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接力棒丨工具接力」小乡村农业机械化 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这些滴灌管道不仅仅能够浇水,还能进行水溶肥的施肥。”4月,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仰天窝马铃薯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马铃薯滕刚刚出土一个多月,滴灌有效缓解了久旱的土地。
“使用滴灌浇水施肥能够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等进行精准化管护,不仅节约了水肥,还有效提升了灌溉效率。”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马侦观介绍,基地旁边还有一个小型气象站,可以监测风速、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等。 据介绍,该基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农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运用成熟的物联网、农业传感器、WSN技术,对基地种植区域的气象环境、土壤墒情、水质参数、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至云平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各类科学数据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种植 合作社 朱四运/摄
智慧农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耙草机、铧犁、滴灌管道……无处不展现着这里乡村的农业现代化。 “基地今年种植优质马铃薯2000余亩,整个基地从翻犁、起垄、播种,再到水肥、管理等全流程都由机械完成。”石门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橙介绍,基地从2016年开始就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种植,朱四运/摄
“老以前都是人力挖地、牛耕犁,庄家难得种下去,中途干旱一来只能靠天吃饭。”陈大明是石门乡年丰村支书,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些技术能在石门实现,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陈大明说,“以前一头牛一个人一天只能耕半亩地,最多也只能耕一亩地,现在一个人一天一台小机器就可以耕地15亩,大机器能耕20亩到30亩,效率比传统牛耕至少提高了15倍,以前种不过来的地现在也能种好了。”
耕地 朱四运/摄
陈大明说,“这些年,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变化,农村的生产方式,产业发展也在跟着变,比如以前村里能种植10亩烤烟的就算特别厉害的人家了,现在有的村民整合土地,一家人就能种100亩,这些都是劳动工具改变带来的实惠。” 据了解,2017年在县农机局的支持下,石门乡年丰村成立了威宁县石门乡年丰农业农机专业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事土地耕作,农作物收割,农作物播种运输等服务,有11台耕地机器,4台大机器主要耕种集中连片的土地,7台大棚机还可以在大棚里进行耕作,极大满足了乡里的耕地需求。 目前,在石门乡,农民享受到了劳动工具改变带来的实惠以后,很多村民都结合实际购买了各种小型机械种植土地,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益,也提高了收入。
合作社耕地机器 陈大明/摄
石门耕、种劳动工具的变化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凝聚着基地管理人员的探索创新精神。 马侦观说:“乡仰天窝马铃薯基地里坡度大于8度的地块占80%以上,之前购进的设备弹簧劲度系数太大,导致不能适应坡地的起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装了一个劲度系数比较小的弹簧。比如说压轮,在北方是不用牵引增加它的重力的,我们加装了一些弹簧的拉索,把它的拉力增大,压地膜的效果就会特别好。” 在石门乡,马铃薯种植全流程采用机械化耕作,操作简便、效率高,能够大大降低耕作的成本,同时实现了科学规范的种植,进一步提升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耕地机器 陈大明/摄
“效率明显提升了,2000亩基地一个月左右可以全部种完,亩产量可以从之前的4000斤提升到6000斤以上。”马侦观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使石门乡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脚步也更加坚定。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做好山地特色农业文章,推进机械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马电亚说,“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石门乡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继续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在全乡全面推广机械化种植模式,推广智慧农业,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争取实现土地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一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丹
编辑潘晓飞
编审田旻佳杨韬
来源:天眼新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69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