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之处的奢华——北魏耳环欣赏
聆听之处的奢华——北魏耳环欣赏
作者:大同老翟
耳环又称耳坠,是古时候女子的饰物之一,常戴在耳朵的饰品。女人佩戴的耳环,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叫“珰”,东汉刘熙《释名》说:“穿耳施珠曰‘珰’。兴于蛮夷,盛于华夏。”经过时代的变迁,耳环成了女人喜欢的饰品。《陌上桑》里,男人为之倾倒的罗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是“耳著明月珰。”罗隐在《杂咏》诗所写的游春女子是“金环耳际摇”。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作为北魏首都的平城,耳环这一饰品便已经开始流行,当时统治大同一带的是来自大兴安岭的鲜卑部落,他们从大山一路走来,进入盛乐,然后融于平城(今大同)。
在我们今天的考古中,发现鲜卑族最简单的耳饰是在耳际上挂上有孔的各种美石或玻璃珠,在大同出土的北魏墓葬中时有美石出现在人骨的耳旁,但多为单耳,这一点说明这是当时的北魏人的风俗,或者是经济条件制约不能佩戴两个耳环,出土的耳环有金、银、铜等质材。简单的多数由一根两头细中间粗的金属丝弯曲而成,断面呈圆形、抹角方形、八边形、方形等,环径为1.5-2.1cm,有的整个环面上饰竖向凸棱花纹。

复杂的用金属丝盘成环形,有的环内再盘花形,上部收弯成钩状便挂于耳际。或者上部做成圆形弯钩,下部剪錾成两列从小渐大的多个同心涡纹。
北魏墓葬出土的男女侍俑的耳际也有耳饰,说明在北魏这是一个风俗,与身份无关,唯一与身份有关的就是耳环的材质。


在北魏带有耳饰有两大类型,一型环下坠珠饰和金属饰件,二型是金属丝相纽连缀金饰或玉饰等小物,它们有简有繁。

二型耳坠典型的为中间粗两头细的金丝弯成,断面为八边形,下挂金耳坠,环径为0.25-0.40cm,金耳坠上部由两根金丝圈成一小圆环,然后两根金丝相绞,与一个腹中部带凸弦纹的球形铃相接,之下接六朵桃形花瓣的金片。花瓣末端成钩状,各钩吊一条金索链,索链的下端再接一小钟形铃或小球形铃,即下垂四个小球形铃和三个小钟形铃相间隔排列。上下长度约3.85cm.
北魏的耳饰与同时期的其它民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看来当时北方的各民族的文化有区别,也有相同,足以说明大同就是一个融合之地,在以后的各民族中,比如匈奴,比如契丹,比如女真,只要是走入大同,其文化便消失,因为这里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地带。
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