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花1000元买到价值4万的行李箱盲盒?谁在制造“捡漏陷阱”

 

最近,一种“行李箱盲盒”在网上升温,不少视频博主在各大平台做起了“行李箱盲盒”的开箱测评。在一个开箱视频中,博主表示自己花1000块钱,买了一个在机场长时间无人领取的行李箱。卖家称行李箱带密码锁,不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什么。经过一系列操作,博主在箱子里发现了许多女生衣物,还有书本、化妆品、一个相机包和一张存储卡。最夺人眼球的,是箱子里一条疑似某奢侈品牌的项链,总价值高达人民币4万多元。

花1000元买的盲盒,最后开出价值4万元的东西,对买家而言,这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但是,如很多网友所说,这件事细想起来并不合理。首先,如果盲盒中有价值4万元的物品,那最该打开盲盒的人不应该是卖家吗?这样显而易见的好事怎么会轮到买家?其次,如果行李箱中有贵重物品,旅客一般都会四处寻找。若箱子就在机场,为何会出现无人领取的情况?更让人费解的是,这样无人认领的行李箱,是经过何种渠道流转到二手市场上的?

根据媒体报道,上述主播在视频中展示的行李箱上挂有标牌,显示地点来自义乌机场站。然而,经当地机场工作人员多次核实,该行李箱并非从机场方面流出,托运标牌同机场的不一致。在回应此事时,机场工作人员还强调,机场不会随便处理旅客行李箱,更不会直接进行买卖。这样的做法,在各地机场也比较常见。而铁路方面在处理无人认领物品时,一般保管时长最多为180天,逾期后通常会销毁处理。有关方面的回应,从侧面证明了博主展示的“行李箱盲盒”,很有可能只是宣传噱头,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剁手”下单。

即便这些盲盒确实是无人认领的物品,行李箱主人依然享有对该物品的所有权。一些物品可能包含失主的隐私信息,一旦被当成“行李箱盲盒”打包出售,便会有隐私泄露风险。可以想象,在发现自己行李箱中的衣物、存储卡以及贵重物品被他人拿到后,当事人会感到多么膈应和恐慌。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人认领的东西不代表可以被随意处置或买卖。在快递行业内部,写明地址的快递不会被再次售卖,这是对快递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然而,在关于快递盲盒的新闻报道中,有卖家声称这些快递是来自买家退货、卖家也没有收回的快递积压件。这提醒快递行业要加强自律,将保护快递买家隐私的措施落实到位。同样,不管“行李箱盲盒”的真实性如何,各地机场和铁路部门都要进一步强化保护旅客隐私的服务意识,对那些过了保存期限的无人认领物品,要坚决以正当合法的方式进行处理,消除旅客隐私“裸奔”的隐患。

因为是随机抽选,购买盲盒的消费者可以在未知之旅中收获惊喜和快乐,这也让此类营销模式风靡一时、备受追捧。但这不代表“万物皆可盲盒”,盲盒经济也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要求,不能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即便盲盒只是营销手段,行李箱及其中物品并非他人丢失的,这一做法也明显有打法律擦边球的嫌疑。一些营销话语可能在有意无意间,迎合了部分消费者窥探他人隐私的猎奇心理,刺激了其通过捡漏占便宜的幻想。

和“恋爱盲盒”一样,对“行李箱盲盒”的热议,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人隐私的忧虑。对购买“行李箱盲盒”的消费者来说,需要分辨其中的虚虚实实,不能幻想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更不要对他人隐私有过于浓厚的“兴趣”。发布视频的测评博主和销售“行李箱盲盒”的商家,也要提升法律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毕竟,一旦行李箱属于他人遗失的物品,卖方和买方都可能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此外,传播这类视频的内容平台,以及可能存在“行李箱盲盒”交易的电商平台也要落实好监管责任,对类似行为不能纵容无视、甚至推波助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