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下雨湿气重,中医祛湿有妙招
珠三角地区最近遭遇强降雨,到处湿漉漉,充满水汽。很多人出现了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重、胸闷、腹胀、小腿酸胀、沉重感、舌体胖大、齿印明显......这就是我们广东人常说的湿气重。 中医认为,“湿”为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一。湿邪致病具有重浊、粘滞、易伤阳气、病程缠绵难愈等特点。 湿气的来源一般有外感和内生两种,中医一般把湿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即外感湿邪。 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引起,即所谓“脾虚生湿,水湿内停”。 ✓头晕,特别容易疲倦乏力。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要想更有效地祛湿,还得根据湿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决定祛湿的方法。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下雨天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冒雨涉水。 室内可以借助抽湿机、干燥剂、空调除湿;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避免外感湿邪;不要穿潮湿未干的、不通风透气的衣服,避免外部湿邪侵入身体。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功能。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湿气重势必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等情况。 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祛湿,多用瘦肉、党参、山药、黄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 脾为痰湿生成之源,“要想祛湿,首先健脾”,因此,健脾养胃是祛湿的关键之一。 常用的祛湿中药有三大类: 芳香化湿 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主要适用于寒湿类。 清热燥湿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茵陈、金钱草、田基黄、溪黄草、垂盆草等——主要适用于湿热类。 利水渗湿 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车前子、车前草、通草、灯心草等。若与芳香化湿类配,治寒湿类;如与清热燥湿类配,治湿热类。 如果是脾虚生湿,还需配上补脾祛湿功效并见的药物,如白术、扁豆、五指毛桃、芡实、黄芪(可利水)等。 如果是湿痹,还须用祛风湿药,如羌活、独活、木瓜、蚕砂等。 病机上,湿容易阻遏气机,治法上气行则水行,所以祛湿方中常配行气药,如陈皮,行气燥湿,健脾化痰功效齐备。行气与祛湿功效并见的常用药物还有:砂仁、白豆蔻、厚朴等。 《黄帝内经》还有“风能胜湿”的观念,所以也常用防风、羌活、白芷、藁本、荆芥等祛风药来助祛湿。 薏苡仁、五指毛桃、芡实、黄豆、赤小豆、黑豆、冬瓜、陈皮、荷叶、土茯苓、马齿苋、玉米、高梁、荞麦、大麦、白果、莲子、胡萝卜、芥菜、海带、紫菜等。 广东人喜欢煲汤,以下重点介绍几味常用的药食同源汤料,各人可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单用,或排列组合地换着用。 薏苡仁 味甘、淡,性凉。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如果用于寒湿者,建议用炒薏苡仁,这样它的药性就变微温。 五指毛桃 味甘、辛,性平,气味清香。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益力舒筋。广东地区民间常用来煲汤。 荷叶 性味:微苦、微甘、微辛,性平,气清。功用: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现代用得最多的是去腻与消脂减肥。 芡实 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现代常用于预防与治疗痛风。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利水消肿,解毒排脓,退黄。 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功效:益肾补脾、利水解毒。 冬瓜 味甘、淡,性微寒。功效: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若体寒者想喝冬瓜汤,煲汤时最好加些生姜下去。 食忌:湿气重的人一定要忌食油炸、甘甜、油腻、重口味、高热量等容易化痰湿的饮食。 注意: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等利水力较强,孕妇别服。 药膳推荐 党参白扁豆淮山猪排骨汤 功效:健脾祛湿。 材料:党参20克、炒白扁豆20克、淮山20克(干品)、生姜3片,红枣3个、猪排骨250克。 做法: 1、把猪排骨洗干净斩成段,放入沸水里焯去血水,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里。 2、洗净党参、炒白扁豆、、山药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黄酒,先用大火烧沸。 3、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虚弱的人。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者忌服。 淮山芡实薏米汤 材料:淮山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北芪15克、猪排骨15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件,芡实、北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抗疲劳,适合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 薏米赤小豆汤 材料: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 做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净,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利湿,尤适宜湿久渐欲化热者饮用。 和中化湿汤 材料:木棉花30克,槐花30克,炒薏米30克,炒扁豆30克,陈皮12克,瘦肉200克。 做法:瘦肉洗净焯水,木棉花、槐花、薏米、扁豆、陈皮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煲四十分钟即可。 功效: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当出现湿困脑窍,浊邪不降,清阳不升,有头晕、头重等情况时,可按揉百会穴、膻中穴、肩井穴。 百会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操作方法:拍打百会穴:两手交替虚掌拍打,每次50-100次。艾灸百会穴:点燃艾条,置于艾灸盒中,悬于百会穴上,每次艾灸10-15分钟(湿热证不建议)。 膻中穴 定位:属任脉,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先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揉,再逆时针方向按揉,每次2-3分钟,动作要均匀有力。 肩井穴 定位: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操作:坐位,双手掌交替放于对侧肩井穴上,虚掌轻拍肩井穴,2-3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当出现湿困腹部,脾胃运化失司,有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时,可按揉中脘穴。 中脘穴 定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方法:按揉法:双手交替环形按揉中脘穴,亦可上下擦揉中脘穴,每个部位每次2-3分钟。艾灸中脘穴:点燃艾条,置于艾灸盒中,悬于中脘穴上,每次艾灸10-15分钟(湿热证不建议)。 当出现湿困于下,有腰酸、脚肿、腿胀等情况时,可按揉大肠俞、拍打胆经。 大肠俞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擦法:双手上下擦揉两侧大肠俞穴,每次2-3分钟,局部自觉温热感为宜。艾灸:点燃艾条,置于艾灸盒中,悬于大肠俞穴上,每次艾灸10-15分钟(湿热证不建议)。 拍打胆经 操作:全身站直放松,用空拳从臀部两侧沿大腿两侧一直拍打到膝关节两侧,每次2-3分钟,拳要中空,有内力而不要用蛮力。每天1-2次。 拔罐、刮痧、按摩、推拿、针灸、泡脚等中医适宜疗法,安全、方便、疗效可靠。■ 【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潘毅讲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