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代表爱情的鸳鸯,其实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花里胡哨的鸟类
我国古代有不少代表爱情的鸟类,有想象出来的,也有真实存在的。比如传说中的比翼鸟,雄鸟和雌鸟各有一目、一翅、一足,只有雌雄一对鸟抱在一起才能共同行动,号称双宿双飞。
比翼鸟的传说是古代人民的脑洞作品,寓意比较美好,但其实是不存在的。
那些真实存在的、代表爱情的鸟类,最出名的就是鸳鸯(Aix galericulata)。关于鸳鸯的美术作品、工艺品和诗词歌赋简直不要太多,相传它们对爱情极为忠贞,只要结成夫妻就一辈子不离不弃,形影不离,还长得很好看(主要是雄性),花里胡哨的。
喜气洋洋的鸳鸯文化
往前推个几十年,那时候大家基本都生活在农村和乡镇,如果有人结婚,家里一定会置办许多红色的衣物、被褥、枕套、窗花等用品,上面十有八九会绣有鸳鸯。
甚至那个年代的婚服、盖头、手帕上也都有鸳鸯戏水的刺绣,表达了人们对新婚者的祝福。
但现在人们的知识面普遍提高了,很多人也知道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鸳鸯,其实在对待配偶方面完全不像传说中那么忠贞不渝。
鸟界“渣男”
鸳鸯并不是传统的一夫一妻制鸟类,雄性鸳鸯会在繁殖期间向多只雌性鸳鸯求偶,也会出现多只雄性向同一只雌性求偶的现象,甚至偶尔会有“同性恋”出现。
求偶成功后,雌雄鸳鸯确实会经常在一起,雄性鸳鸯还会负责寻找和改建巢穴。
但是雌鸳鸯产卵后,孵化和育雏的重任全部都由雌性进行,雄鸳鸯此时干嘛去了呢?
答:寻找下一只雌性鸳鸯,或悄悄换一身灰衣服消失不见。
我们看到的花枝招展的雄性鸳鸯,并不是一直都这么花里胡哨。
繁殖期结束后,雄性鸳鸯会换上一身跟雌性鸳鸯差不多的灰衣服,这个时候主要靠喙的颜色来区分性别(红嘴的是雄鸳鸯)。待到下次繁殖期来临之前,雄性鸳鸯又会长出色彩斑斓的羽毛,继续干活。
那为什么鸳鸯这么“渣男”,还会被冠以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名呢?
因为古代人所说的鸳鸯,其实并不是现如今我们熟悉的这种鸟,而是另一种鸟类,它的名字叫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长下图这样。
古时候真正的鸳鸯
其实一开始赤麻鸭才是正牌的鸳鸯,现在我们熟悉的鸳鸯在古代叫做鸂鶒(读音同“西翅”)。
宋代《乐府雅词》收录的《九张机》中有这么一句: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还有词人黄庭坚在《满庭芳·明眼空青》中写道:
“ 鸳鸯,头白早,多情易感,红蓼池塘。”
南宋《尔雅翼》中对鸳鸯的描述是:
“……其大如鹜,其质杏黄色,头戴白长毛……尾与翅皆黑。”
这些特征,包括白头、杏黄色、尾巴和翅膀有黑色,都是赤麻鸭的典型特征。
忠贞的赤麻鸭
赤麻鸭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而且只要求偶成功并且不出意外,就会终生结对生活。
孵卵由雌性赤麻鸭进行,但雄性赤麻鸭会在附近进行守卫工作。雏鸟破壳后,雌性和雄性赤麻鸭会共同进行育雏。
由于赤麻鸭会一直形影不离,而且白色的头又有着白头偕老的美意,所以成为爱情的象征是实至名归的。
那为什么后来鸳鸯这个名字会被鸂鶒抢走呢?这是因为古人有时看到鸂鶒成双成对,认为它们跟鸳鸯是类似的鸟,再加上繁殖期的雄鸂鶒身上有许多紫色羽毛,所以鸂鶒也被称为“紫鸳鸯”。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天津三月时》中写道:
“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
狸猫换太子
从宋朝以后,鸂鶒由于相貌出众的人气迅速提升,“紫鸳鸯”中的紫也渐渐被人省去,鸂鶒就渐渐被直接称为了鸳鸯。宋朝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制度图样,甚至给鸂鶒和鸳鸯交换了名字,彻底搞混淆了(毕竟是搞建筑和装修的书)。
还有许多女人闺房中的“鸳鸯”饰品,其实都是鸂鶒(现在也是)。关于这一点,宋代《尔雅翼》特别做出了描述:
“……今妇人闺房中饰以鸳鸯,黄赤五采,首有缨者,皆鸂鶒耳。”
意思很简单明了,就不翻译了。但是这篇文后面还有一句“鸂鶒亦鸳鸯之类”,说鸳鸯跟鸂鶒其实是同一类的鸟,这也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观察所得到的结论,虽然作者搞了个科普,但最后的意思还是表示叫啥都行。
到了明清时期,真正的鸳鸯(赤麻鸭)渐渐被人忘却,而鸂鶒则全面占优,拥有了鸳鸯这个名字。
清朝宫廷画师绘制的《百花鸟图》中,“鸳鸯”的形象已经被正式传给了鸂鶒,而“鸂鶒”的词条也没删除,而是被画成了一种类似现在林鸳鸯的不明鸟类,推测是根据明清命妇(受有封号的女人)正装补子上的图样进行二次加工创作出来的。
自此,鸂鶒终于变成了鸳鸯,而真正的鸳鸯渐渐被人遗忘。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