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扫一扫”,“废品”随时变积分,“智能分类回收机”能不能干过“摇铃铃”?

 

自助售菜机、自助果汁机、自助健身房、自助洗衣房……“扫一扫”享受各种便利的生活服务已然成为都市的新时尚。如今,在红红火火的垃圾分类时代,一种叫做“智能分类回收机”的自助设备已经成为这场全市范围内“垃圾革命”的好帮手,社区居民不用积攒一堆报纸、纸板箱、可乐瓶等废品(可回收垃圾),等着“摇铃铃”上门,它们随时可以通过“智能分类回收机”变成现金,从而让被废品“霸占”的阳台焕然一新。

“统购”模式,避免低值可回收垃圾一扔了之

家住杨浦区开鲁二村的李阿姨,就是这样一位热衷于给“智能分类回收机”“投料”的社区居民。

春节过后,杨浦区开鲁二村的垃圾箱房边摆上了“互联网+回收”企业——“爱回收”投放的一台“智能分类回收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李阿姨先是通过“爱回收”的微信公众号,注册了积分账户。随后,每隔一两天,她就把报纸、纸板箱、可乐瓶、旧衣服等可回收垃圾交到回收机那里。第一步,先扫一扫回收机上的二维码,“大家伙”的“肚子”打开之后,李阿姨把混有各种可回收垃圾的马甲袋一股脑儿扔进去。不多久,“大家伙”面板上显示出称重2.5公斤,积分25的字样,这意味着按照每公斤1元钱的回收价格,李阿姨已经获得了25分积分,折合2.5元现金。

工作人员和李阿姨一起,先把纸板箱踩扁才能给智能回收机“投料”。

李阿姨告诉记者,积攒到200分,相当于20元现金之后,就可以提现到她的微信账户里。记者看到屏幕上显示,迄今为止,李阿姨的账户已经有34.1元了。

“各种垃圾打包在一起,统一价格,老百姓会不会觉得吃亏?”记者问道。

据负责回收点运营的“爱回收”两网融合事业负责人韩晓光告诉记者:“如果分得太细,很有可能那些可卖可扔的低值可回收垃圾又会混到生活垃圾中。我们投身这一领域,就是想为垃圾分类尽点力,也得到区里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一‘统购’模式。”

李阿姨算了一笔账后,对记者说道:“‘摇铃铃’开价是一公斤1块2,但现在周边棚户拆了不少,‘摇铃铃’不好找。这里虽然收1块公斤,但玻璃瓶、塑料瓶、旧衣服等也是这个回收价格,我觉得挺公道。另外,平时我要攒一堆废品才去卖,现在倒垃圾时顺便就把把废品交给它,不占阳台地方。还有就是智能回收机24小时都能投放废品,我发现我们小区的上班族以往都把可回收垃圾一扔了之,现在也开始‘做人家’卖钱了。”

“24小时投放,不怕有人在工作人员下班后,把砖头投进去换钱?”记者又问道。

智能回收机的“肚量”很大。

“我们这套系统有人脸识别的高科技,由于手机是实名制的,恶意投递砖头的行为摄像头会拍摄下来,多次这样就会列入我们的黑名单。”韩晓光说道。他还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年底,“爱回收”已经在杨浦区建设了121个回收网点,共投放200台自助回收设备,每天共计能“吃下”近74吨可回收垃圾。以开鲁二村的这台“智能分类回收机”为例,每天能“吃下”二三百公斤可回收垃圾。“公司计划到2019年底,网点数量达到500个,投放数量超过1000台。”未来,他们还将开发出新的机型,如带有小型化压缩装置的,可以增大每单回收量。

“分类计价”模式,机器投入费用更大,但老百姓“垃圾换钱”更加明明白白

把可回收垃圾随时变成现金,这样的一幕也出现在静安区一座上世纪90年代的老公寓。这天,居民老黄拎着两个装满饮料瓶的大购物袋,来到一台叫做“小黄狗”的智能回收机前,她将饮料瓶一个个地投入其中的“饮料瓶和易拉罐”回收箱。“1个、2个……22个,一共22个饮料瓶,可拿1.1元。”经过计数,屏幕上自动显示出饮料瓶个数和可获得的现金。

机器一旁的“小黄狗”工作人员随后让她打开APP。最终,她确认了这笔1.1元的现金已经存入了她的帐户。在她身后,又有一位居民抱着一大堆纸箱赶来。工作人员帮她把纸箱压扁后,放进其中的“纸类回收”箱,自动称重后,屏幕显示可获得2.51元。

“小黄狗”运维人员介绍说,这一组机器是去年8月份起在该小区试运营的,由一台黄色的触摸屏主机以及4台智能回收箱构成,可接收“纺织衣物、塑料瓶、纸品、金属“四类可回收物。与“爱回收”的“统购”模式不同,“小黄狗”的垃圾回收实行分类计价,垃圾投放进去实时返现,累计达到10元即可提现。

正因为分类计价,所以“小黄狗”单组机器的成本要比“爱回收”来得高,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垃圾换钱”的过程中是啥废品就值啥钱,显得更加明明白白。据内部人士透露,单组机器的价格要超越6万元,而“爱回收”机器的价格是3万元左右,尽管如此,业内传出消息,“小黄狗”由于背后有大资金的支持,布点速度在“智能分类回收机”领域是最快的,记者从该公司的官网上看到,截至目前,他们已经进驻全国进驻37城市,覆盖小区7817个。

“智能垃圾回收机”行业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

市商务委市场体系建设处有关负责人士对记者说,如今,随着走街串巷、以个体经营为主的“收废大军”成为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主力军,他们存在着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分拣技术水平差,“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价值的废品如纸板箱、报纸等有人收,再生利用问题不大,而低价值的废品,如废玻璃、废泡沫、废纺织品、废木料等就不收。老百姓辛辛苦苦把垃圾分类之后,低价值废品卖不掉,也就不知不觉地混入到生活垃圾中去了。

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风口也开始吹向这一领域。如今,本市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已再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回收站点形式,智能化自助回收机、APP预约回收、互联网+回收等现代化的回收模式逐渐得到运用。

在智能分类回收机领域,除了“爱回收”、“小黄狗”,还有“阿拉环保”、程胜环保、天楹环保、睦邦环保等一批企业,尽管模式有一定区别,但它们都按照政府的要求,高价值、低价值可回收垃圾“通吃”,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低值可回收垃圾的出路问题,值得倡导。

然而,尽管目前这些“智能分类回收机”方兴未艾,但它们都普遍面临着进场难的情况。一方面表现在由于其中不少企业采取了与某个区政府进行合作的模式,因此,在该区布点还可以,但跨区就有一定的难度;二是除了社区之外,其实商超、办公楼宇、产业园区等也非常适合智能分类回收机的摆放,但苦于没有相关的推进政策,进展还十分缓慢。

其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方兴未艾的“智能分类回收机”的背后,都有大资本、风险投资运作的背景。作为互联网企业,初期的“烧钱”并不难,但如果不能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很有可能烧钱烧过一阵之后,难以为继,这一点,此前的共享单车领域的乱相就是一个教训。

市商务委市场体系建设处这位负责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这些“互联网+回收”企业最需要突破的瓶颈是规模效应,达到一定的回收规模后,才能盈利,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建议社会各方力量携手,积极遴选龙头企业,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比选后,再携手进行跨区更大规模的集中收运,企业就能可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也呼吁,“互联网+回收”企业在进入小区的基础上,下一步不妨与商超、办公楼宇、产业园区等社会公共场所多加沟通,协商出符合双方利益诉求的布点方案,从而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商超、办公楼宇、园区废弃物管理更加有序,环境也更加优美的多赢局面。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吴卫群

题图和文中图片均由吴卫群摄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