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香料知识:具蒜香味的树胶——阿魏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早在公元7世纪(唐代),中国一部由李绩、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的著名药书《唐本草》破天荒地记下“(阿魏)苗叶根茎酷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暴干者为次。体性极臭而能止臭,亦为奇物也。又婆罗门云:熏渠即是阿魏,取根汁暴之如胶,或截根日干,并极臭。西国持咒人禁食之。常食用之,云去臭气。戎人重此,犹俗中贵胡椒,巴人重负蠜也”一语之后,

让向为夷药(外来草药)的“阿魏”得以跻身中药之列。

对于这种植物的原产地,《唐本草》没有说明,

另一药书——李珣的《海药本草》曾尝试给出答案。

书云:“谨按《广志》,阿魏生石昆仑。是木津液,如桃胶状,其色黑者不堪,其状黄散者为上。云南长河中亦有阿魏,与舶上来者,滋味相似一般,只无黄色。”

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全面。

倒是一本笔记式小说——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给出了较为详细的答案。

书云:“阿魏,出伽者舟国,即北天竺也。伽者舟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呼为阿虞。树长八九丈,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叶形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拂林僧弯所说,同摩伽陀僧提婆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成阿魏。”

到了16世纪(明代),再有一部药书——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对它作出了更详细的说明。

书中云:“阿魏有草木二种,草者出西域,可晒可煎,苏恭所说是也。木者出南番,取其脂汁,李珣、苏颂、陈承所说是也。按《一统志》所载,有此二种:云出火洲及沙鹿海牙国者,草高尺许,根株独立,枝叶如盖,臭气逼人,生取其汁熬作膏,名阿魏。出三佛齐及暹逻国者,树不甚高,土人纳竹筒于树内,脂满其中,冬月破筒取之。观此则其有二种明矣。盖其树低小,如枸杞、牡荆之类,西南风土不同,故或如草如木也。”

阿魏

这种植物查实是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蔷薇亚纲[Rosidae]伞形目[Umbellales]伞形科[Umbelliferae] 阿 魏 亚族[Ferulinae Drude]阿魏属[Ferula]下辖的成员。

该属共有80个品种,我国有25种,

并且从气味上划分为“香阿魏”和“臭阿魏”两大类。

然而,不是所有隶属植物都可以成为中药“阿魏”的,还要看其茎有没有树脂流出,流出来的树脂才是名正言顺的“阿魏”。

粤厨宝典升级版全套六册 ¥565.4 购买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这种资源十分罕有,原因是这些植物对土壤、温度、湿度等生长条件非常苛刻,除印度少有几处可以种植外,我国亦只有新疆能够栽培,而且可出树脂的种类亦不多,大概有5种左右。

阿魏

又名“阿魏草”“印度阿魏”“进口阿魏”,

拉丁学名Ferula assafoetida L。

具强烈蒜臭。初时仅具根生叶,至第五年始抽花茎。

根生叶近肉质,近基部叶3至4回羽状全裂,叶柄基部略膨大,末回裂片长方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灰绿色。

双悬果卵形、长卵形或近方形,果棱丝状,略凸起。

花期在3~4月份,果期在4~5月份。

新疆阿魏

拉丁学名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

具蒜葱气味。根纺锤形或倒圆锥形,茎通常单一,紫红色。叶灰绿色,3出或3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宽椭圆形。分果椭圆形,有疏毛,果棱凸起,油管大小不一。

花期在4~5月份,果期在5~6月份。

新疆阿魏图谱

阜康阿魏

拉丁学名Ferula fukanensis K.M.shen。

其株高50~150厘米,具强烈的葱蒜样臭味。根圆锥形或倒卵形。茎粗壮,单一,从近基部分枝成圆锥状,枝上有多次互生、对生和轮生的侧枝。

茎下部叶宽卵形,3出2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长圆形,再深裂为具齿的小裂片。分生果平扁,果棱急剧凸起,油管大小不一。

花期在4~5月份,果期在5~6月份。

阜康阿魏图谱

臭阿魏

又名“熏渠”“薰蕖”“兴蕖”“阿虞”“形虞”“魏去疾”“哈昔泥”“五彩魏”等,

拉丁学名Ferula teterrima Kar.et Kir.。

初生时只具有根生叶,至第五年才开始抽花茎。花茎粗壮,具纵纹。

叶近于肉质,近基部叶为3至4回羽状复叶,叶柄基部略膨大,最终裂片长方披针形或椭圆披针形,灰绿色。双悬果背扁,长卵形或近方形,棕色。

花期在3月份。果期在4~5月份,至此植物枯萎死亡。

多伞阿魏

拉丁学名Ferula ferulaeoides(Steud.)Korov.。

其根纺锤形,粗大,根颈通常不分叉。茎粗壮,被疏柔毛,从近基部向上分枝成圆锥状,枝多为轮生。叶片轮廓为广卵形,3出4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卵形,再深裂为全缘或具齿的小裂片。分生果椭圆形,背腹扁压,背棱丝状,侧棱为狭翅状。

花期在5月份,果期在6月份。

但这种“阿魏”不具蒜臭。

粤厨宝典升级版外的秘籍篇 ¥73 购买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硬阿魏

又称“沙椒”“花条”“野茴香”“沙茴香”,

拉丁学名Ferula bungeana Kitagawa。

其株高30~60厘米,植株被密集的短柔毛,蓝绿色。根圆柱形,根颈上残存有枯萎的棕黄色叶鞘纤维。茎细,从下部向上分枝成伞房状,二至三回分枝,下部枝互生,上部枝对生或轮生,枝上的小枝互生或对生。

基生叶莲座状,有短柄,柄的基部扩展成鞘;叶片轮廓为广卵形至三角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长椭圆形或广椭圆形,再羽状深裂,小裂片楔形至倒卵形,形似角状齿,顶端具细尖,被密集的短柔毛。

分生果广椭圆形,背腹扁压,果棱凸起。

花期在5~6月份,果期在6~7月份。

粤厨宝典升级版外的菜肴篇 ¥98 购买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在春夏之际将以上植物的茎自根头处切断,冚(掩)上树叶,经10天的积累,根头旁凝成的树脂即为“阿魏”,英文称作Asafetida或Asafoetida或Assafoetida。

由“阿魏”凝结的树脂呈球粒状凝聚成大上不等的团块。表面粗糙,颜色不一,由白、黄、暗黄、棕或红棕色相间而成,无光泽。

干燥品较硬,新鲜品较软,断面乳白色或浅黄棕色,在空气中渐变成红色或红棕色,有强烈持久的蒜臭,味微辣而苦,嚼之粘牙。加热变柔软。

与水共研成白色乳状液。

由“新疆阿魏”“阜新阿魏”“臭阿魏”凝结的树脂呈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色。

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切面颜色较浅,放置后色渐深。

脂膏状者黏稠、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粘芽并有灼烧感。加水研磨亦呈白色乳液。

以凝块状、表面具彩色、断面乳白色或稍带微红色、气味浓而持久、纯净无杂质者佳。

不过,这种凝脂方法无疑是“杀鸡取卵”,难怪能与价堪黄金的“胡椒”“负蠜”齐名。

正因如此,《唐本草》亦无奈地补充“今人曰煎蒜白为假者,真者极臭”一语,说明在利益的驱使下,“阿魏”在未成中药之前就已有伪品存在。

粤厨宝典外的海味制作图解 ¥124.5 购买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要如何辨别真假呢?

《唐本草》遗下了一句说了等于没说的“真者极臭”之语,更是越辩越乱。

坊间甚至说它是腐尸下的泥湴,说它是陈尸的脑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迨至南北朝(420年―589年)时期,中国的禅僧们再也无法忍受假货带来的骚扰,冒出了“黄苓无假,阿魏无真”的谚语。

言以“黄芩”为代表的本土药材肯定无假,而像“阿魏”那样的外来药物多半无真。

不过,不知是有人证实“黄苓”也有造假,还是抄写有误,这句话到了明代则变成了“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十·物部二》之中还对它作了详尽的解释,

书是云:“俗云,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阿魏生西域中,一名合昔泥。

其树有汁,沾物即化,人多牵羊、豕之类系树下,遥以物撼其树汁,落则羊、豕皆成阿魏矣。

树上之汁终不可得,故云无真也。

其味辛平无毒,杀诸虫,破症瘕,下恶除邪,解虫毒,且其气极臭而能止臭。

彼中以淹羊肉甚美,中国止入药物而已。”

继唐代跻身成为中药之外,“阿魏”在明代之前还一度成为膳食香料。

我们在倪朱漠撰写的《本草汇言》的“阿魏化积、堕胎、杀虫之药也。

其气辛烈而臭,元人入食料中,能辟一切禽兽鱼龟腥荤诸毒。

凡水果、蔬菜、米、麦、谷(穀)、豆之类,停留成积者,服此立消。

气味虽有秽恶,然不大损胃气,故方脉科每需用而不弃也”一句中再次证实。

当这边厢享受着“阿魏”带来的乐趣时,另一边厢,南北朝时期刊行的《梵纲》则大唱反调,倡议“不得食五辛”,给“阿魏”的热潮泼上一盘冷水。

所谓“五辛”又称“五荤”,是指五味辛辣的蔬菜,最早见于晋代周处(236年―297年)的《风土记》上,

书中云:“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而食之,名五辛盘。”

然而,为大乘佛教戒律的《梵纲》不是这样定义,而是“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兴蕖。”

明确地将“兴蕖”——“阿魏”罗入其中。

粤厨宝典升级版单本砧板篇 ¥72 购买

以上橱窗的商家及商品,与本文作者及头条号没有必然关系,选购时应与商家核准货品真实

到了清代(1616年―1911年),中国大多佛教徒都遵循了《梵纲》的旨意,“阿魏”的作用只剩中药一途。

中医认为它味辛性平。归肝、脾、胃三经。功能消积、散痞、杀虫。主治肉食积滞、瘀血徵瘕、腹中痞块、虫积腹痛等症。

佛教鼻祖的印度并没有听从《梵纲》的旨意。

所以,“阿魏”在印度既是草药,又是膳食香料,甚至与另一种膳食香料——“郁金”(Turmeric)一起成为他们独特的风味。

印度人认为,“阿魏”含有仲丁基3-甲硫基烯丙基二硫醚(2-butyl3-methylthioa llyldisulfide)、[R]-仲丁基1-丙烯基二硫醚([R]-2-butyl1-propenyldisulfide)、[1-甲硫基丙基]1-丙烯基二硫醚([1-methylthiopropyl]1-propenyl disulfide)、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 trisulfide)、仲丁基甲基二硫醚(2-butylmethyl disulfide)、

仲丁基甲基三硫醚(butylmethyl trisulfide)、二-仲丁基二硫醚(di-2-butyldisulfide)、二-仲丁基三硫醚(di-2-butyltrisulfide)、二-仲丁基四硫醚(di-2-butyltetrasul-fide)、十一烷基磺酰已酸(Undecylsulfonyl acetic acid)、阿魏酸酯(Ferulicacid ester)、阿魏酸(Ferulic acid)、法尼斯淝醇(Farnesiferol)、巴箅拉克明(Badrakemin)、

α-蒎烯(α-pinene)、左旋波利安替宁(Polyanthinin)、水芹烯(Phelladrene)、柯拉多宁(Coladoni)、蒴玛坎亭已酸酯(Samarcandin acetate)、卡矛洛醇(Kamdonol)、多胶阿魏素(Gummosin)、阿魏种素(Assafoetidin)、圆锥茎阿魏星(Ferococlicin)等成分,

虽气烈殊常,但一经用于烹调,则香味陡生,秉承了《唐本草》所言的“体性极臭而能止臭”之本性。

蒜香骨

1990年代,粤菜厨师瞄上了“阿魏”。

那里的厨师决定利用“穷人味精”——蒜子制作“蒜香骨”。

然而,由于蒜子中的糖分容易受火,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焦苦的味道,给配方的设计带来了障碍。

当然,谁都知道减少蒜子的分量是最简单的方法。

然而,接踵而来的问题——欠缺香味。这种做法无疑是广州人说的“斩脚指避沙虫”——顾此失彼。

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办法是有的。

制作“蒜香骨”的翘首——在海珠区市二宫旁的“海宝酒家”的厨师想到了“阿魏”,决定适当地加入这种时为粤菜厨师较为生疏的膳食香料。

此一来可谓一箭双雕,相得益彰。既保证菜肴有浓郁的蒜香味,又避免了排骨有焦苦的问题。

食者无不惊叹此“蒜香肉”的蒜香、肉馥。

这两大问题解决了之后,保水、保脆的问题就不在话下了。

这大概就是“蒜香骨”的秘方吧!

全文完

《粤厨宝典八册》《海味制作图解两册》《烧卤制作图解两册》《厨房佩方》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