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北京观复博物馆十大珍宝

 

观复博物馆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于1997年1月18日在北京正式开馆。

“观复”二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意思是指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观复博物馆设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和油画馆,常年举办各类展览。布展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一、紫檀雕螭龙纹大画桌

在观复博物馆紫檀家具展厅中心的位置,摆放着一张迄今为止发现的紫檀桌案类家具中最宽的桌子——紫檀雕螭龙纹大画桌。

上世纪80年代,大导演李翰祥因拍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需要道具,马未便都便跟李翰祥去了北京硬木家具厂选购,当时李翰祥花了12万人民购得一批家具,这批所购家具中就包括紫檀大画桌,当时这张桌子售价4000块钱。那时候国家还在鼓励大家争当万元户,4000元对普通的上班族来说可谓是一个望尘莫及的数目。而这张紫檀大画桌在李翰祥家一呆就是十年。

有一天李翰祥找到马未都,想把自己收藏的家具转让,有一个清单还有相应价格。因为都有事,就匆匆告别。当天,李翰祥因为心脏病发作猝死拍摄现场,后来,李翰祥家属遵照李翰祥生前愿望,把清单上的家具转让给了马未都。这张有着"天下第一宽"的桌子——紫檀雕螭龙纹大画桌就在其中。

画桌为清代文物,距今三百多年。长182cm,宽96 cm ,高90cm。此紫檀画桌面板、牙板宽厚,四腿弯度大,用料壮硕。除面板外,满雕纹饰,富丽堂皇。

过去你要看张紫檀桌子,人家就告诉你,说这桌子六拼、八拼,一听就是紫檀,可紫檀雕螭龙纹大画桌却为三拼,这说明什么呢?因为紫檀大料难得,三拼说明了它的珍贵程度。

紫檀属于热带植物,百年不能成材,一棵紫檀木要生长几百年以后才能够使用。而且十檀九空(芯),空洞和表皮之间,只有那点地方,那点肉才可以使用,所以自古以来都有寸檀寸金之说。欧美人最初没有见过紫檀大料,因而认为紫檀无大料,用紫檀只能做一些小巧器物。传说在拿破仑墓前有一个五寸长的紫檀棺木模型,就使参观者大为惊讶,以为稀有。

中国古代认识和使用紫檀木始于东汉末期,晋·崔豹《古今注》有记载,时称“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到了明代,此木为皇家所重视,开始大规模采伐。由于紫檀木数量稀少,很快将国内檀木采光,随后即派官吏赴南洋采办,此后遂成定例,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当时所采办的木料并非都为现用,很多是作存储备之用。这种采办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掠夺性质,因此,南洋群岛所产佳木几乎被采伐殆尽,其中尤以紫檀木为最。凡可以成器物者,全部被捆载而去。

查世界产紫檀之地,主要为南洋群岛,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产紫檀木的绝大部份都汇集到中国,分储于广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为明代所采,虽然清代也曾由南洋采办过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节屈不直,这是由于紫檀木生长缓慢,明代采伐过量,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枯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界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清宫《活计档》中记录有乾隆晚年皇帝因工匠误解旨意使用了紫檀而大动肝火的轶事: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 闰月四月二十一日,如意馆为西洋传教士给乾隆帝制作的会写字的机器人配做木亭。该机器人历经四年才被造出,会写满、汉、蒙、藏文字,颇得皇帝喜爱。如意馆为其专门设计了三种亭子,其式样为:紫檀嵌柏木方亭、彩亭座和台撒亭座,分别制成纸样后呈送皇帝。乾隆帝看过后,谕日:“照紫檀嵌柏木方亭样式做,其香几(亭内)上巴达马花纹不必做,要素的。”

造办处用紫檀木制成后,乾隆帝看了甚为恼火,说他原旨意只是用糙木做紫檀亭座的式样,而不是用紫檀木来做。为此,当事官员均受申饬并且不准开销。这件事反映了皇帝看中了“紫端嵌柏木方亭”的式样,想做出紫檀器物的效果,可又舍不得动用紫檀的心埋。

时至清中期,清廷中实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哪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不论其归属绝不放过,悉数买下送交皇宫或各地皇家工场,这在《造办处活计档》和宫中进单中均有记载。

从清宫档案的资料来算,到乾隆去世时,紫禁城皇家造办处大致上承做了不下两千件紫檀家具,宫中的紫檀已所剩无几,自此之后基本未再动用,直到光绪帝亲政和大婚时,才使用了一批来修缮和制作家具。最后余料,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全数用尽,另一说是袁世凯称帝时用尽。紫檀木料如此珍贵,制成精美家具后身价可想而知。

二、紫檀锦地拼面书桌

古代工匠在家具制做中常常显示出高超的手艺,尤其大内造办处的工匠,穷极工巧,极尽能事。清朝康雍乾三朝,天下能工巧匠均被召集进宫,一年到头为皇帝尽职。由于皇帝常亲临督阵,工匠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件锦地拼面的画桌就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奢华。

整个桌面用了大约数千块细碎小木拼成,以卍(音万)字锦地隐喻幸福延绵不断,每个部件都以榫卯相接,而不是随意粘贴了事。这种工艺,对于工匠也是难事,故清雍正造办处文档有记载,由于费工费时,造办处曾打报告请示皇上,说此工艺太费工时,恳请皇上明鉴。雍正帝稍加思索,朱笔御批:再做几件,余下就不要再做了。所以,雍正一朝为其此类家具的下限。这种锦地拼面的工艺,除故宫尚存几十件外,流出故宫的目前只发现这一件,原藏于北京著名的那家花园。

三、紫檀大宝座

这是一件清乾隆的紫檀五屏风式象首兽足宝座,长134cm,宽89cm,高115cm。皇帝的专用座具,形制特殊,既不能靠椅背也无法倚扶手,只能正襟危坐。是典型的遵循“尊严第一,舒适第二”原则的家具。主体采用紫檀打造,整体满雕了龙纹,背板雕刻有蝙蝠衔磬的图案。

宝座椅面使用的是楠木,楠木为软木之首,木性温和,冬天触之不凉。

其四腿足呈象首状,下面有托泥。象鼻高高卷起,寓意太平有象,这种景象是所用统治者的最高追求。

四、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

据传这对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是当年乾隆皇帝为皇太后钮钴禄氏八十大寿准备的寿礼,因皇太后信奉佛教,故七重檐宝塔在设计上借用了佛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意。浮屠是梵语,意思是“塔”,七级浮屠就是七重檐宝塔。

此塔高2.16米,八面玲珑,共有48个小佛龛,佛龛内装裱宋锦,原配48尊佛像均已遗失,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后配的。塔檐呈弧型下滑上翘,加上鎏金铜装饰,皇家气派十足。

宝塔19世纪流落海外,漂泊百年以上,直到2003年冬现身苏富比香港三十周年拍卖会,被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以近400万港元拍得,因为体积太大,拆成四段运回国内。观复古典博物馆内,这对宝塔马未都将塔连同其他的皇室家具摆成了“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

五、黄花梨百宝嵌龙纹罗汉床

黄花梨木,学名为降香黄檀木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主要产于我国的海南省,其木材的名贵程度仅次于紫檀木。

黄花梨是明清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由于其色泽黄润、材质细密、纹理柔美、香气泌人而备受明清匠人宠爱。黄花梨还可以制作成手串,气味芳香。很受大众喜爱。海南黄花梨手串的纹理与颜色。一般讲黄花梨是红木的纹理,花梨的底色。那高贵与典雅、稳重与大气完美相结合的花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纹路变化多端,如行云流水一般,给人以柔和文静之感;又或在生长过程中的不规则的结疤,形成了变化多端的“鬼脸”纹路,但不是所有黄花梨都有鬼脸。黄花梨的颜色始终有着一抹金黄,久之则呈紫红、褐红之色。

中国传统的四种床具分别为卧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其中,而架子床和拔步床只能用于大睡,不能用来待客,而卧榻和罗汉床除了可以拿来睡眠以外还兼有坐卧、待客的功能。

罗汉床也称之为榻,体形较大,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它的出现贯穿着文人墨客的生活,从唐朝一直盛行至今,也被王世襄先生称之为"最理想的卧具"。

关于罗汉床的由来及俗称却众说纷纭。其最初据说来自于庙堂之上,方丈或主持们白天在罗汉床上打坐,到了晚上就在上面睡觉。在崇尚佛教的时期,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也常坐此床谈经论道。

据马未都说:我第一次看到百宝嵌大家具是在北京的硬木家具厂,有一张百宝嵌黄花梨大罗汉床,就搁在食堂里,工人都坐在上面吃午饭。罗汉床的软屉都烂了,坐不住人,工人就直接把三面围子卸下来搁在床上,再坐在围子上。当时我到那儿一看,也不是太懂,就觉得看着真漂亮。我印象非常清楚,上面还有哩哩啦啦的面条,扒拉开一看,这么漂亮的东西就坐在屁股底下,谁也不当回事儿。这就是二十年前对待文物的态度。后来等我对这张罗汉床有认识的时候,它也卖几千元了,我没有那个能力,就被李翰祥导演买走了,后来也是他转让给我,至今在观复博物馆里展出。

百宝嵌罗汉床,床体形似沙发,又似大椅,两边有扶手,后有宽边束腰,扶手与束腰内侧有明典型龙纹图,束腰龙纹图为二龙戏珠,以象牙为龙纹,以珍珠为珠,以绿松石为祥云,悉数镶嵌其间,是为“百宝嵌”。四腿牙口外弧恰似那罗汉大肚能容状,是为“罗汉床”。

六、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

在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的展室中,隔扇门间之间用了紫色的纱用以装饰。这是一件清代的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木质为樟木和楮木。通高3.43米,共计18扇,这在居民住宅中算是巨型制作了,可想而知房子有多大了。

隔扇门从上到下通体满雕,细致入微。隔心部分采用了透雕的工艺,上下两部分。

一般而言,隔扇门的装饰重点位于格心和腰板处,对于下方裙板则疏于美化,这主要是因为裙板面积大,又不在人的常规视角重心之内。此套隔扇门雕工繁美,乃至裙板也密布装饰纹样,反应出这户人家的富足和风雅。整套隔扇门腰板和裙板上装饰“三国演义”的故事纹样,工匠们把三国中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画面共雕刻了二百零二个人物。

这些门扇、隔扇体积大,能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据说当年主人为了不被当做“四旧”烧掉,特意砌了一堵墙把门扇藏在里面。直到遇见可以放心托付的马先生,才给自己的收藏找到了一个比自己这里更放心的去处。

七、磁州窑唐草纹梅瓶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品种诸多,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

此件梅瓶造型为梯形口,溜肩,长腹,圈足。器身以弦纹分五层,口沿处点划草叶纹;肩、腹及腰身处满绘唐草纹。画师有意忽略了唐草的枝干,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花叶的柔软舒展。

八、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

乾隆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目前仅见两件,一件藏在故宫博物院,一件就藏在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的这件乾隆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高55.3cm,按景德镇传统计量术语,称之为500圾。造型取直颈,附有贯耳,斜直肩,肩下渐收至足,最大圆周超过一米。器型周正,观之雄伟。

纹饰分三层,满绘荷花纹,荷花的描绘力求形似与神似。荷叶的阴阳向背,以及卷边都描绘细微;荷花层层渲染,颜色逐渐过渡,准确地表现出荷花肥嫩鲜艳的效果。以荷花的表现论,这件贯耳大瓶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富表现力的青花作品,应出于景德镇绘瓷高手。

乾隆青花的颜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依然呈现雍正时期那种追求永、宣晕散的效果;中期则是非常纯正亮丽的蓝色,这件大瓶即是这一时期的杰作;晚期在蓝中略闪紫色,此种现象在民窑中尤甚。乾隆青花颜色的阶段性是一般规律,但不是绝对规律。这种高档陈设瓷为乾隆盛世时宫廷定烧,产量有限,尤其是这样精细的大件作品。底部署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九、粉彩霁蓝釉描金花卉大瓶

霁蓝是瓷器釉色名。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这件粉彩霁蓝釉描金花卉大瓶是乾隆早期御窑厂烧制的官窑重器。据考证,这件大瓶原有一对,陈设于圆明园内,供皇帝御赏。圆明园浩劫之际,流散海外,其中一件最终被捐赠给法国巴黎第十二区的吉美博物馆,成为馆藏珍品。本件则辗转流入美国芝加哥一位收藏家手中。一个多世纪后被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重金收回。

此瓶尺寸巨大,64.7公分,是乾隆时期同类器物中的罕见之物。瓶撇口,长颈,六瓣瓜棱型腹,分别施釉彩绘六种不同的花卉,芙蓉妩媚、莲花娇柔、牡丹丰腴、菊花清丽、梅花冷艳、石榴花亮丽,花枝烂漫,设色淡雅。外口部、颈部和近足处霁蓝釉描金缠枝纹锦地饰如意云头纹、福庆纹、回纹,与花卉纹饰形成对比,浓妆淡抹两相宜。

十、明晚期 掐丝珐琅龙纹多穆壶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多穆壶,是元代流行的器皿,是藏、蒙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藏语称为董莫或多穆。“多穆”原来的意思是盛酥油的桶。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多穆壶为藏人拌、盛酥油茶的器皿,酥油茶藏语称恰稣玛,是将由茶砖熬成的浓茶中,倒入少量的酥油和盐,有的还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等佐料,搅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此壶口沿呈花瓣形,器身仿竹节形,弯流饰龙头,柄为龙形。藏铜錾缠枝花卉纹三条箍带将器身分做四层,以天蓝釉为地,装饰红、黄、蓝各色海水云龙纹,龙首表情凶悍,彰显威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4027.html