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这对珍珠耳饰的背后,藏着满族少女的喜乐哀愁

 

“小攸聊故宫”的第二个系列:每周一天,透过故宫藏品的身影,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01

金环镶东珠耳饰(清)

单环通长4.3厘米,直径1.5厘米。

耳坠为金质,上端为圆环,环下有累丝五瓣花形坠盖,其下嵌两粒东珠,中作螺丝,上下串起,底部有梅花形纽。全套耳饰共6件,所嵌12粒珠皆圆润有光、颗粒均匀。附青玉长方盒及红木长方盒各一。东珠产自中国东北松花江。因其地为满族肇兴之地,产量又极为稀少,被满族统治者清帝视为极品。

(图文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故宫博物院的官方介绍里,并没有说明这套耳饰属于哪位皇室中人。但这全套6件的制式,一看便知它是属于满族女性的。

据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乾隆皇帝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可见,满族女子佩戴耳饰的传统便是“一耳三钳”,此事经乾隆皇帝认证过。这6件合为一套的珍珠耳饰,就是一耳三钳的典范。

02

其实,在耳朵上穿孔佩戴耳饰的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记载:“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xià)。”

据传,穿耳佩戴耳饰一开始是为了提醒妇女注意生活作风问题。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写道:“女子穿耳,带以耳环,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不过,耳饰之美早就掩盖了它的原始含义,在田艺蘅写下这段话的时代,耳饰已经在全社会空前流行,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纷纷穿耳佩戴。

明,葫芦形金耳环(图片来源|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官网)

明,葫芦形金耳环(图片来源|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官网)

满族女子佩戴耳饰的传统则可追溯到唐代。彼时尚未有满族之称,东北地区生活的民族主要是靺鞨族。受大唐影响,靺鞨人开放经商,经济有了大发展,贵族装扮与唐人无异。妇女的首饰逐渐增多,出现了金银饰品的耳环、手镯等。

唐,嵌宝石金耳坠(图片来源|扬州博物馆官网)

辽宋时期,黑水靺鞨依附契丹,最后成了女真族。女真人尤喜佩戴饰物,戒指、耳环、手镯、发饰等,都是她们常用的饰品。

当时,女真族所信奉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认为,人有三魂,即命魂、真魂和游魂。其中游魂最为活跃,可以脱离人体而活动,耳环则是护卫游魂的灵物。

一耳三钳很可能源自这一宗教信仰。

03

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起满洲政权。满洲妇女承袭了女真人耳垂金属环的习俗,女孩出生不久后,就要在每只耳朵的耳垂上扎三个小孔,以便今后佩戴耳饰。

清人画孝贤纯皇后像屏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三个耳环的质地,贫富之间有很大差别。富贵人家的女子戴金、玉翠耳饰,一般人家的女儿还能戴银耳饰,但贫苦人家就只能戴铜圈了,甚至用彩色针线绳充当耳环的。

一耳三钳的习俗一直沿袭到清末。

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中就记录了典礼时皇后的冠服“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东珠各二”。直到民国初年,在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仍可看到一些老年妇女耳戴三钳。

婉容大婚像 |《故宫藏影 西洋镜里的宫廷人物》内页

撰稿:攸小游|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

编辑:叶斐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紫禁城礼物:城主」(添加微信gugongwc123)说明,万分感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