了防疫的警钟。
羊痘包括绵羊痘和山羊痘,侵害山羊的为山羊痘,山羊、绵羊互不传染。山羊痘的病原为山羊痘病毒,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病理过程,以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征性痘疹为特征。本病潜伏期为6~8天。体温升高至41~42℃,鼻腔和眼结膜有卡他性脓性炎症。在颜面、乳房、外阴、四肢内侧等无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肤发生暗红色斑疹,并迅速发展为丘疹,疹块逐渐增大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凸出。全身有毛区的皮肤上出现许多球状隆起结节,星罗棋布。病期约为3周。瘦弱羊特别是羔羊,全身发痘严重,波及内脏反应明显,继发重度肺炎,孕羊几乎全部流产或产死胎,病死率很高。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山羊痘的防治。
一、做好免疫注射
对健康羊群全部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0.5毫升/只,尾下或股内侧皮内注射,注苗后1个星期左右产生保护抗体。
二、加强消毒灭源
羊舍、羊场环境、用具、饮水等应定期进行严格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对已发病的羊群,要严加封锁,隔离病羊,进行治疗。病羊尸体必须深埋或烧掉,病羊圈舍及护理用具要用3%石碳酸消毒,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严禁到疫区放牧,搞好圈内卫生。对病羊应加强护理,注意卫生,给予软嫩而容易消化的饲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风,最好在天晴时放牧,让病羊能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发疹期,要加强保温,铺上垫草,供给温水。对皮肤上的痘疮,涂以碘酊或紫药水对症治疗;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应先用3%石碳酸洗涤,然后涂药;对粘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
总的来说,山羊痘是一种急性接触性的传染病,防重于治,一是严禁从疫区买羊,从非疫区买羊也要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进行隔离观察20天左右,证实无病后再合群;二是平时尽量不要让陌生人到羊圈接触饲料用具,以防带毒传染;三是尽早接种疫苗,提高山羊的自身保护力;四是如果发生疑似山羊痘疫病,应当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以争取及时规范的治疗,将损失减到最少。
羊痘,俗名羊天花,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一旦羊群感染本病,放牧人员应高度重视,立即采取防控措施,给周边羊群和饲养工人。
病因病原体为病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多发,传染很快。潜伏期6天~8天,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皮肤,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成为传播媒介,病羊痊愈后能获得终生免疫。
临床症状病羊最初精神沉郁,体温明显增高,可达41℃~42℃,食欲减退或废绝。结膜肿胀潮红,流泪,流黏性鼻液,2天~3天后出现本病典型症状,即在羊体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诊,如:眼周围、唇、鼻颊、四肢内侧、乳房、阴唇、阴囊、包皮及尾内无毛处。病羊眼结膜潮红,流浆性或脓性鼻液,呼吸快,体温高,精神委靡,食欲减少。羊痘对成年羊危害较轻,死亡率约为1%~2%,对羊羔危害严重,死亡率达20%~50%。
诊断羊痘很好确诊,根据临床症状如:毛稀处、乳房、四肢内侧、阴唇、包皮、尾部发生丘疹、水泡、脓疮、或干痂等病变。可考虑是“羊痘”。要特别注意与“口蹄疫”相区别。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严禁从疫区购买羊只及羊肉、羊毛、羊皮等产品。
发生疫情时,一定要划区封锁,隔离消毒。
每年定期预防接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山羊可用山羊痘细胞化弱毒冻干疫苗,大、小羊一律皮下注射0.5毫升,免疫期为一年。
治疗对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干后涂以碘酒、紫药水、硼酸软膏、四环素软膏等。
对继发感染的羊只,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日2次,或用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毫升~20毫升,肌注3次。
也可用免疫血清治疗,每只羊皮下注射10毫升~20毫升。
中药疗法:金银花100克、黄连100克、黄芩100克、黄柏100克、柴胡50克、栀子50克、地骨皮50克,加水10升,文火煎至3.5升,用细纱布7层过滤3次,装瓶灭菌。皮下注射,大羊每次10毫升,小羊每次5毫升,每日2次,连用3天,一般均可治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