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中药膏方的概念与起源
1、膏方的概念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外用膏剂,即外科、骨伤科常用的软膏及硬膏药,古代称为“薄贴”,用于治疗外科疮疡疾患或风寒痹痛等证。内服膏剂,是将中药饮片再三煎熬,去渣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成一种稠厚半流体状剂型。滋补药多采用膏剂,以滋养脏腑之虚枯等,膏方之“膏”字,有润泽的意思,故又称膏滋药。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
2、历史发展
膏方有悠久的历史,外用膏剂始于《黄帝内经》的豕膏和马膏,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医家已用动物油脂、白酒、桂,涂在皮肤,用以医治疾病。最初的膏剂,是以动物脂肪为基质,主要外用以治疗外伤科疾病。
内服用水煎煮浓缩的膏方,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乌头、蜜)、猪膏发煎(猪膏、乱发),其制法类似现代膏滋方的制法,这是将膏滋方作为内服的最早记录。晋代膏方已由皮肤外敷,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治疗疾病。在制作方法上,诸膏方制剂有用苦酒(即醋)与猪油作溶剂的特点,药制成后,既可外用以按摩病处,又可内服。
唐以前称膏者,有内服也有外用,作用以治疗为主,其中称煎者多作内服,除用于治疗外,亦已作为药饵补剂用于养生。到了宋代,膏方使用普遍,水平提高,煎则逐渐为膏所代替。宋元时期的膏方,基本沿袭了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时洪文安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是一首著名的膏方,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组成,以治虚劳干咳,到目前仍广为使用。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自然流传下来。
膏方发展至明清,在普及的基础上进入了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阶段,其特点为:正规命名,规范制作,数量繁多,运用广泛。
膏方的名称,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曰:“膏者熬成稠膏也。”膏已成为滋润补益类方剂的专用名称,煎则转为水煎剂的同名语。由于膏剂逐渐偏向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因而从宫廷到民间,膏滋备受欢迎,使得各医家更是撷取膏滋之长,加以辨证处方,调治体弱之人,从而出现了因人处方而制的膏方,使得膏方的数量大增。
3、膏方市场
《2020中国膏方养生白皮书》中显示,国内膏方市场规模可观,其中线下传统膏方定制市场规模达到10亿,线上新膏方成品销售额达到4.55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