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为什么发币的区块链创业更容易失败?

 

来源:刘红林律师

前两周跟一个做加密基金财务审计的创业者交流,话题聊到了区块链创业跟传统互联网创业有何不同。

我的观点是:如果说传统的互联网创业是九死一生,那么区块链的创业绝对是九点九死一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区块链不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跟生产关系吗?

熟悉红林律师的朋友都知道,我本人非常认可区块链技术,也是比特币爱好者。但这并不妨碍我看到目前区块链行业创业的弊病:利用区块链技术和用户共享权益激励思维的创业项目容易成功,但发了币尤其是上了交易所的项目反而更容易失败。

基于我自己过往在互联网的创业经验和对目前区块链行业的观察,发了币的项目仿佛加了个助推器,更快的成功,或更快的挂掉。

0自寻烦恼要发币,自己挖坑

大概在2018年底,大冬天的我在北京上了好几天孟岩举办的通证经济设计的课程,原本是想着自己能够学会这样一个技能,以便回上海后更好的忽悠投资人。

上完课程之后我的最大收获是,区块链创业绝对不是一个初创团队能搞定的事情。

因为Token的设计,往大了说这涉及到货币经济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虽然是mini版),往小了说你还面临着用户或者生态内的各种行为的微观经济的激励设计,而这可是传统的互联网创业者压根就不需要担心的烦恼。

传统的互联网创业者只需要关注:用户需求、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收入增长等,对于区块链的创业者团队来说,在创业初期就面临「经济模型」设计这样一个天坑。

你可以说Token的存在理论上能够降低用户的获客成本或者增加市场推广的效率,但打脸的现实是通过Token方式而吸引过来的用户很多时候并不真的是目标客户,而只是为了撸羊毛。

我所看到的不少区块链创业者,在完成传统的Web2项目产品和商业模式后,再去外部找服务商来设计自己的经济模型,虽然最终帮你交付白皮书设计的,可能都是你花大价钱买来的刚大学毕业的实习生的作品。

当然这还是预算充足的,在这块没什么预算的朋友,可能就跟网站《用户协议》、《隐私政策》一样,在市面上找一个竞标对手的直接抄过来自己调整下参数凑合就上了,毕竟除了那些学院派的行业观察者以外,没有人去认真读项目方的白皮书,更何况那些看不懂的经济模型。

所以你看到市面上那些上线没多久就陷入死亡螺旋的发币项目方,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但凡发了币上了交易所的创业者,项目崩盘从数学的角度上看,绝对是大概率事件,这跟团队是否做好了产品,拉新用户进场速度有多快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关系。

但什么时候崩,不仅要看运气,更得看项目方的耐力。比如项目方能将项目的叙事挺到什么时候?要么是创业者拉下一笔融资方来接盘的速度有多快,要么就是项目方在二级市场的市值管理操作有多猛。

上市不是目标,而是重大里程碑事件,发币也一样。不过对于传统上市的创业者而言,至少经过了上市前若干年的历练,身心至少有一定的经验。而发币上市的项目方可不一致。

发币的项目为什么要操心着二级市场的管理?明面上是为了制造流动性,但事情的真相可能是:二级市场的砸盘再不管,分分钟项目要崩盘。而这尴尬的处境发生,很多时候都是项目方自找的——没错,就是项目方当时自找的那些加密基金的投资人。

熟悉加密基金运营逻辑的朋友都知道,作为基金管理人,其赚钱的收入来自两块。

第一个是每年的管理费,这个也就能覆盖掉基金日常的花天酒地的辛苦钱。真正要狠赚一笔,是要看项目退出后的收益。所以对于基金的操盘手而言,除非这个基金99%的钱是他自己的,否则他绝对不会是那长情的意中人。他愿意冒裤衩都亏没的风险投资你这样一个初创项目,原因只有一个:希望更短时间的能够赚到钱然后离场。毕竟到手的钱才能分奖金。

对于融Token的创业者而言,会感觉搞钱就跟呼吸般容易,但换到加密基金的投资人角度看,哪个基金的负责人听说项目投9个月就能退出这事能够不迷糊?

将二级市场短平快的投资方式放到了传统的一级市场上,这就导致对于那些成功上了交易所的创业者而言,人生开心的或许就是上交易所那一天,然后就是面临不断到解锁期的投资人的疯狂抛售,币价但凡有下跌,不明真相的散户们自然也会跟进,于是死亡螺旋慢慢开始养成,一个项目走向失败的增长飞轮也就成功出现。

怎样能够避免这个增长飞轮的快速发展?真相只有一个:为国护盘。通过熟人介绍找币圈那些收费做市值管理的团队。至于能够稳到什么时候?这通常取决于项目方的预算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融token这事,看似是拿钱一时爽,做市值管理时才知这是火葬厂。

0主业不稳就对外投资,自己作死

另外一个让区块链创业项目容易崩掉的原因是创始人的内心肿胀,不甘心只做资本的韭菜,试图成为一把成熟的镰刀。

怎样能够将项目融到的钱变成更多的钱?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好好的聚焦在主营业务,攻克技术难题,做好用户调研、研发好的产品,和用户打成一片、做好市场推广,这个方式成功率会高一点但确定就是暴富过于缓慢,如果区块链创业团队并非过于天赋异禀的话,参照传统互联网公司创业发展之路径,至少得3~5年打底。

另外一种方式听起来就性感很多了,搞投资啊。用自己的项目名独家冠名一个生态基金,觉得哪个项目比自家项目有暴富的潜力就上去投一点,毕竟钱也不是自己赚来的不值得心疼。这种谜之操作是传统互联网创业的朋友完全不能理解的。

说实话,看到很多市面上融资金额不过是千万级的区块链创业者,竟然都纷纷生成自己有投资基金,要对外投资项目,把我看的一愣一愣的,感情你这是把VC当成LP,自己编个项目来募资,然后自己来做GP搞投资?

历来商业史上,哪家成功活动下来的公司早期不是聚焦在主营业务上吭哧吭哧发展,成为行业主导者或者龙头后才开始做财务投资守成的?

区块链创业者在主营业务都还没跑顺,项目都还没办法靠自己养活自己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外做财务型的投资,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有朋友会说这是项目方在做生态布局。那就多少有点扯淡了。毕竟绝大多数的区块链产品用户日活、周活、月活还没眼看。

产生这样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区块链创业者的浮躁。自己在市场上拿钱很容易,就希望学习资本家一样,在市场上再靠别人的钱做杠杆来搏一把更大的收益,毕竟好好的做产品,做运营来用户多累啊,哪有一晚上爆拉几十个点这么刺激?

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的区块链项目变成了一层套一层的杠杆性金融游戏,过去近十年,区块链行业发展速度很慢,各位喜欢玩金融游戏的区块链项目方的朋友你的钱都怎么来的心里应该也要有点数。

0别拿中国监管受限为借口

事情做成了就说自己天赋异禀各种牛逼,事情失败了就说大环境不好政策有问题。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在很多从业者的概念里,在中国做区块链创业是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那些区块链从业者自认为是国家特别针对你来做限制的事情,放在任何的其他行业中,其实也都一样。比如大家都熟悉的ICO首次代币募资这件事,大家可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在中国任何的发展时期,任何行业的创业公司,似乎都不能直接面向公众来募资。所以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打击这事,区块链创业者可轻易别往自己身上揽,在监管层的眼睛里,真的没有特别的在意你。

0结语

木心先生的诗集里面有句诗,叫:曲线甜,直线咸。

这篇文章的某些字眼可能看上去不中听,但作为曾经也算是To VC 的互联网创业者,烧了上亿投资款、踩过N个创业路上的自我作死的坑之后,在看了很多区块链创业者起高楼楼塌了之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琢磨下自己在创业的项目,项目靠谱的程度有多少?发币这事情是否真的有必要?毕竟开弓没有回头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

毕竟保持开放性,是创业者成功的要件之一。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