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三招教你熬出好膏(制膏攻略)
一到冬季,铺天盖地的膏方标语随处可见。确实,按照中医理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机,所谓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特别是江浙地区,自古就有秋冬进补的习俗。膏方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一般成百上千,高者甚至几万都有,让一些想要体验中医养生奥妙的人,望而却步。
膏方的好处及哪些人适合吃膏方,哪些人不适合吃膏方,本篇不再赘述,这些都是需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后才能开方的。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也不是网上随便找个“秘方”,或者随便问几个“网上专家”就能够搞定的。因为膏方服用时间较长,不对证的膏方长期服用会对身体产生影响的,最好还是当面看医生把脉,一人一方,量身定制,才是冬季进补的正确选择方法。
膏方一般要由专业的膏方药剂师制作,有专门的器具和场所,但这并不代表膏方不能自己做,一些简易的小膏方也是可以在自家厨房里生产的,甚至熟练流程后,可以专门去找医生开方,回家自己动手熬制膏方。自己在家制作一般选用药材品质会更好,这样不仅减少了制膏加工费用,也能在制作过程中节省很大一笔贵重药材的损耗,更准确地把握火候及时间,同时精心熬出的膏方效果可能更佳。
本篇主要还是帮助一些小白入门,三步学会自己熬制一些简单的膏方。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制作小膏方的工作流程,自制膏滋药大致可分为三步:煎汁、浓缩、收膏。
第一步:煎汁
怎么熬中药取汁及一些简单的注意事项,上一篇文章已经讲过,毫无了解的可以去看一看。当然,熬膏的流程会有一些不同,这里具体讲解一下,也是分三步。
1、浸泡药材:浸泡药材有助于将其中的成分更好地煎到药汤中来,这就像吃干木耳、干香菇,得先泡开了才能烹饪,干制的中药材也一样。先将配齐的药料检查一遍,把胶类药和一些贵重药材,需要单独煎的,后下的等都拣出另放。然后把其他所有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内,加水以高出药面10厘米左右,浸泡12-24小时左右。
2、煎煮药材:把浸泡后的药上火煎煮。第一遍先用武火(大火)煮开,再用文火(小火)煮2-3小时左右,倒出头道药汁,再加开水煎煮,煎法同前,此为二煎,三煎,当然,只用煎两次也行,对比较节约的人,或一些贵重药材,可以煎三次。将前所得药汁混合在一起,煎煮的过程就完成了。
3.静置过滤:将混合的药物静置一段时间,1-3小时,用滤网或者纱布,去掉沉淀物,取上面的清汁,这样过滤的膏方,更加清澈透亮。
第二步:浓缩
浓缩的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所煎药汁的多少,如果煎汁的水放多了,三四个小时都是有可能的。 将煎出的药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发浓缩,同时不断用筷子或竹扁搅动药液,防止焦化,逐渐形成稠膏状,趁热用筷子或竹扁取浓缩的药液滴于干燥皮纸上,以滴膏周围不见水迹为度。
第三步:收膏
药汤浓缩好以后,加规定的蔗糖、冰糖、蜂蜜或者麦芽糖等,置于另一锅中干炒至全溶,色转黄,开始发泡至冒青白烟即可。倒入浓缩好的药汁,一起搅拌,整个过程需要不停搅拌,在挥发水分的同时防止粘锅甚至糊锅。
到底熬到什么程度可以收膏?一般是“滴水成珠”和“挂旗”为度,我是用竹片搅拌收膏的,把竹片从膏里拉出来,“滴水成珠”就是收膏时,取一点膏滴在水中而不会溶化。“挂旗”则是用竹片在膏里搅拌后拿出来,膏药会像一面旗一样挂在竹片上,才算是刚刚好。自然冷却放进瓷罐中分装,放置的环境以阴凉干燥为好,如避阳之处或冰箱内。初服每天早晨空腹服一匙,一周后可增至早晚各一匙。
收膏时特殊药物的处理:
1、另煎兑入类:如西洋参、红参、藏红花等,需另泡、另煎2次,压榨取汁,合并煎液,过滤,备用。待收膏时直接兑入浓缩的药液中。
2、研碎拌入类:如核桃、胡桃仁等药食两用的滋补品,需除去杂质,研碎,在收膏时直接加入膏中,搅拌均匀,直至成膏。
3、打粉掺入类:如人参、三七、虫草、琥珀等,若不宜浸泡煎煮,要粉碎成细粉者,在收膏接近完成前,徐徐撒入膏中(或用筛网筛入),或以适量沸水溶解成混悬液兑入膏中。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